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专栏>热点专题>乡村振兴 > 媒体报道

火锅进村 “网红”如何变“长红”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4-06-05
字体:
    核心提示

稻田火锅、花园火锅、油菜火锅、瀑布火锅……

作为打开乡村的一种全新方式,今年以来,“火锅进村”不断刷新我们的“朋友圈”,连续好几个月,排进了同城话题榜前十名,成为大家讨论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

“火锅进村”通过提供新的消费场景和优质健康的食材,满足了新的消费需求。同时,这项产业还盘活了农村闲置住房,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解决当地农民就近务工等,成为赋能乡村振兴的一种新业态。

火锅是重庆极具辨识度、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乡村应该如何承接好这项产业,带动当地的产业振兴?近日,重庆日报记者进行了采访调查。

李国铖没有想到,从农村进重庆主城,在经营了12年的火锅之后,又在2016年回到农村开火锅店。现在,这家原生态花园火锅成功“出圈”,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上周末‘六一’儿童节,树林间到处都是人,要不预订根本就没座。”6月3日北碚区北温泉街道人民村枣林里花园火锅店负责人李国铖介绍说,周末及节假日,他的花园火锅常常是一桌难求,有的食客还是从其他区县慕名而来,排队也要吃上一顿乡村火锅。

排队吃火锅的场景,如果出现在城里并不稀奇,一家乡村店铺能有如此盛况,却着实耐人寻味。李国铖坚信:“火锅进村”代表的是一种人与大自然亲近的新型消费方式,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

原生态的消费场景、新鲜优质的食材——

城里遍地开花的火锅进了村

在枣林里花园火锅——枣树、花卉绿植等将钢架支起的遮阳棚围住,从外面看,根本看不出这里在经营火锅,还以为走进了一处生意盎然的花园。

“这里火锅主要有两种消费场景,一种是在枣林间的露天火锅,另一种是由农房改造的室内火锅。”李国铖饶有兴致地讲起这家花园火锅的由来。

家住北碚区静观镇的李国铖,2004年来到重庆城区,先后开了5家火锅馆。随着竞争的加剧,他发现食客对火锅消费有了不少新需求,比如味道、食材、消费场景等。

“为了在竞争中胜出,我们在火锅馆里打造了假山园林景观,但不论怎么装饰,总觉得不自然。”李国铖说,由于出生在静观的苗木世家,他从小就对园林的修剪、装饰很在行,于是便决定把火锅馆“搬”回乡村经营。2016年底,一个以1000多棵枣树等绿植为消费场景的花园火锅在人民村开业。

由于花园火锅重点展现了乡村独有的消费场景,很快便一炮走红,成为当地食客争相打卡的网红地。“在这里,可以一边吃火锅,一边享受大自然原生态的景色,与城里吃火锅相比,这里的心情更放松,令人印象深刻。所以我们宁愿开一个多小时车,也要到这村里来吃一顿火锅。”食客赵琴说。

火锅能够开到乡村,除了原生态的消费场景外,优质新鲜的食材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这一点巫溪县通城镇通城村“坝坝火锅”店负责人宋祖成深有感触。

“坝坝火锅”地处大巴山腹地,距离巫溪县城近一小时车程。在不少人看来,在这里开火锅店,无疑是拿钱打水漂,而在老宋看来,区位条件的劣势恰好是发展的优势。“山里植被繁茂,水和土壤污染少,种植的时令蔬菜绿色新鲜,能满足食客对优质火锅食材的需要。”

老宋说,店里的时令果蔬,绝大多数都是当地农民自己种的,他们提前接到火锅店发去的订单后,当天一早就去采收,然后再交给火锅店,或由服务员领着客人,上菜农家的地里采摘,再交由服务员清洗,真正做到了“从田间地头直达餐桌”。

老宋介绍,目前近半数的回头客,都是冲着新鲜食材来的。同时,他们还把这种消费方式用手机记录下来,在自媒体平台晒出,让“坝坝火锅”加速“出圈”,游客蜂拥而至,一个晚上常常要翻台一两次。

除了北碚枣林里花园火锅、巫溪“坝坝火锅”,还涌现了渝北区兴隆镇牛皇村的稻田火锅、江津区永兴镇黄庄村的油菜火锅、巴南区南彭街道鸳鸯村的瀑布火锅……随着城市消费需求的升级和乡村环境的不断改善,“火锅进村”已成为巴渝乡村一种新的消费现象。

季节性消费强、优质食材不足——

这桌“火锅”还差点“味儿”

“火锅进村”一头连接生产端,一头连接消费端。宋祖成推出的食材现摘体验模式,不仅让食客们吃到了优质新鲜的果蔬,还一定程度缓解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难题。

去年五一节“坝坝火锅”店开业后,老宋经常开摩托车上李常兵家收购农产品。除保底收购蔬菜外,他也把土鸡、苕粉、腊肉、干洋芋片、桃子、李子等一起收购,李常兵再也不用为这些农产品找销路四处奔波。

在北碚区人民村,村民张永成夫妇将自家100多平方米的宅基地,租给了李国铖经营花园火锅店,他们也在火锅店上班,老两口一个月有6000多元收入。

毫无疑问,“火锅进村”对盘活闲置农房、带动农产品销售、解决村民务工就业发挥了作用,但接受记者采访的火锅店经营者均认为,“火锅进村”要从“网红”变为“长红”,还面临着重重困难。

