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九龙坡如何打好乡村振兴“五张牌”
--









蜿蜒30公里的长江岸线,风景如诗如画;绵延432平方公里的土地,河网星罗棋布;横亘南北的中梁山,群峰逶迤苍翠。九龙滩、九龙桥、九龙寺寓意龙居之地,九凤山、云凤寺、凤栖湖蕴含凤栖之所。江山多娇城,龙凤呈祥地——这里就是九龙坡。
作为重庆主城区之一,九龙坡是长江和嘉陵江环抱的渝中半岛的重要组成部分,下辖8街11镇,其中城乡接合部有344平方公里,都市乡村特征突出。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决策,开启了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九龙坡区依托区内丰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优势,以“七彩九龙乡村”建设为着力点,从兴产业、强基础、美环境等方面入手,持之以恒地抓好乡村“五大振兴”,正向着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地目标迈进。
产业带动释放乡村振兴红利
黄金堡村紧靠长江,大溪河顺流而过。全村845户2092人,共有14个合作社,全村代管国有森林1080亩。该村是铜罐驿万亩红橘主产区,是九龙坡区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主战场,同时也是国家高标准农田整治核心区。
每年10月-12月,是村里果园种植户们喜获丰收的季节。与过去不同,如今的果农们早已摆脱了单一的实体销售模式,开拓出电商营销的新路子,打通了更为广阔地致富渠道。
自2017年起,拥有50亩柑橘果园的杰康生态园通过九龙坡区农业农村委牵线搭桥,在“渝哈哈”电商平台销售柑橘。如今,不仅有近郊、主城的市民来生态园购买、采摘柑橘,更有全国各地的消费者通过线上下单。“以前怎么能想到铜罐驿的柑橘会卖到那么远的地方啊!”杰康生态园业主张贤说,柑橘进入销售高峰时,快递公司甚至会到果园设点进行现场打包收运。
爱森农业果园的橘园种植面积达400亩,是全镇最大的柑橘果园。今年3月,果园第一次尝到了直播销售的甜头,短短1个月就销售了6万斤柑橘。爱森农业果园负责人程祥告诉记者:“今年3月、4月陆陆续续来了一些自媒体,他们用手机对着果园拍,包括采摘过程、柑橘打包,甚至对着镜头现场试吃,结果订单量噌噌噌往上升,今后我还要请他们继续直播!”
黄金堡村果农们的成功,只是九龙坡区发展乡村产业振兴路上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九龙坡区坚持质量兴农,因地制宜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签约大英雄湾美丽乡村建设等7个重点项目,协议投资350亿元。“一村一策”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村级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西彭镇真武宫村成功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完成1200亩土地宜机化整治,发展优质高效农业2300亩,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清理核实资产14.5亿元、集体农用地21.85万亩。通过培育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品牌建设,2019年全区获评重庆市名牌农产品4个,新认证“三品一标”产品15个(绿色食品10个,无公害食品5个),“三品一标”产品达75个。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0家。全区现有家庭农场2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6家,其中市级示范社3家;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社”专项清理工作,已清理“空壳社”37家。铜罐驿英雄湾村成功获评“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村”、西彭镇真武宫村成功获评“市级乡村治理示范村”。
人才培养乡土专家遍地开花
2019年4月19日,一场特殊的会议在陶家镇九龙村村委会议室召开,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党总支与该村进行了结对共建活动,由此,九龙村成为学院党员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基地。
过去,九龙村以发展传统农业为主,种植有水稻、蔬菜等农作物。近年来,该村培育发展了不少农业种植大户。但由于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且村里对企业的管理和服务经验不足,全村产业发展一度滞后。
“此次与重庆工商大学结对共建,就是要借助其先进的思想和理念,为乡村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以振兴九龙村经济。”该村第一书记于丹介绍,本次共建活动,是第一次与高校联合进行结对建设,共同打开乡村振兴新局面。
此外,“委托培养”和“校地合作”成为近年来九龙坡区实施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途径。依托西南大学、重庆市农业学校等院校的教育与技术力量,组织动员农村实用人才参加学历教育,重点提高村社干部和科技人才的学力水平,培育高素质农民,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不仅如此,区里同时启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培育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的家庭农场,壮大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引导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有乡愁情怀的企业家、向往田园生活的城市居民等人才下乡创业;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选调生(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人员、镇事业编制人员中选拔一批领导干部,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多措并举下,九龙坡区在乡村人才振兴发展上取得不俗成绩。目前,已经建成4个市级创业孵化基地,90余个行政村已全部建成“区级充分就业村”,4个村获评2018年度“市级充分就业村”。
内涵提质挖掘乡村文化潜力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既要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这个“魂”就是文化,农民的精神风貌离不开文化熏陶。
英雄湾村的前身是陡石塔村,地处九龙坡区铜罐驿镇域中心和万亩红橘产区腹地,与江津区隔江相望,自古便是文化重地,市级文保单位中共四川省临委会扩大会议会址(周贡植故居)、区级文保单位百年天主教堂建址、英雄机长刘传健的母校巴县一中校址均在村内,是重庆市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和生态文明示范村。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陡石塔村渐渐褪去往日繁荣,这让老村民看在眼里,叹在心里。
2017年,九龙坡区委、区政府作出决定,对周贡植故居进行整体修缮保护,这项重点文化民生工程于2018年动工,2019年4月顺利完工,并于当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一辈子务农的陶宗琴在周贡植故居的老四合院里住了30多年,现在不仅要搬进政府安置的新房,同时还有了新工作——在周贡植故居里做保洁。“每个月能赚2000块,以前想都不敢想。”陶宗琴感慨道。
