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专栏>热点专题>乡村振兴>工作情况 > 组织振兴

新需求催生新变化 乡村振兴培训火了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2-01-25
字体:

近日,酉阳首所乡村振兴学院在车田乡正式建成投用,首批50名学员开始在这里接受乡村振兴知识的系统培训。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度、广度和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对于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重庆日报记者了解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涉农培训已掀起一股“热潮”——

2021年,仅市农业农村委、市乡村振兴局就分别组织培训高素质农民2万人次、脱贫边缘户技能培训5000人次,较此前均稳中有增。我市一些区县和乡镇,纷纷开设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培训学校或实训基地,一些商业培训机构,也以乡村振兴的名义,开办各种职业技能培训。

我市涉农培训现状如何?较此前出现了哪些变化?又存在哪些问题?近日,记者进行了采访调查。

变化一:

典型示范点培训成新趋势

去年12月10日至17日,来自江津的农业技术培训讲师夏洪举参加了一场由市农业部门牵头举办的讲师培训,其中有一项课程是在铜梁西郊绿道示范片开展实地观摩学习。

“西郊绿道示范片是全市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优秀案例,他们的发展理念和模式都值得学习借鉴。”夏洪举说,近年来涉农培训逐渐适应新需求,开始走出教室,走到田间地头开展观摩学习,尤其这两年,到乡村振兴示范点实地参观学习更是成为新趋势,对参培人员来说指导性更强。

夏洪举实地考察了铜梁的苗木、柑橘、玫瑰花三个产业发展情况。“确实开眼界,能看出他们的发展是有系统规划的,把产业、风景、文化这些要素融合得特别好。”夏洪举说。

但这趟培训之旅,夏洪举也有遗憾,感觉自己一些深层次的疑惑并没有得到解答。

“当地的干部和业主分别讲了发展政策、规划和产业发展模式,但分享得不够深入,许多关键点没有讲透。”他举例说,当时一名村干部介绍当地通过流转土地成立了合作社,并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让合作社可持续发展,但听起来特别笼统,“就拿土地流转来说,他们到底是怎么做村民思想工作的,这才是关键信息点,但介绍的不多。”

在典型示范点开展培训是当下极受干部群众欢迎的模式,其好处在于可以学习借鉴现成的先进经验。而且每个示范点各具特点,其提供的经验不尽相同,为参培者学习提供了多个样板,如铜梁西郊绿道示范片是乡村振兴方面的,石柱中益乡则是脱贫攻坚方面的。

那么如何才能将典型示范点的先进经验讲透,让干部群众学以致用?

市农业农村委科教处相关负责人认为,这需要相关部门和当地培训队伍,对典型示范点的成功经验进行认真提炼总结,梳理出能够推广的关键经验和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办法,同时针对不同的参培者对课程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帮助他们将学习的经验落地生根。

变化二:

农文商旅融合发展成新课程

进入冬季后,石柱黄水进入旅游淡季。抓住这个机会,当地“巴盐古道幺店子”农家乐老板娘谭静报名参加了一场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培训,为自己“充电”。

作为黄水最早一批开办农家乐的业主,谭静直言她这10年来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培训的帮助,也深刻感受到了培训工作的与时俱进。

2011年,谭静的农家乐开始营业。在当地政府的推荐下,她参加了一场在西南大学举办的培训。当时整个乡村旅游产业都处于起步阶段,培训的内容主要是接待礼仪、菜品搭配、以及摆盘这些基础内容。谭静说,当时她学习到的最关键内容就是“农家乐要做出特色”。回去后,她就将餐具换成土家陶土碗,自己也换上了土家传统服饰,初步完成了农家乐民族特色的定位。

最近几年,乡村旅游日渐红火,相关产业也得到蓬勃发展,逐步从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内容也从接待游客吃饭和住宿,拓展到集吃穿住游购娱于一体的农文商旅融合发展,形式变得多样化。

“这两年的培训,引导我们更新经营理念,将农家乐做出品质。”谭静说,在最近一次培训中,专家就讲了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乡村艺术的探索等内容,还剖析了一些典型案例。

结合近年所学,谭静也不断对自己的农家乐进行提档升级:通过与新华书店合作,在农家乐设置了读书墙,供游客闲暇时阅读;与当地景区合作,为客人提供景点门票的优惠价预购;打造阳光餐厅,提升店内环境;结合康养石柱定位,利用当地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开发食补菜品;为游客提供当地农产品的代买服务等等。

