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关怀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热点专题>乡村振兴 > 媒体报道

--

潼南内外兼修绘就乡村振兴靓丽底色

--

日期:2020-08-21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党和政府来帮扶,我的贫困帽子早就甩到山那边。我要感谢党的好政策,撸起袖子加油干。多养龙虾多养猪,用勤劳的双手描绘小康生活新画卷!”感叹于现在的幸福生活,前段时间,潼南区双江镇管店村贫困户李建用一段快板书,说出了众多贫困户的心里话。

潼南是我市首批摘帽的贫困县。近年来,潼南区在完成脱贫摘帽的基础上,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坚持内外兼修、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等方面,统筹推进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同步发展,逐步绘就出一幅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五朵金花”助脱贫产业发展促振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很多贫困村都发展起特色产业,但一些“特色产业”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客观存在,一旦遇到“风吹草动”,很容易导致参与该产业发展的贫困户返贫。

为了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潼南区建立了统筹推进机制。在推动产业发展上,潼南区一方面全面整合农业、国土、水利、交通等项目资金,充分结合地形地貌、土壤土质等特点,集中流转、整治、出租土地,变贫困村“闲散资源”为“优质资产”。

另一方面,实行模块招商,积极对接城市资本投资需求,打造“3+X”产业模块基地,集中引进特色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项目,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做大规模、延长链条,以此带动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前几年,潼南区寿桥镇碉楼社区三社建卡贫困户黄明英,因丈夫和女儿接二连三地病倒,家庭一时陷入了困境。随着潼南小龙虾产业快速发展,在帮扶干部的建议下,她将家里的4亩水稻田规整好,凑钱买了虾苗开始养小龙虾。

“村上为我免费安装了虾网,送来了技术,今年4月已经有人高价来收我的小龙虾。”黄明英说,今年卖小龙虾她已经赚了2万元,通过“稻虾共养”这种新模式,让她既可以照顾家人又可以解决经济困难,她对未来充满信心。

目前,潼南统筹产业发展的方式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共建立主导产业和增收产业基地300余个,规模化产业基地达9.1万亩,实现了村村都有规模产业覆盖的目标,拥有千亩以上规模化产业基地的贫困村(社区)达到30个以上。

尤其是柠檬、小龙虾、蔬菜、花椒、油菜“五朵金花”发展势头强劲。“潼南绿”蔬菜闻名全国,蔬菜年产量200万吨,被命名为“中国西部绿色菜都”;柠檬种植面积32万亩,产量28万吨,被誉为“国际柠檬之都”;油菜种植规模达30万亩,产量全市第一,万亩油菜花海全国闻名,助推了农旅融合发展;生态小龙虾养殖规模达到5万亩,是西南最大、全国第三的小龙虾养殖基地;花椒面积达8.6万亩,是全市花椒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标兵”,为坚决防止已脱贫人口返贫和产生新的贫困人口,着力提高贫困群众满意度和农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整治农村人居环境铺就乡村美丽画卷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重点。

漫步在塘坝镇天印村的河畔景观步道上,清脆的鸟叫声和蝉鸣声不绝于耳,阵阵微风夹杂着泥土的清香扑鼻而来。景观步道上,不少居民三三两两并肩散步谈笑,好一幅和谐自然的美丽乡村画卷。但就在几年前,这条河流却是条人人避之不及的“臭水沟”。

“以前这条河又脏又臭,河面上还漂浮着许多垃圾,路过这里都要捂着鼻子走。”家住河边的天印村居民王爷爷感慨地说,现在不一样了,经过政府专门整治后,河水变得干净清澈,村民们没事就来这里钓钓鱼、赏赏景,好不悠哉。

与此同时,在塘坝镇天印村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幅热闹的场景:干部和村民拿起扫把、铁锹、垃圾车等工具,扫的扫,夹的夹,清的清,推的推,撸起袖子干得热火朝天,从打扫路面落叶、垃圾到街道边的“牛皮癣”再到水中的漂浮物,不放过任何卫生死角,人居环境逐渐得到显著改善。天印村也因此获得了全国首批“绿色村庄”、市级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示范点、重庆十大特色乡村、首批重庆市美丽宜居乡村等众多殊荣,成为了美丽乡村“新标杆”。

