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市彭水县石柳乡正洞坪村村民罗云容的甘薯种植基地里,一个个体态饱满、色泽鲜亮的甘薯被一一挖出,放眼望去,田里一片繁忙。罗云容是彭水县的甘薯种植大户,伴随着丰收的喜悦,她笑着说:“今年我种了300多亩,通过专家的指导,今年红薯长势不错。我一直没得闲,还请了附近的村民来帮忙一起挖。”
在彭水县,这是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科技帮扶结硕果的一个缩影,也是武陵山区农民在科技帮扶下,通过种植“土疙瘩”甘薯走上致富路的真实写照。
深入调研,精准帮扶续新篇
彭水县地处武陵山腹地,山高坡陡、土地瘠薄,不少农作物种下去产量低、品质差。甘薯,是一种耐旱、耐瘠,适应性强,增产潜力大,综合利用价值较高的作物。除作主粮外,也是食品加工、淀粉和酒精制造的重要原料,根、茎、叶又是优良的饲料,它的生长不挑土地、不怕干旱、不惧寒冷,只要有一点阳光和水分,就能茁壮成长。
早在2003年,彭水县就把甘薯产业作为全县的主导产业来抓,取得了一定实效,但存在甘薯品种更新换代慢、种植技术不到位,甘薯在质和量上不能满足加工需要等短板。
“以前我们这里每家每户都种植红薯,但那时的品种差、产量低,只用来喂猪,挣不到钱。”罗云容说。
为保障甘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2022年,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成立了科技帮扶彭水工作组,走访彭水多个乡镇,深入开展彭水甘薯产业调研,了解甘薯产业发展现状,梳理技术需求,并多次对主要产业基地进行土壤质量与安全检测取样分析。通过深入调研,专家发现影响彭水甘薯生产主要有甘薯品种老化、种植效益低、品牌缺乏、产业链条短等问题。
“我们要用科技力量保障彭水甘薯产业高质量发展,让彭水甘薯这一老产业续写新的篇章。”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重庆综合试验站站长、西南大学教授傅玉凡介绍,“我们联合万州综合实验站,制定了《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乡村振兴科技帮扶(彭水)工作实施方案(2022-2025)》,重点是产业建议、品种筛选、技术引进、科技服务等工作。”
选育良种,助乡亲增收致富
甘薯增产增收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与助推,其中,选育良种至关重要。
作为彭水县主导产业之一的甘薯,过去品种多为传统地方品种,存在产量和淀粉产出率不高等问题。“以前是老品种居多,良种覆盖率低、商品率低、高产食用技术到位率低。”该县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副主任罗启燕介绍。
专家组果断决定从品种入手。针对甘薯育苗技术落后、品种退化、脱毒种薯(苗)繁育欠缺等问题,专家组结合当地土壤特质,重点推动高淀粉品种更新换代,对接当地9家合作社,开展高淀粉品种“渝薯27”“彭苏6号”对比筛选实验与示范。通过与当地主栽淀粉品种“商薯19”对比,淀粉含量和淀粉亩产量均比“商薯19”要高。
“换成高淀粉新品种后,同样面积的土地,收益增加不少。”平安镇国旭蔬菜种植合作社理事长李国旭给记者算了笔账,“以淀粉1万元/吨单价计算,1亩分别增收1383元和940元。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效益嘛!”
为开拓甘薯产业新方向,专家组还积极组织引进加工型品种在郁山镇钟鼓村、石柳乡正洞坪村开展展示实验。
郁山镇登权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田美琴介绍:“现在爱吃烤红薯的人多起来了,听专家的建议,我栽了鲜食品种,比如‘烟薯25’‘万薯10号’。我忙不过来,还得请邻里乡亲帮忙,帮我种红薯、管红薯,劳务费是一天100元,挖红薯的酬劳是一斤0.15元。”
据介绍,专家组还紧紧围绕高产创建,大力推广甘薯与油菜轮作、甘薯与玉米套作等种植模式,推广运用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积极推进甘薯耕、种、收全程机械化试点,提升甘薯产业的比较效益。
科技赋能,产业价值再提升
“科技兴农”“科技兴薯”的追求和实践,持续强化着国家甘薯产业体系科技人员的科技意识,同时也指明了彭水“提产保质、延伸链条”的产业振兴路。
“甘薯全身是宝,它的藤可以做饲料,也可以做菜用,薯块部分除了可食用,也可以做饲料,还可以做加工产品用。”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万州综合试验站站长张兴端介绍,“甘薯深加工成粉条、制成果脯等高端农产品可增值10倍以上。”
在郁山镇龙须晶丝苕粉厂产品展示区,以晶丝苕粉为主的十多类红薯产品摆满货架,令人目不暇接。
企业负责人葛先萍说,随着顾客的需求越来越广泛,企业的产品研发也更加丰富。把一个个小红薯运进工厂,将一件件方便粉丝送到消费者手中,小红薯瞬间变得“高大上”。
“以前只是传统的加工,红薯的价值没有完全挖掘出来。要提高红薯的‘身价’,必须要做好精深加工。”葛先萍说,“红薯从种植到深加工利润是40%,一斤能赚10元。除了皮,基本上都可以利用。”
在彭水县,像葛先萍这样的深加工企业不在少数。彭水县副县长彭小勇说:“近年来,随着彭水甘薯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不少从事红薯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在抓好传统红薯粉加工的同时,不断研发新产品,增加红薯附加值。红薯被加工成粉丝、薯片、薯干、饼干等产品远销英国、韩国等国家。”
“要把甘薯产业拉长拉宽,建强‘链主’、建优‘链条’、带富农民。”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团队成员徐雪高说,“必须要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市场拓展力强、综合实力强、带动作用强的农业头部企业,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发展精细化加工、搭建体系化物流、开展品牌化营销的全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