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专栏>热点专题>乡村振兴>工作情况 > 组织振兴

丰都老党员余道国62年义务服务村民,书写《雷锋日记》的山村续篇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5-07-14
字体:

“老余,我的鞋开胶了,快给我补一下,不然下午没法干活了。”7月7日,丰都县三元镇青杠垭村,吃过午饭,村民刘天明就匆忙找上了余道国“救急”。

今年83岁的余道国是青杠垭村有名的“万事通”,村民一遇到头疼脑热、水电维修、缝衣补鞋等问题,总是第一时间找他帮忙,不需要任何报酬。

这一帮就是62年。

“义务为大家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是一件非常幸福且上瘾的事。”余道国说,这些年来,为了给左邻右舍提供各种服务,他用一年多时间参加医疗技术培训,用半年时间学习水电维修,还到镇上“偷学”补鞋技艺。

至今他已记不清做了多少好事,但今年他给自己定了一个新目标——只要腿脚利索,要把好事做到90岁。

“要做像雷锋那样的人”

提起余道国,青杠垭村村民有一个共同的印象:啥都会做,还有一副热心肠。但极少有人知道,几十年来,他为什么能始终如一地坚持做好事。

1963年,21岁的余道国托人从县城买了一本《雷锋日记》。“我把雷锋的故事看了无数遍,他舍己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动容。”余道国说,“深思熟虑后,我决心要做像雷锋那样的人,并定下‘每月至少为左邻右舍做两件好事’的目标。”

“当时以为他就是几分钟热情,过不了几天就得放弃。”妻子李万洁并没有把余道国的目标当回事。

但很快,余道国就付诸行动。邻居李荣武的老房子年久失修,没法再住人,需要建新房,但刚建好围墙,他就花光了所有积蓄,付不起后续的人工费,施工被迫搁置,一家人急得跳脚。

得知情况,余道国立即组织了十几个相熟的村民,义务上门帮忙盖房子。“考虑到李荣武家的生活条件不好,快到饭点时,大家都自觉回家,吃完饭又立马返回施工。”余道国说,大家一起搭房梁、铺新瓦,很快就把新房子盖好了,可把李荣武高兴坏了。

不仅出力,余道国还送钱送粮。“记得那是1964年年底,当时家里条件也不好,眼看春节就要到了,他听说邻居冉瑞德家已经揭不开锅了,孩子和大人一起挨饿,他背着我在家里拿粮拿钱,接济他们,一点也不顾家。”说起这件事,李万洁嘴上满是抱怨,但脸上却挂着笑容。

1965年,余道国入了党,这更坚定了他做好事的决心。农忙时节,他带头帮左邻右舍干农活儿;旱季,他主动把自家的水送给缺水的村民;遇到谁家有矛盾,他又当起调解员,帮忙化解家庭矛盾……就这样,一件事接一件事,“每个月至少做两件好事”这一目标不仅保质保量实现,一坚持就是四五年。

“随着做的好事越来越多,越发感觉自身能力不足。”余道国说,许多村民急难愁盼的问题都无力解决,这也成为他的心病。

“村民需要什么就学什么”

很长一段时间,余道国天天都在琢磨如何才能做更多的好事。一年冬天,余道国在帮邻居李应成挑水时发现,他的鞋子已经坏得不像样了,天太冷都没法出门,还有些村民穿着破鞋干活,脚都冻坏了。

“那时买一双鞋得花几块钱,这对村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村民宁可打赤脚、穿破鞋,也不舍得花钱买鞋。”余道国说,为减轻大家的负担,他萌生了为村民补鞋的想法。但一打听,一个二手补鞋手摇机所需的费用远远超过余道国的购买能力。他只能求助亲朋好友,才凑够了钱。

修鞋机有了,怎么操作又成了问题。余道国只能趁上街赶场的时候,向鞋摊师傅“偷艺”。

“他就守在补鞋摊旁边,时间长了,他不好意思再坐在师傅旁边,只能主动帮忙打下手,缓解尴尬。”谈起那段经历,邻居孙永才总是忍不住笑起来。

正是通过一次次偷学,余道国逐渐学会了补鞋技巧,并把自己的雨鞋找出来做试验,划开、修补、再划开、再修补。反复训练后,他不仅学会了补鞋,还学会了修包、修雨伞、修拉链……

此后,村民们一有补鞋需求就会找上余道国,刘天明就是常客之一。“上街补一次鞋需要好几块钱,自己收入本来就少,舍不得补。”刘天明说,近四五年来,他的鞋都是余道国补的,有时候他想给点工钱意思一下,但一提到钱,余道国立马翻脸:“给钱就不补了。”

余道国的“求学之路”远不止于此。上世纪60年代,相关部门组织“赤脚医生”培训,他立即抢着报了名。“看病的花费比补鞋高多了,如果能学会治疗感冒、跌打损伤等,又能帮大家省下一大笔钱。”余道国说,当时接受了一年多时间培训,能够为大家提供些简单的医疗服务。

余道国还在书籍中、电视上学习、了解各种中药的功能,然后亲自品尝检验药效。如今在他的房间里,不仅摆放着各类补鞋工具,还有各种治疗跌打损伤、头痛脑热的中药材。

“夏季农忙时,他是村里最忙的,许多人中暑后都要找他拿药。”村民胡国莲说,有一年她中暑了,他不仅送药上门,看到她脚上长了疮疖,还冒着酷暑从山中采回草药,帮她治疗,没收一分钱。

“村民需要什么就学什么。”余道国说,后来村里的水电工走了,他便专门学了水电维修,如今村民的大事小事都爱找他。

“只要腿脚利索,要把好事做到90岁”

随着做的好事越来越多,村民们对余道国的依赖也越来越深。2019年,77岁的余道国又给自己加了“码”:每月至少为左邻右舍做3件好事。为此,他还专门制作了好事记录本,用来督促自己。

记者采访时看到,微微泛黄的记录本上有选择地记录了100多件好事:2019年4月12日,帮杨德礼打理果园;2024年11月27日,给了刘天明100元助其看病;2025年4月6日,孙永才感冒,免费给他拿了药……

记录本之外的好事则更多:清扫外出务工家庭的院落,每月20日、21日义务清扫村公路,帮助村里处理突发状况等。

“今年,我又给自己定了一个新目标——只要腿脚利索,就要把好事做到90岁。”余道国说,在接下来七年,他将努力帮村民、村子做更多事,但不是一个人,他已联合孙永才等6位村民组建了一支志愿服务队,专门开展农业生产互助、环境卫生整治、特殊群体关爱、应急抢险、邻里矛盾调解等活动。

“现在每个月志愿队都会定期对村道进行清理,一些人外出打工,院子没人打理,也由我们打扫,一些村民在志愿队的带动下也主动加入维护村子环境。”孙永才说,更重要的是,一旦遇到突发情况,大家能合力解决问题。

去年7月,村子经历了一场大暴雨,一段村道被高处滑落的泥土掩埋,阻碍村民出入。“等待相关部门来处理需要时间,为了不影响大家出行,我们拿着铁锹、锄头就去疏通道路。”孙永才说,大家搬石头、运泥土,半天就把村道打通了。

“一个人做几件好事,只能温暖一时;但一群人合力做一件好事,便能汇聚成炬,长久延绵。”余道国说,成立志愿队是开始,这火炬正逐渐形成,让青杠垭村更加耀眼。(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记者 周传勇 实习生 王子蒿)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