选育“渝茄砧2号”对抗青枯病 茄子“抗癌”能力提升至95%以上
“看,效果还是很明显吧。那边茄子都枯死了,这边却果实累累!”
7月9日,璧山区渝西蔬菜研发中心,在一片茄子基地里,指着一组相邻种植却长势迥异的茄子,市农科院茄科蔬菜团队首席专家杨洋欣喜地介绍。
这一成果背后,得益于一个新嫁接砧木品种“渝茄砧2号”的诞生。它的出现,将被称为茄子“癌症”的青枯病发病率控制在了5%以内。目前,该品种已在西南地区累计推广1万余亩。
为了“抗癌”
茄子转向嫁接种植
茄子是一种市面上常见且广受消费者喜爱的大宗蔬菜品种,它的“抗癌”之路要从上世纪说起。
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田时炳说,青枯病源于一种土传病菌,如果同一地块连年种植茄子,那病菌就会越积越多,发病率也会越来越高。
“这病还不好防治,因为发病都在植株内部,就像是深入骨髓一样,从外部打药很难把病菌杀死。”田时炳说,摆在种植户面前的有几个选择,要么与非茄科类作物轮作,要么与水稻轮作,要么人为干预给土壤消毒杀菌,要么就只有换地。
“土壤消杀成本非常高,几乎没有人选用。水田作物与旱地作物轮作整地十分麻烦,且在重庆还存在种植茬口问题,基本上也没人采用。”田时炳说,所以,一般来说,菜农普遍会用换地、与非茄科类作物轮作两种模式。
但在实际种植中,换地涉及到土地流转,费用较高;与非茄科类作物轮作,茄子的种植“隔离期”需达到3年至4年,这些都十分影响种植户的积极性。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有科研人员发现了一个能够抗青枯病的砧木品种“托鲁巴姆”。通过将茄子嫁接在砧木上种植,茄子的抗病性能就能大幅提升。因此,“托鲁巴姆”迅速推广开来,至今仍是茄子嫁接种植的主要砧木品种。
“这个砧木品种的出现,几乎颠覆了茄子的种植模式。”田时炳说,此前茄子都是用自留种播种种植,此后嫁接种植的模式就逐渐推广开来。
田时炳说,为了提高嫁接效率、提高嫁接成活率,2013年,我市还研究出了一套嫁接技术,获得了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癌症”卷土重来
新砧木选育提上日程
可如今,20多年过去了,“托鲁巴姆”的抗病性能正日渐退化,茄子“癌症”又卷土重来。目前,我市30余万亩茄子,青枯病的田间发病率普遍为30%至40%之间,严重地块几乎绝收。
“青枯病在种植前期几乎没有任何发病征兆,往往在挂了果后逐渐开始枯萎,这时种植户几乎已经投入三分之二的成本进去了,损失非常大。”杨洋说。
种植户闫光伟深有体会。“要说种茄子,如果没有青枯病,还是挺赚钱的。”闫光伟说,种一亩茄子的收益有上万元,除去种苗、人工等成本,利润能有2000余元,“但只要发病,利润最多也就只有1000元左右。这几年病情越来越严重,还要亏钱。”
为了对抗茄子青枯病,2016年前后,市农科院茄科蔬菜团队就开始选育新的砧木品种。团队成员们在野生茄子种质资源中寻找高抗青枯病的材料,开展杂交选育。
“茄子除了青枯病这一重要病害外,还有黄萎病、根结线虫等,所以砧木品种选育要兼顾多种病害,提升整体抗病能力。”杨洋说,经过多年选育,去年高抗青枯病茄子砧木新品种“渝茄砧2号”成功通过品种鉴定,成功将茄子青枯病发病率控制在了5%以内。
此外,新的砧木品种还具有易种植、管理成本低、嫁接成活率高等特点,目前已在云贵川渝等西南片区推广种植超过1万亩。
开展品种选育
茄子有望重回播种栽培模式
与此同时,市农科院茄科蔬菜团队还开启了抗青枯病茄子新品种选育的新方向。这一研究有望使茄子重回传统播种栽培模式。
“茄子嫁接比较麻烦,目前都是有专门做嫁接苗的主体,种植户大多都是买苗子来栽种。”杨洋说,这样一来,嫁接苗的价格就比较贵,一亩地的买苗成本就高达800元至1000元。
但如果选育出抗青枯病的茄子品种,去掉嫁接环节,那种植户一亩的育苗成本就能节约500元左右,且还能更省劳动力。
2012年前后,杨洋开始推进这一研究。她选取了重庆本地消费者最喜欢的黑紫色棒状茄子品种,与高抗青枯病的茄子野生种质资源开展杂交,希望将后者的高抗青枯病性能转移到现有的茄子品种中去。
“搞了十多年,目前有点苗头了,我们已经成功做出了10几个杂交组合出来,如果能通过组合筛选和品比试验,新的品种很快就能面世。”杨洋说。
可不同于砧木品种选育,砧木适用于所有茄子品种嫁接。只要砧木能够抗青枯病,那所有与它嫁接的茄子就都能抗青枯病。但抗青枯病茄子品种选育,一个品种只能解决单一类型茄子的问题。
“比如这次我做出了抗青枯病茄子品种,那只能解决黑紫色棒状茄这一个类型,其他类型还需要针对性地一一开展品种选育。”杨洋说,这就需要科研人员未来持续攻关,争取培育出更多类型的抗病性茄子品种,改变嫁接种植模式,让菜农种茄子更省力、效益更高。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