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奉节:脆李成“致富果” 绿了山川富了乡亲
--









“要不是杨代表帮我们跑政策、找销路,这脆李哪能有今天的光景!” 奉节县石岗乡脆李种植户杨明祥算起增收账时,总不忘提起乡人大代表杨成志。如今,杨大哥家的3亩地全部投入脆李种植,每年分红加务工增收近3万元,日子过得像枝头的脆李一样甜。这是石岗乡人大代表助力脆李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石岗乡人大主席团紧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组织县乡两级人大代表深入田间地头调研,精准锚定脆李产业作为富民强乡的突破口。在代表们的持续助推下,全乡累计发展脆李2000亩,年产量达275吨,综合产值270万元,带动138户群众稳定增收,年户均增收近2万元,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利益联结筑牢“增收网”
“土地入股后能不能保本?务工工钱能不能按时发?”2015年,夔勇专业合作社刚成立时,农户们心里满是顾虑。乡人大代表杨成志得知后,依托厚坪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组织12名人大代表组成“宣讲队”,挨家挨户算“收益账”,“按现在的行情,每亩地入股每年保底分红500元,加上务工每天150元,算下来比种玉米强三倍!”。
在代表们的推动下,合作社创新建立“入股分红+务工报酬”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而代表们则当起“监督员”——每月抽查合作社财务账册,每季度召开社员座谈会,确保分红方案公开透明、务工报酬及时发放。“去年有户人家的分红晚了5天,代表们立刻找到企业负责人约谈,第二天钱就到账了。”社员王大姐说。
如今,在代表们的持续监督下,合作社“统一施肥、统一打药、统一设施”的标准化管理落地见效,3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2024年,仅务工报酬一项就发放近80万元,138户社员户均增收稳稳站上2万元,利益联结的 “增收网”越织越牢。
规模种植夯实“产业基”
“果园到公路这段坡太陡,果子运不出去就得烂在地里!”县人大代表乔玲在走访中收集到这条关键意见,当即写成《关于修建脆李产业路的建议》,提交乡人大主席团。随后,乡人大组织代表与政府相关部门召开专题督办会,将产业路建设纳入年度重点项目。
在代表们的跟踪督促下,石岗乡集中力量打造400亩脆李种植核心示范区:5公里田间运输轨道、3公里硬化产业道路、完善的灌溉管网相继建成,昔日的“运输难”变成了如今的“坦途通”。为进一步推动脆李产业提档升级,县人大代表张健锟主动联系县农业农村委争取申请山地轨道运输车项目,“轨道修好那天,代表们特意来现场查看,不仅节约了采摘成本,果子运输效率还提高了3倍!”脆李基地负责人感激地说。
品牌建设上,乡人大代表杨成志牵头推动“夔勇脆李”商标注册,带着种植户到巫山考察学习品牌运营经验。代表们还请来巫山脆李“土专家”驻点指导,从选苗移栽到果树修剪,全程由代表们跟踪服务,确保技术落地。如今,核心区脆李优质果率稳定在80%以上,每斤售价比普通李子高出 3-5元,品牌效应让果农们尝到了甜头。
错季上市抢占“黄金档”
“咱们基地海拔高,能不能让脆李晚熟一点,避开上市高峰?”在乡人大代表小组会上,从事水果批发的代表王行英提出建议。这一想法与镇江村的自然禀赋不谋而合,乡人大当即组织代表们赴周边区县调研,形成《关于发展晚熟脆李的调研报告》,为乡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在代表们的建议下,石岗乡充分发挥脆李基地海拔高、光照充足的优势,精准定位“晚熟”特色——代表们主动联系引进晚熟品种,全程参与土壤送检,指导农户科学调控产期。如今,核心产区脆李产期从6月持续至11月,成功避开低海拔产区集中上市期。
“去年10月暴雨,果子运不出去,是代表们联系县城的超市搞‘爱心助农’,3天就销了5000斤!”种植户们记得,每到脆李上市季,代表们就变身“销售员”,有的对接批发市场,有的直播带货,有的协调物流企业开通“脆李专线”。错季上市加代表助力,让脆李身价倍增:6月头批果每斤8元,10月优质果每斤15元,溢价空间比集中上市期提升87.5%。
如今的石岗乡,漫山脆李树既是“生态树”也是“摇钱树”。乡人大主席张健锟表示,下一步将继续组织代表围绕产业延链补链、品牌价值提升、完善基础配套开展调研,让这颗“致富果” 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让更多乡亲在绿水青山中收获幸福。(李鑫、王亚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