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月15日,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举行专题记者会,邀请市人大代表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围绕“贯彻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行动”分别发言,并回答记者的提问。
出席本次专题记者会的分别是:市人大代表、丰都县委书记张国忠;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贵忠;市人大代表、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走马镇党委书记张娅菲;市人大代表,长寿区龙河镇河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文洪镜。
他们分别围绕答好“乡村两问”、建设科学城的“后花园”、乡村振兴的新兴力量、贯彻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等内容进行交流探讨。
市人大代表、丰都县委书记张国忠:
把丰都建设成为人们喜欢的样子
张国忠说,丰都地处三峡库区,是一个农业大县。丰都聚焦“现在靠谁来振兴乡村、今后靠谁下地种田”的“乡村两问”,全力以赴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建设正稳步推进。推动乡村振兴,丰都重点抓了3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培育“新农人”,推动乡村发展。丰都大力培育土生土长、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一定现代农业技能和经营服务能力的“新农人”,并将此作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实施“新农人”培育提升行动:成立“新农人”互助会,筹建“新农人”专项资金,打造“新农人”会客厅,组建“新农人”服务团,建设“新农人”学校,“新农人+村集体+农户”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正在不断完善。
目前,丰都已培育“新农人”727人,带动农户2.2万户7.8万人,与30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有利益联结,集体经济收入超5万元的村(社区)超过80%。
二是坚持“农民主体”,推动乡村建设。丰都确定了乡村建设的两大目标: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让村庄成为农民喜欢的样子。
在这一过程中,丰都坚持“农民主体”,把广大农民积极性激发出来,自己动手建设自己的家园。比如,在实施现代生活条件改善的项目建设中,完善自下而上的项目申报机制,通过村民代表大会、“一事一议”等,由农民提出项目需求,确保政府建的是农民想要的;通过以工代赈、投工投劳等,让农民参与项目建设,避免“干部干、群众看”。
三是聚焦“一老一小”,推动乡村治理。丰都把“一老一小”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突破口,提出了“党组织靠前一步、政府组织后让一步、群众组织提升一步、群团组织协调同步”的思路,树立“党建为魂、家庭为根、组织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家庭的社会问题兜底功能,总结提炼丰都民俗文化中孝善文化的共同价值理念,探索建立家庭教育互助会、老年大学、爱心食堂、农民工工会、物业自管小组等,不断提高社会组织化程度,弘扬守望相助、诚信重礼、敦亲睦邻的乡风民风。
目前,各乡镇已建立家庭教育互助会41个,覆盖2058个家庭2432名留守儿童,2022年暑期儿童溺水事故“零”发生。
“我们认真答好‘乡村两问’,努力把丰都建设成为丰都人民喜欢的样子。”张国忠说,目前,丰都已构建以肉牛、榨菜、鸡为重点的“一主两辅多特色”的乡村产业体系,肉牛进口、榨菜出口、藠头出口全市第一,小额信贷综合考核连续4年保持全市第一,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出口产品安全示范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稳步推进,连续3年获全市巩固脱贫成效考核“两好一优”的成绩。
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贵忠:
奋力书写农业强国的“重庆版本”
刘贵忠介绍,近年来,重庆深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责任落实更加有力、政策支撑更加有力、协作帮扶更加有力、成果巩固更加有力、乡村产业持续壮大、乡村建设持续推进、乡村治理持续提升,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行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刘贵忠表示,重庆将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来抓,扎实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关具体工作,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奋力书写农业强国的“重庆版本”,推动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我国西部地区前列。
“我们将聚焦‘不出现整村整乡返贫’,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刘贵忠表示,将在精准监测精准帮扶、增加脱贫群众收入、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等方面下功夫,落实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一县一策”,帮助脱贫地区补短板、强弱项,打基础、利长远,推动脱贫区县更多依靠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我们还将加强脱贫群众实用技能培训,增强脱贫群众的发展动力和能力。”
“我们将紧扣全市实施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行动,立足资源禀赋,选准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生态,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火锅食材、重庆小面、柑橘、榨菜等特色产业集群。”刘贵忠表示,将把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作为发展乡村产业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政策支持,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完善产业联农带农机制,把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在此基础上,市乡村振兴局将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融合推进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不断完善农村路网、水网、电网、通信网、物流网“五网”,构建城乡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服务升级;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统筹推进“厕所革命”“垃圾革命”“污水革命”,“一村一策”整体改善乡村生活条件;强化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加快提升农民组织化水平、乡村数字化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积极推广“积分制”“清单制”“院落制”,推动数字化赋能,持续推动以治理促建设,以建设促发展,形成美丽乡村与善治乡村良性循环。