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大巴山脉,西溪河畔,清晨的巫溪县天元乡云雾缭绕,绿意盎然。
初夏时节,车行在青山绿水间,入眼皆是郁郁葱葱的森林、峰峦叠翠的群山、蜿蜒起伏的山间公路。
红色、黄色、蓝色的小楼点缀在大山深处,串联在柏油马路两旁,与翠绿的树丛交相辉映,形成一幅美丽乡村宜居画卷。
如今的天元乡,和美乡村正在悄然发生改变,这背后离不开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模式。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党员干部只有将根深深扎在群众的土壤中,才能枝繁叶茂,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即日起,华龙网联合巫溪县天元乡推出系列报道《巫溪·和美天元》。
新田村食用菌大棚里,平菇从菌棒里冒出了新芽;香源村肉牛养殖基地里,工人正在添加牛草。盛夏的天元乡处处一派繁忙景象……
近日,华龙网记者深入天元乡的田间地头,从新田村的食用菌大棚到香源村的肉牛基地,透过一帧帧乡村美景图,看天元乡基层党支部如何引领集体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20多名党员成为食用菌基地的“管家”
“还有几天,我们的平菇就可以上市了。我们这里海拔高早晚温差大,要时刻关注大棚内的温度,温度是平菇生长的关键。”6月3日的清晨,天蒙蒙亮,新田村党支部书记杨伦友第一个出现在了食用菌大棚里。他逐一查看大棚里平菇长势情况,每走完一个大棚都要做好记录。
刚走到第一个大棚,杨伦友发现棚门敞开着,便立即拿出手机给党员管理员刘治业打电话询问情况。“老刘,昨晚上你管理的这个大棚没关门是怎么回事。”杨伦友一通电话打过去,刘治业没一会儿就赶到了。
“不好意思书记,昨天太阳大,棚内温度有点高,我就想着晚上把门敞开,调解下温度。”老刘着急忙慌地赶来给杨书记解释。
“你的这个做法很好,这几天正是平菇生长的关键期,我们作为党员管理员,要时刻关注自己所负责的大棚,不能有半点马虎。”听了老刘的解释,杨伦友对他做法表达了认可。
在新田村的平菇基地,“党员先锋产业园”几个大字格外显眼,而基地中每个大棚前都悬挂着一个党员管理员牌,上面有责任人的信息。
“村里的党员同志都要发挥带头作用,参与管理,所以我们20多名党员每人都要负责1至3个大棚,成为基地的‘管家’,助力平菇产业发展。”杨伦友说。
集体经济盘活“濒危产业”
新田村的食用菌基地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
杨伦友告诉记者,食用菌基地是5年前一名浙江老板投资建设的产业,他当时看重就是新田村的环境和气候。不过万事开头难,由于投入资金量大加上经营模式问题,食用菌基地几度面临关闭。
“当时就觉得这个产业很可惜,看到这个浙江老板也亏了不少,我们村党支部就商议把食用菌产业接过来,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于是,我们村集体便入股了食用菌基地,浙江老板提供技术,慢慢盘活这个‘濒危产业’。”杨伦友说。
2021年,新田村党支部正式接盘食用菌基地,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堡垒作用,全村27位党员参与基地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渐渐地,食用菌基地有了起色,全村老百姓也看到了发展的希望,
“第一年,我们发动所有在家的党员都来当销售员,到巫溪县城及周边乡镇跑销售,没想到2022年平菇产业就实现了首个大丰收,卖了100多万元。”村党支部副书记刘明回想起第一年丰收格外自豪。
刘明说,新田村因为海拔高,生态环境优良,非常适宜发展食用菌产业,目前新田村已建设了占地35亩的标准食用菌生产大棚,可年产平菇30万棒。“平均一个菌棒可产鲜平菇3斤至4斤,按每斤3元计算,产值可达270万元。”刘明说,新田村的平菇已供不应求,往年已经销往湖北、重庆主城、万州等地,今年还将继续拓宽销路。
“蜂王”“牛人”带头发展
天元乡香源村崇山峻岭,沟壑纵横,产业发展受阻因素多。不过,贫瘠的土地并不能阻碍源村的发展。
刚刚过去的5月,香源村的养殖大户刘才军非常忙碌,刚忙完蜂蜜追花,又开始忙着放牛。
刘才军是香源村远近闻名的“蜂王”“牛人”,他肤色黝黑,昼夜在蜂场里穿梭忙碌。碰到熟人,他会乐呵呵地打招呼,全然看不出以前生活困苦的影子。
这几年,刘才军的蜂蜜年产量都在1000斤左右,蜂蜜一上市就全部售罄,销售额很客观。
随着“家业”越做越大,刘才军不仅将养蜂范围扩展到了红池坝,还养了20几头黄牛。他积极将自己的养蜂技术交给周边的农户,被评为了“致富带头人”。
在香源村,像刘才军这样的致富能手还有很多。
这几天,香源村村民石山香格外高兴,原来家里的蜂蜜又开始丰收了。她刚把蜂蜜转装好,“天谷元乡”的工作人员就上门收货了。
蜂蜜是石山香家的主要收入来源。今年,她家预计收割1000余斤蜂蜜,将通过天谷元乡商贸有限公司统一收购销售,坐在家中就能解决销售问题。“每年靠卖蜂蜜都要卖7万多元,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石山香说。
从山东“借牛下崽” 肉牛成香源村支柱产业
随着村里的养殖业的兴起,香源村党支部也在壮大集体经济方面下足功夫。
“去年村集体卖了100多头猪,今年又出栏50多头肉牛,村集体的‘腰包’又鼓了不少。”香源村党支部书记石山中对记者说。
说起香源村的养殖业,石山中有说不完的话,谈及村集体发展的肉牛和肥猪产业,他的脸上更是写满了幸福。
2019年,石山中到山东省泰安市条水涧村挂职,用他自己的话说:“既然组织给了这么好的外出学习机会,就要学点东西回来。”挂职1年时间,他结合香源村的实际,在山东到处寻找合适的产业。
“发展种植业我们村肯定不得行,就只好寻找适合我们村的养殖业,本来全村都在发展养殖,基础又比较好。”石山中说,挂职的这一年里,他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到处为壮大村集体寻找资源。
通过多方走访调研,村里最终确定发展牛肉养殖,并且与山东当地的养殖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从牛仔到饲草再到养殖技术都可以一站式提供。”2020年,石山中回村后,第一件事就是着手村集体的肉牛养殖基地建设。
2021年,村集体第一次出栏50余头肉牛,收入近百万元,除去所有成本还略有盈利。“因为其他人帮忙打理养殖场总觉得不放心,后面我们全部采取村干部轮班制,每个人轮一个月的班,主要负责肉牛的两餐喂养,和牛舍的清扫打理。”
这两年,香源村的养殖基地都是肉牛前脚出栏,小牛仔又开始入栏。这也像香源村的集体经济一样,在收获的同时也源源不断的注入,让村民干劲十足,对美好的生活充满期待。
华龙网 冉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