“总体来讲,相关部门组织的培训一直在根据行业发展趋势更新授课内容,极大开阔了我的思维和眼界,这是我的农家乐能够持续稳定经营的重要支撑。”谭静说。

市乡村振兴局人力资源开发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更加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和就业市场,近年来涉农培训的内容已发生巨大变化,从传统的种植、养殖技术,向产业经营、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转变,帮助参培者创业、就业。

变化三:

“走出去”深入学习成新方法

冬季,正值水产养殖收获的季节。1月12日,巫溪县土城镇平阳村,近4000尾鲈鱼仍在陆续出货,将于春节前销售完毕。

“之前一直都亏钱,去年不光挣钱了,还给村集体增收了6.5万元,从山东取回来的‘经’确实好念!”平阳村村支书张亮笑呵呵地说。

2019年以来,依托鲁渝协作,市乡村振兴局陆续续选派340名村干部前往山东学习乡村振兴先进经验,这也是我市涉农培训的一项重要变化——从引进专家授课,到走出去实地学习。

得益于此,2020年9月,张亮来到了山东泰安市岱岳区朱家庄村。

“与一般的短期培训不同,这次我在那边待了3个月,有充足时间四处走走看看,对当地的发展有了非常直观全面的感受。其次,与当地村干部的交流机会很多,能够让我结合平阳村实际,深入了解、掌握对方相关的成功经验。”张亮说。

在实地参观中,张亮了解了朱家庄村的产业结构:借助城区近郊的地理优势,以3000亩大樱桃为主导产业,搭配草莓种植,以观光农业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村集体年收入有100万元以上。

“100万元在那边还不算特别多的,但是对于我们村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人家是怎么做到的?”带着这个疑问,张亮四处寻找答案:他发现对方所有相关产业都是引进的企业在管理、运营。

张亮想到平阳村也有15亩鱼塘,但一直没有产生效益。2019年,村里准备发展水产养殖,返乡村民夏正平积极性很高,承包了这15亩鱼塘。但他根本不懂技术,不仅买回的鱼苗是不值钱的品种,还养不大,一年下来亏了10多万元。

回到村里,张亮通过朋友联系了一家宜昌的渔业公司合作,在鱼塘里换上了2万尾中华鲟、5万尾鲈鱼。“现在鲈鱼已经卖掉4万多尾了,中华鲟3年后上市,既能做鱼子酱,还可以做鱼罐头。光水产这一块,村集体2021年就分得6.5万元,目前我正在和企业谈扩大养殖面积的事。”张亮说。

市乡村振兴局有关人士表示,参加“走出去”的培训更有利于参培者思维的拓展,因为地域性、发展基础的不同,各地的发展模式、思路差异是比较大的,通过将这些经验消化、综合,再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往往能碰撞出更多火花。

专家访谈>>>

重庆开放大学党委书记郭庆:

构建高质量涉农培训体系

人才振兴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引擎。人才从哪里来?离不开培训。作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措施,涉农培训当下存在哪些难题?如何破解?

重庆开放大学(原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是我市承接培训业务的教育机构之一,每年承担的涉农培训人数超过2000人,与前些年相比,几乎翻倍。1月10日,该校党委书记郭庆就此话题接受了采访。

郭庆认为,在涉农培训中,构建高质量教育培训体系是关键,直接影响着培训效果。就当下而言,该体系的构建仍任重道远,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

一是涉农培训组织体系不健全。涉农培训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的工作,但目前在组织机构、项目实施、信息发布、技术支持等方面都还基本处于分而治之、单打独斗的态势,难以满足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要求。

二是涉农教育培训内容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培训项目设计系统性不够,对培训对象的多样性、差异性、现实性把握不够精准,不少培训依然以集中性理论讲授为主,不能适应生产技术培训的需要,且延伸服务支持不足,缺乏有效的持续跟踪。

第三,涉农教育培训方式体系较单一。目前的培训工作基本以线下集中授课为主,导师制、学徒制、工作坊、项目制等形式运用较少,基于“互联网+”的线上培训平台开发与运用较少,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乡村人才培训需要。

针对这些问题,郭庆认为,要在乡村振兴、人社、发展改革、教育等部门间建立协调联动机制,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和弊端,引领涉农培训组织体系不断优化。

在培训内容上,需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乡情、不同文化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打造多模块、多层次、多样化的内容体系,在“精准化把脉”中合理制定培训内容,既确保培训内容的丰富性与完整性,又实现内容供给与当地实际的“精准对接”,满足乡村振兴人才发展的多元需求。

在培训方式体系上,要积极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涉农教育培训工作,加强培训平台建设和线上培训资源的建设,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智能+”的形式,实现精细化施策、精确化授课,形成“高素质农民—高效农业—乡村振兴”的高效发展闭环。(记者 栗园园)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