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我们家繁育‘水花’有30多年了,可以提供20多种鱼苗,技术上你们绝对放心……”12月4日临近中午,永川区卫星湖街道大竹溪村双竹渔业协会养鱼基地,村民刘翠和工人一起,把600多件养在充氧包装袋里的“水花”装箱。趁快递车还没来,她见缝插针,拿起手机搞起了直播。
刘翠所说的“水花”,是指孵化出来不久的鱼苗。当地养殖户一般是养半年“水花”休息半年,刘翠之所以到深冬还在卖“水花”,与其父亲刘文俊研发出的“四大家鱼”一年三繁技术有关。
研发出一年三繁技术双竹渔业协会养鱼基地里,鱼塘总面积达600多亩。山上四合水库的清水沿着渠道,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各个鱼塘。
“我们每年要生产35亿尾‘水花’!”协会会长刘文俊说,有这么高的产量,在于他自主研发出的“四大家鱼”一年三繁技术,“不仅让养殖户提高了两倍效益,还颠覆了鱼类繁育理论。”
《中国养殖鱼类繁殖生理学》是我国高校鱼类养殖专业教材。书中称:性成熟的家鱼亲鱼一年只产一次卵,其产卵量一般不超过10万粒/公斤。特定情况下偶有第二次催产,但其总产卵量不变。
1991年,农民出生的刘文俊,从邻居养殖的家兔身上受到启发——兔子过40天可以下一窝崽。鱼能不能一年多次生产?
经过两年多的反复试验,1993年,他研发出了“四大家鱼”一年三繁技术。产卵时间可从3月上旬延续至8月,一共可产卵三次,且后两次的产卵量都比第一次高,产卵总数超过30万粒/公斤。而在过去,他们养殖的“四大家鱼”只在5月份产卵一次,产卵数量不超过10万粒/公斤。
效益的提高很快调动了当地农民的养殖积极性,从事“水花”繁殖的农户越来越多。而随着供应量大幅增加、供应周期加长,永川“水花”的竞争力得到大幅提升,销售范围遍及全国1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并出口至俄罗斯及中亚地区。外地客户由此给了永川鱼苗一个特定称呼——“永川水花”。
2006年,刘文俊与重庆文理学院生物系教授姜希泉合作,经过4年科研试验,2010年完成了《草鱼一年三产的卵细胞发育及条件研究》课题,从理论上颠覆了家鱼一年一产理论。
组建渔业协会 “水花”越做越大
除了研发出一年三繁技术外,组织化程度的大幅提高,也是“永川水花”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份额的重要“法宝”。
随着当地的“水花”供应量大幅增加,原有的市场已不能消化这么多“水花”,养殖户出现了互相杀价的现象。
针对这一问题,刘文俊牵头组建了永川区双竹渔业协会,将“水花”繁殖户全部吸收为会员,由协会统一定价、统一组织销售。协会还以两人为一组,成立4支销售小分队,到西南、西北等地跑销售,逐步打开了市场。
根据市场需要,协会不断攻克其它鱼类的“水花”繁育难题。现在,他们所繁育的“水花”已不仅仅局限于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四大家鱼”,还有桂鱼、大口鲶、乌鲤鱼、武昌鱼、锦鲤、青波等20多种“水花”,也都实现了一年两繁或三繁。
值得一提的是,协会出于稳定市场供应的需要,一直坚持中等偏低的鱼苗销售价格,使其养殖规模得以稳定增长。截至目前,协会会员已达145户,年产“水花”35亿尾以上,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位居全国第三。
传承产业引回10多名“鱼三代”
“永川水花”品牌的市场效应,不仅为从事“水花”产业的村民带来经济效益,也为永川的这一产业,集聚回更多的“鱼三代”。
刘文俊的女儿刘翠大学毕业后回到村里,在淘宝上办起了“水花网店”,专职负责“水花”销售,经营得红红火火。刘文俊说,这网店每天都有几百、甚至上千人关注,仅采访当天,关注的粉丝就有1300多人。
邹青也是一名“鱼三代”,在重庆工商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村里,开起了“永川水花”网店,还学起了“一年三产”的“水花”繁殖技术。
“我的女婿从贵州医科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医院里当麻醉师。他在城里开了一家销售‘水花’的网店和一家实体门市,年纯收入三四十万元。”专业合作社社员刘文强说。
“我们这一批‘鱼二代’都渐渐老了,要做大‘水花’产业需要更多年轻人。”刘文俊说,为把“水花”产业传承下去,他们目前已动员一批年轻人回来子承父业。截至目前,“水花”养殖专业合作社已吸引了10多位大学生回乡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