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刘贵忠表示,将聚焦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严格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用好考核督查机制,以责任落实推动工作落实、政策落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持续优化提升村“两委”队伍,不断提升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持续为农村基层干部减负,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干部培训力度,提高“三农”工作本领,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打造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有领导农业强国建设能力的“三农”干部队伍。
市人大代表、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走马镇党委书记张娅菲:
着力打造科学城“后花园”
“近年来,走马镇着力用好生态和人文‘两个宝贝’,借力4块‘国字号’招牌和山水田园资源,着力打造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后花园’,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张娅菲介绍,走马镇位于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西南部,全镇幅员面积36.59平方公里,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曲艺之乡、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村落4块“国字号”招牌,桃花山景区和走马古镇远近闻名。
“我们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文化’‘景区+农家’‘乡村+游购’等旅游模式,打造主城周边‘一小时’四季休闲旅游目的地。”张娅菲介绍,走马镇还以古镇为依托塑造“美丽乡村、人文走马”,全力推动走马古镇保护与开发,充分挖掘镇内丰富的历史、驿栈、民俗、宗教等特色文化。
“我们还培育了市、区、镇三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家,带动辖区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规模化专业化种植。”张娅菲介绍,近年来,走马镇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采取合作社加农户模式,建设金马、慈云2100亩果树基地,椒园400亩草花基地,灯塔、玉龙600亩蔬菜基地,投入农综改资金800余万元,修建生产便道、山坪塘、蓄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形成果树、草花、蔬菜三大主导产业,年产水果1000余吨、草花700余万盆、蔬菜900余吨,带动农户年户均增收2万余元。
张娅菲说,走马镇精准设计村规划、产业规划、民房建筑规划“三张图”,全面启动金马、慈云村庄规划编制,桃花山景区开展美丽乡村规划,做好环廖家沟、彭家沟水库1.17平方公里水体区域生态休闲区专项规划前期工作,着力打造生态田园综合体示范点。
近年来,走马镇争取市、区资金1.1亿元,实施特色小城镇建设项目14个,先后对走马古镇、津马路沿线、上花园水库广场等进行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和景观环境提升。走马镇还着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细化落实“千村宜居计划”,金马村获评全国首批“绿色村庄”,金马村、慈云村先后获评“重庆市美丽宜居乡村”,梓桐村获评重庆市绿色示范村。
“我们坚持抓好基层党组织这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心骨,持续加强组织、制度、管理、保障‘四个体系’建设。”张娅菲介绍,走马镇村“两委”班子换届后,村干部平均年龄41.36岁、降低2.2岁,大专以上学历占62%、提高14%,班子结构和战斗力更加优化。
市人大代表,长寿区龙河镇河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文洪镜:
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贡献力量
“2021年,我开始任职龙河镇河堰村党支部书记。那时的龙河镇,已经被确定为重庆市乡村振兴示范镇,慢城建设如火如荼,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文洪镜介绍,河堰村作为慢城核心区,面积4.6平方公里,人口3000余人,正赶上乡村振兴的大好发展机遇。
“然而,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创新发展意识不够等短板,也制约了河堰村融入慢城发展、深化产业振兴。”文洪镜介绍,2021年龙河镇村级换届,选出18个新的村社党支部书记,像自己这样的90后返乡大学生就有3个。
如今,河堰村的主要产业是晚熟柑橘,有约4600亩。每年,村里8个企业向村民兑付流转土地租金380余万元,土地变成了能生钱的资产。村里的劳动力也在家门口上起了班,年富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成了果园的管理人员,农活干得好的成了果园的管护人员,身体硬朗的老年人也能拔拔草、摘摘果、送送货,打点季节性短工,村民的腰包渐渐鼓起来了。
村里在两年内先后引进3家农业企业。如三田公司在河堰村投资4500万元,规模化发展柑橘,引入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温湿度传感系统、矮换密植技术、喷药无人机……把靠天吃饭的传统种植业变成了数字化的智慧农业。
“我们还充分发挥基层干部和人大代表的作用,全心全意服务企业发展。”文洪镜定期带着村干部走访企业,宣传产业政策,梳理困难问题台账;密切联系群众,主动调解企群矛盾纠纷,助力农产品推广销售;主动开展果园种植风险对策调研,协助企业向区农委申请项目资金安装智能防旱防冻喷淋系统。
“2022年夏季旱灾,不少农业企业因为死苗和减产严重亏损,租金兑付困难,经营信心大减。”文洪镜说,他和村支“两委”按照区政府企业纾困工作要求,主动做相关农户的工作,支持企业分段、分批推迟缴纳租金,帮助企业纾困解难。
近年来,河堰村抓住慢城建设的契机,成立了长寿区第一个农民建筑劳务合作社——长寿区堰太建筑劳务股份合作社。文洪镜介绍,合作社有长期务工人员15人,承接了慢城风貌整治、农村厕所改造等项目,村集体经济收益近50万元。
“雁飞千里靠头雁,五级书记抓振兴。作为一名最基层的党支部书记和人大代表,我很荣幸赶上了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参与见证了长寿慢城的建设发展,带动村民们致富增收。”文洪镜表示,自己将继续坚守初心、履职为民,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群众受益、乡村振兴,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贡献力量。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