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专栏>热点专题>乡村振兴>工作情况 > 产业振兴

丰都:雏鸡到户→技术到家→成鸡回收 黑凤鸡共养模式激活乡村闲置劳动力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5-08-06
字体:

8月1日,丰都县仙女湖镇陈家嘴村,气温高达40℃,村民陈世文每隔半小时就要去查看鸡舍里黑凤鸡的状况。

“我免费领养了两批雏鸡,上个月第一批700多只卖给基地,赚了1万多块钱。”陈世文说。去年初他返乡照顾老人,苦于找不到就近的工作。年底,仙女湖镇黑凤鸡育苗基地投运,免费提供雏鸡,养成后由基地回购,为他解决了就业增收难题。

目前,通过企业免费提供雏鸡和科普技术、村民接力养殖的“家鸡共养模式”,该基地累计向丰都的9个乡镇,涪陵、垫江、武隆等区县的部分乡镇投放了36万羽雏鸡,已回收20万羽,带动村民增收超1600万元。

上千名闲置劳动力想增收却无门路

仙女湖镇辖区面积超2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仅7000多人,主要为“一老一小”,尤其是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居多。

“多山地林地,耕地少,无工业企业,村民增收渠道窄。”仙女湖镇宣传委员秦坤说,近年不少村民返乡照料老人,仅靠种植收入微薄,此类“闲置劳动力”约上千人。如何帮他们增收,成为全镇的难题。

2023年,仙女湖镇偶然得知,荣昌一家企业正在推广“家鸡共养模式”,非常适合带动村民增收。随即,该镇邀请对方到镇内考察并达成了合作。对方答应从荣昌运鸡送给村民养殖,但村民顾虑养殖成本与风险,无人认领。

“养一只鸡需要半年时间,其间的喂养成本都需要村民承担,大家都怕亏钱。”秦坤说,当时企业运了1万羽雏鸡,计划先分给镇内5个村试养,最终却只能由村干部、党员、公益岗人员带头“打样”。

仙女湖镇李家湾村综治专干周兴祥就是试养成员之一,他领养了50只黑凤鸡,企业技术员上门一对一指导。“用自家玉米、红苕叶、杂粮等喂养,成本可控。”半年后,这批鸡成功出栏。周兴祥算账:鸡均重约8斤,企业按18元/斤回收,单只售价144元。扣除种子和人力成本,单只利润约五六十元,首批即赚3000多元。

“有些人养鸡养得好,单只鸡能长到10斤多,一只鸡就能赚80多块钱。2023年投放的1万羽雏鸡,减去损耗,回收时的采购总额超80万元,为村民带来一大笔收入。”仙女湖镇黑凤鸡育苗基地负责人高银华说,实实在在的收益打消了村民疑虑,主动领养者日渐增多。

建孵化基地,降成本提技术

养殖规模扩大,新问题随之而来。

雏鸡从荣昌远距离运输,成本高、应激反应大,损耗严重;企业技术员常驻异地,指导不及时,损失难挽回。为此,仙女湖镇主动对接企业,促成其在丰都投资建厂。

双方迅速行动,企业很快在丰都注册成立重庆志良土鸡养殖有限公司,投资2500多万元打造黑凤鸡孵化基地,并于去年11月正式投产。

“基地一次能培育3.2万只雏鸡,45天一个培育周期,能为村民提供充足的雏鸡。”高银华说,距离近了,技术指导也方便了,村民的养殖技术更加成熟,赚得也多了,不少外地返乡的村民也加入养鸡队伍。

李家湾村村民秦小平就是其一。他领养了330只雏鸡,长势不错,没有一只死亡。眼看丰收在即,他开始整理闲置的田地,为鸡搭建活动空间。

今年,李家湾村的玉米也迎来丰收,不少村民家里的玉米既卖不掉也吃不完。“恰好我刚回村没种地,就采购了玉米,也为他们增了收。”秦小平说,再有4个多月时间,首批黑凤鸡就要出栏,到时如果效益好,他计划再多养些鸡。

“自基地投用以来,已累计向丰都、涪陵、垫江等区县的部分乡镇投放了36万羽雏鸡,回收20万羽,带动村民增收1600万元。”高银华说,看着前景好,不少村民计划扩产。

培育养鸡大户,助力产业链延伸

近日,仙女湖镇卢家山村,机器轰鸣,工人们顶着高温,有序忙碌,又一个黑凤鸡育苗基地正逐步形成。

“这个基地投资4600万元,将建设9栋厂房,一次可以培育约12万羽雏鸡,预计今年底投用。”重庆志良土鸡养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志良土鸡养殖公司”)董事长敖铭远说,他们还正与丰都水天坪工业园区洽谈,计划新建或租赁厂房,用于生产丰都麻辣鸡,未来对黑凤鸡原料的需求将激增。

为此,志良土鸡养殖公司一方面联系丰都更多乡镇并拓展与忠县、垫江等周边区县的合作,另一方面着力培育养鸡大户。

“扩大规模的门槛很多,技术、场地、启动资金缺一不可,尤其是对养殖技术的要求高。”高银华说,例如棚舍的搭建,每平方米能容纳8只鸡,鸡的数量越多就需要更大的场地,才能创造最好的生活环境,保证品质;在管护上,结合季节变化,要及时为鸡供热、降暑,还要准备合适的药物,做好肠道、呼吸道等方面的疾病预防。

“我已经接受了一年多技术培训,目前第二批900多只鸡没有一只死亡,再坚持几个月就能出栏,到时预计能赚两三万块钱。”陈世文说,未来他计划每次多养几百只鸡,争取早日成为养殖大户。

“我们正和镇政府协商打造家庭农场,进行专业化养殖,并培育养殖大户来运营;还和西南大学达成合作,为村民提供一对一技术指导,减少损耗,确保增收。”敖铭远说,目标是实现“村村有大户”,构建“低成本、低风险、高收益”的长效机制。(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周传勇)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