为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行绿色健康生产生活方式,潼南区在全面实现建卡贫困户等重点对象存量危房全部动态清零的基础上,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仅2019年,潼南区就整合各类资金6500万元,共完成15个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改厕1.89万户,农村危房改造1447户,整治“大棚房”违规项目30个,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潼南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加强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

“在治水上,我们加快了涪江、琼江生态治理。”潼南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潼南投入2亿元加强琼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还与长江生态环保集团合作投资15亿元,实施涪江流域污染综合整治PPP项目,完成三块石大坝生态修复,巩固非法码头、非法采砂整治成果,加快推进城区黑臭水体整治,全区各级河长累计巡河1.8万余人次,巡河里程达2.1万余公里,涪江常年保持Ⅱ类水质、琼江稳定达到Ⅲ类水质。

同时,潼南大力开展国土绿化,使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8%。聚焦突出环境问题,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0天,比上年同期增加13天,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此外,潼南关闭禁养区畜禽养殖场所87处,完善涪江、琼江潼南段沿线20个镇污水管网设施,安装污水管网55.56公里,改造升级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和7个场镇污水处理厂,使乡村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颜值越来越高,成为人人向往的“美丽乡村”。

吸引人才扎根基层乡村处处显活力

乡村振兴,人才集聚是根本。

“你看,这些番茄又大又圆,颜色也红润,肯定能卖个好价钱。”这几天,潼南区宝龙镇严寨村欧家湾集体经济的蔬菜大棚里格外热闹。几个月前种植的优质番茄已经陆续成熟,红彤彤的果实挂满了藤蔓,让人垂涎欲滴,农户们三三两两一边采摘番茄,一边话家常,脸上溢出了灿烂的笑容。

“现在正是番茄上市的季节,我们种植的2亩优质番茄,亩产可达8000斤,按照现在3元/斤的市价计算,可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蔬菜大棚管理员欧世林说,质优味美的番茄受到市场欢迎,这几天已接了2000多斤的订单。“这还得感谢我们的支部书记和带头人欧敏。”欧世林说。

2018年8月,从严寨村走出来的“90后”大学生欧敏,放弃了他人眼中的国企“好工作”,被宝龙镇以本土优秀人才引进的方式,引回老家严寨村工作,后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在她的带领下,村民们种植绿色蔬菜,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逐渐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欧敏带领严寨村村民脱贫增收的故事,正是潼南区以人才振兴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市委、市政府赋予了潼南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行区和引领区’的职责。”潼南区一负责人表示,为了加快乡村振兴,潼南围绕“近悦远来”目标,大力引进和培养各类人才,着力把潼南打造成渝西人才集聚洼地。

在实践过程中,潼南创新实施“三百三千”人才培养集聚计划,结合潼南乡村发展现状和“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确定以“教育、卫生医疗、旅游、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等为引才重点,以人才的梯队发展、多层次发展为努力方向,通过“事业单位公招考试”“三支一扶”行动计划、“千名硕士进潼南”行动计划和定向培养师范生、医学生等多种方式引进人才。

同时,潼南还强化培育人才,积极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合作,联合举办“4+X”专题培训,组织民营企业家参加MBA研修,开展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培养“领头雁”计划,加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目前,已选派“支农支教支医”专技人员、科技特派员等700余人,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培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新型职业农民3300人,青年农民杨华荣获“全国百名杰出新型职业农民”,重庆稻梦空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滕文强入选首批重庆英才计划乡村领军人才。举办“渝创渝新、赋能潼南”等创业技能大赛8场,选拔培育“潼南工匠”412名,崇龛镇农机手陈伟在全国农业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全国农业技术能手”称号,中式烹调师李右福获全市技术能手称号。

预计到2020年底,潼南将培育农村各类实用人才1万名、乡村专业技术骨干人才1000名、新型职业农民1500名,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乡村振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千针万线最终都要落实到“人”上。在如今的潼南,各类高端科技人才正加速集聚,一大批有理念、有远见,懂技术、懂市场的新农人正在涌现,成为潼南乡村振兴一线的主力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