在收入增加的同时,乡村振兴给英雄湾村带来更多的是精气神上的提振。截至目前,周贡植故居总参观人数已超过4.1万人,人们在这里重读巴渝地区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重温早期共产党人坚定信念、勇于担当、不畏艰难、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财富。村民们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
在乡村文化振兴发展中,九龙坡区累计开展“三下乡”活动150余场次;开展“孝善立德”主题实践活动156场次;开展梦想课堂活动800余场;建成村社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97个;放映农村惠民电影1120场,观影人数11万人次,放映农民工电影16场,观影人数3000人次;建立国家级、市级、区级三级非遗名录,已命名区级非遗项目62项。
“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不断加快的趋势下,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促进了文化振兴,保护传承创新优秀乡村文化,也成为实现乡村兴旺繁荣的重要途径。”相关负责人表示,九龙坡区以文旅融合为契机,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丰富乡村文化业态,提升乡村文化旅游品质,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品牌,成效明显。
生态改善建设宜居美丽乡村
宽阔平坦的乡道延伸到每家每户,一栋栋白墙青瓦的院落错落有致、各具特色,漫山的梨花、桃花、李花、油菜花竞相绽放、香飘田野……行走在西彭镇新民村,春风拂面,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处处是风景,令人耳目一新。
曾经的新民村却是另一番景象:约半米宽的泥巴小路是村民过往通行的唯一道路,生活垃圾随处可见,生活污水随意泼倒,影响村容村貌,更破坏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的质量和成色,要靠美丽乡村铺就底色。良好的生态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改变农村面貌,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能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如何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推动农村生活环境综合治理,使农村面貌实现“由外而内”的美丽蜕变?九龙坡区政府在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中下足了“绣花”功夫。
近年来,九龙坡区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生态宜居为抓手,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导向,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支点。同时,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户集、村收、镇运、区域处理”模式实现全覆盖,行政村生活垃圾治理率达100%;持续开展以“三清一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清理垃圾690吨,清理沟渠812公里,清理堰塘764处、残垣断壁657处;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成农村改厕2432户,建设农村公厕4座;建成“四好农村路”222公里,村民小组通达率达100%。
如今,无论是在西彭镇新民村、真武宫村,还是在陶家镇九龙村等,乡村垃圾分类收集、集中收运处置模式已覆盖所有院落。规范设置的垃圾箱以及垃圾站点,都有专用垃圾清运车定时收运,村民们再也不用为垃圾找不到地方扔发愁了。在村容治理上,各村还开展了清柴草、清粪堆、清垃圾、清院落、清沟渠的“五清”行动。现在村民已基本形成了垃圾分类意识,特殊垃圾进站点、生活垃圾进垃圾桶,村庄的“颜值”逐渐得到提升。
在第三届“全国生态文明建设高峰论坛暨城市与景区成果发布会”上,九龙坡区被授予“全国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区”荣誉称号。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深入推进,全区广大农村正在向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转变。
组织优化紧抓乡村振兴牛鼻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稳步进行,九龙坡区建立区委领导小组。对标对表市委工作领导机制,成立由区委书记周勇任组长、区政府区长刘小强任第一副组长、区政协主席郑和平及相关副区长任副组长的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全市率先组建由区政协主席郑和平任组长、分管农口副区长任副组长的全区落实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任务推进组。形成“领导小组+推进组”的“双组长”负责制。与此同时,将区委乡村振兴办(区乡村振兴推进组办公室)设在区里的西部农村地区,实现关口前移、力量下沉、靠前指挥、一线作战,凝聚起全区上下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乡村振兴,离不开组织振兴。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乡村振兴将步履维艰;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乡村振兴会蹄疾步稳。”相关负责人表示,2019年,区里出台了《关于强化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推进“强基工程”的意见》,精准整顿4个后进村党组织;稳步推进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建设,推动“枫桥经验”重庆实践在九龙坡的落地落实;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快乡镇、村社综治中心和运行机制建设,动态挂牌整治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群众安全感达97.62%,创历史新高。
钱袋鼓了、专家到了、乡风正了、环境美了、人心齐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九龙坡区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青山绿水间,美丽画卷徐徐铺展,一幅“七彩九龙乡村图”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九龙区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始终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围绕“三高九龙坡、三宜山水城”发展愿景,紧扣“七彩九龙乡村”建设地目标定位,真抓实干、积极作为,聚焦“五个振兴”,抓好“四个融合”,走深做实全区乡村振兴工作,以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示范区为目标,按照“一环、三片”的空间格局,致力“精品、精致、精准”工作要求,全力推动“七彩九龙乡村”朝着打造都市乡村全新版的方向坚实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