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专栏>热点专题>乡村振兴>工作情况 > 组织振兴

巫溪:天元乡万春村第一书记徐毅 带动“万春村腊货”迈向市场化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4-08-02
字体:

8月1日,巫溪县天元乡万春村,一座占地200平方米的新腊肉炕房刚刚落成。

“有了这个炕房,我们计划今年将炕腊肉的时间从半个月增加至1个月以上,腊肉味道就能更好了!”驻村第一书记徐毅说,村上原有9个小炕房,在冬季生产腊肉的高峰期有点不够用,希望新炕房的建成能推动万春村的腊货产业再进一步。

从腊肉作坊到标准化生产,再到此次的扩大厂房,驻村3年来,徐毅持续对万春村腊肉产业进行优化。他说:“创业不容易,好不容易做起来的腊肉产业,我们要努力让它适应市场需求,长久存活下去,持续为乡村振兴‘造血’。”

把腊肉做成支柱产业

2021年5月,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房屋管理处物业管理科科长徐毅被派驻到万春村任第一书记。

“山高峡深一线天,九山微水一分田。”在这里,徐毅见识了秦巴山脉的险峻,也领略了大山深处土地的贫瘠。

平坦的土地都没几块,村民靠啥生活?在走访期间,徐毅了解到,村上在脱贫攻坚期间发展起了腊肉产业。

“因为耕作条件不好,村里家家户户都有养猪的传统,因此也有做腊肉的习惯。”徐毅说,村民们往往把猪肉做成腊肉、香肠储存起来。“这里离城口很近,腊肉的制法跟城口腊肉也差不多,养肥的土猪用传统方法炕上个把月,香得很!”

所以,2018年底,村民就在村干部的带领下,纷纷以现金、生猪折价等方式共同入股开办了腊肉加工厂。徐毅上任时,加工厂已有101名村民入了股,股金135万元,加上各项资金的投入,整个腊肉加工厂建设已投入200多万元。这也是村上唯一的支柱产业。

“我在村上调研了很久,在土地条件没优势的情况下,制作腊肉确实是一个适合万春村的产业,加上已经投了这么多钱进去,不能让老百姓失望。”徐毅决定,驻村期间要专心把腊肉产业继续做大做强。

从作坊到标准化生产

徐毅也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

万春村腊肉产业怎么“升级”?结合市场反馈,徐毅发现,非标准化的生产是短板,也正是需要改进的方向。

“村里的腊肉肯定是好东西,都是货真价实的土猪肉炕出来的,但是味道不稳定。”徐毅说,不同批次生产的腊肉能很明显地尝出有些咸了,有些则很淡,归根究底还是传统作坊式生产导致的,放多少调料、炕到什么程度,全凭经验。

徐毅决定,对炕房进行标准化升级。很快,空气灌压机、猪肉搅拌机等一批自动化设备进驻厂房。在产品包装上,工厂也将原来的大块腊肉换成了更适合家庭消费的小块包装。

另外,通过厂房的改造,还改变了过去只有腊月间才能生产的状况,实现了全天候作业,盛夏酷暑也能出产品。

徐毅说,原本腊肉只在腊月生产,不仅销售周期短,而且工厂的工人也很难留住。“我们增加了冷冻车间,模拟冬季的生产环境,一样可以炕出那个味儿。只要有订单来,我们随时开动,工人留不住的问题也解决了。”

通过标准化改造,近3年,万春村腊肉的年销售额都稳定在300万元左右,每年稳定盈利30至40万元。

闯出市场化道路

产业稳定发展的同时,徐毅内心也有隐忧,他坦言:“其实,之前村上腊肉的销售90%以上都靠消费帮扶,这肯定不是长久之计。”

所以,近两年,徐毅开始在中心城区“跑业务”,身影频频出现在重庆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理工大学等高校周边。

“我们的腊肉好,价格也贵一点,但因为不出名,我在居民小区推广的效果不太好。”徐毅说,考虑到万春村属于市教委帮扶集团对口帮扶,高校师生对产品有认知度,所以他将目标人群设定为高校的师生。每到腊肉销售季节,徐毅都会抽空带着村干部一起在各大高校周边摆摊。

此举果然有效,一些吃过万春村腊肉的老师开始购买,逐渐带动了周边的师生购买,成功在高校范围内宣传出了“万春村腊货”品牌,还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老顾客。

“去年,我们还与湖北竹溪国烟扶贫集团合作,为他们代加工17吨腊肉,获得17万元加工费,又增添了创收新途径。”徐毅说,通过销售市场的拓展,目前万春村腊肉的自主销售份额已达到总销售额的一半。

徐毅觉得这样还远远不够。他说:“我们的腊肉知名度还是不高,品牌不响,下一步我想试试直播带货,通过网络把我们的腊肉宣传出去,这也是当下的发展趋势。”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