2022年,在江津城区负责火锅营销的陈强与江小白达成合作,利用后者的油菜花田打造一款油菜火锅。当年3月底,油菜火锅隆重推出,不出意外地火爆了朋友圈,前来体验消费的游客接连不断。

“人流量确实大,但苦于花期太短,我们也想扩大油菜火锅的规模,但一算账,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最后不得不选择放弃。”回忆起油菜火锅的盛况,陈强至今仍感到惋惜。

陈强的无奈,渝北区兴隆镇牛皇村南北大院稻田火锅负责人李波感同身受,“我就像只迁徙的鸟,春天、秋天村里景色怡人,我就在村里经营火锅,冬天、夏天又回到城里经营火锅。”

“火锅和村里其他产业一样,原来也是要看天吃饭的。”李波不无幽默地说,由于季节性强,他的稻田火锅只是“赚了吆喝”,并没有多少利润。

与他们不同,李国铖面临的苦恼,却是因为当地优质新鲜食材不足。

在李国铖看来,花园火锅能“出圈”,最大的卖点除了消费场景外,还与食材品质好有关。“乡村火锅因为离田间地头近,可以保证食材从田间地头直达餐桌。另一方面,从农户手中收购农产品,免去了中间商,成本更低。因而我们更愿意购买农民生产的农产品。”李国铖说。

然而一份采购数据显示:花园火锅一天的食材采购支出在7000元左右,而他们一年从农民手中购买农产品的支出仅占很小一部分。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我们也想带动村民一起增收,但一方面村里的土地有限,另一方面在家的村民也不多,因此我们只能舍近求远,上城区农贸市场采购食材。”李国铖说。

增加体验项目、拓展餐饮业态——

让“火锅进村”实现可持续发展

火锅店经营者面临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为降低季节性强的影响,北温泉街道负责人向熙给出的方案是,充分发挥城区边缘、缙云山下独特资源优势,在人民村、金刚村全域,打造以“缙云归来”为主题的生态田园综合体。同时布局“农本传承”研学体验园区、“百院星落”美食美宿集群6大产业项目,通过增加引流项目,增大乡村火锅的人流量。

李波则在稻田增加了农耕体验项目,比如稻田摸鱼、稻田插秧、挞谷等;宋祖成在“坝坝火锅”对面,打造了儿童娱乐设施和山地休闲景观;李国铖将花园火锅的消费,拓展为以火锅消费为主,烧烤、中餐为辅的餐饮结构,延长乡村火锅的经营时间。

针对优质新鲜火锅食材不足的问题,李国铖的打算是与人民村或是北温泉街道联合成立“企业+村集体+街道”的强村公司,利用资金入股方式,与其他村的村集体,实现“飞地”抱团发展,带动当地村民订单化种植农产品,实现火锅企业、村集体、村民三方共赢。

在“火锅进村”这条新赛道,重庆知名火锅品牌刘一手火锅也在加速进军。他的想法是,利用自己在火锅界的品牌影响力,在巴南鸳鸯村打造集火锅优质食材展示、联农带农的订单农业等,做成一个集火锅消费体验、场景消费、文化消费等于一体的乡村火锅品牌。

“‘火锅进村’还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和环保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张凤太说,要让乡村火锅从“网红”变“长红”,要处理好火锅企业、村民和村集体之间的关系,实现企业、农户、村集体“抱团发展”,让火锅产业成为激发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记者手记>>>

“火锅进村”要学会“轻装上阵”

“火锅进村”虽然听起来很新奇,但作为乡村振兴一种新的打开方式,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就像前些年民宿在乡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很多城市工商资本因为看好乡村民宿产业,不惜重金投入,打造一个个精品民宿,这些民宿往往是红极一时又很快光彩不再,能够实现持续盈利的是少数。

记者发现,当前正在“进村”的火锅产业同样也存在重资产投入的情况。按常理来讲,在乡村经营火锅,投入应比在城市少,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花园火锅负责人李国铖给记者算了笔账,乡村火锅有自然景观资源,在消费场景打造上,前期投入相对较少,但在经营过程中,还需要投钱不断维护自然景观,以至于搞了8年的乡村火锅,他几乎没赚到钱。

而江津油菜火锅负责人陈强则比较现实。因为油菜花季节性很强,他只在油菜开花的时候营业,用餐场所也是临时搭建,因此并没有投入过多的资金。一旦花期过了,他的火锅店也随之歇业,餐饮用品转到别的店铺使用。

记者认为,不管是过去的“民宿进村”、还是当下的“火锅进村”,或是今后的其他城市产业进村,都应该学会“轻装上阵”:在景观打造上多栽种可食可看的果蔬,代替价值不菲的苗木;在店铺建设上要就地取材,采用农村常见的竹木、石板等建材;在食材配送上要多发动农民就近种植,省去中间环节的支出……

“火锅进村”,只有学会节约成本“轻装上阵”,才能真正让火锅扎根乡村,才能让“进村”变得可持续,成为赋能乡村振兴的新业态。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