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专栏>热点专题>乡村振兴>工作情况 > 组织振兴

万盛:打造统一品牌+扩展林下经济 五和村果林“绿”育出产业“金”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4-12-02
字体:

11月29日,连续的降温让万盛经开区万东镇五和村返乡创业青年张庭府连着几天“钉”在村子果园里,挨个巡视梨树情况。“这两天温差大,黄花梨是村民的‘财富果’,冬管期间可不能马虎。” 张庭府说。

果林如何才能重新焕发生机?2017年,在外从事通讯行业的张庭府返乡过年,正好听到五和村党总支书记周冬勤提出发展五和梨品牌的设想,两人对于梨产业发展的思路一拍即合,周冬勤便顺势邀请张庭府返乡创业。

张庭府认为,家乡的梨产业发展需要懂现代化种植技术和营销手段的人才,因此他辞去工作,回到家乡五和村开始创业。

五和村黄花梨在当地种植已有20余年,但由于果农分散种植,技术水平、梨子品种各不相同,所以品质不统一,加上果农大多自行运到场镇销售或是等批发商上门收购,经常卖不起价,这极大地影响了梨子的长期销售。

如何破解村里黄花梨的发展困局,成了张庭府首先面对的难题。

“打造品牌、提升品质,我们村的梨子才能有出路。”最终,张庭府经过考察,在全村梨子种植大户动员会上建议,大户联合起来科学种植,打造统一品牌。

“你随时可以‘跑路’回城里,我们不得跟着你干。”在和村民商议时,不少村民并不相信张庭府刚返乡就能改变梨产业现状。

张庭府意识到,让村民看到梨产业的效益和自己“扎根”的诚心,计划才能顺利推行。于是他卖掉了在城里的房子,将家乡老宅改建,开办了农家乐,定居了下来。

时间一久,村民见张庭府是实打实留在村里种梨,也转变了态度。

“原先村民一直舍不得修剪老枝,导致品种老化。” 张庭府首先带着村民修枝、引入新品种,紧接着又通过区农林局牵线搭桥,邀请了黄花梨种植专家实地考察,改善当地梨子种植技术。

仅仅一年,120亩黄花梨个头大了,口感上去了,亩产超过2000斤,一斤黄花梨的价格也提升了两三元,远远超出了村民们心中的预期。

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便支持起打造品牌的计划。五和村由此逐步打造起“五和黄花梨”品牌。

为了让五和村黄花梨“出圈”,张庭府联合村民发展“认养模式”。梨树被认养后,由村里对梨树进行管护。其间,业主可以前往梨园参与日常管理。果实成熟后,认养人享受果实的全部收成。

今年,五和村黄花梨一到收获季便被预订一空,供不应求。梨树一跃成了五和村的“绿色财富”,让不少村民又有了发展产业的信心。

传统果树种植之外,不少村民开始利用林下种植实现增收。

“例如,我们在五和村通往青山湖国家湿地公园道路旁的大棚里进行中药材育苗,并在村里柑橘、枇杷等经果林下进行林下种植,让农户一地多收。” 周冬勤说,通过招商引资与本土培育,五和村如今已拥有8个特色种植基地,涵盖杨梅、猕猴桃、中药材等特色作物。

“如今,五和村已有40余家乡村产业经营主体。我们还在拓展网上销售渠道,让更多五和村品牌土特产带动村民增收。” 周冬勤说。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