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专栏>热点专题>乡村振兴 > 媒体报道

入选“全球减贫案例”,这个农村社区如何做到?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4-06-06
字体:

一个一脚踏三省的农村社区,其发展经验却入选了“全球最佳”——日前,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等7家机构联合发起的第四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公布了104个获奖案例名单,重庆秀山县洪安镇平马社区的发展经验入选。

平马社区曾是秀山85个市级脱贫村之一和远近闻名的“空壳村”。短短几年,其集体经济就实现了从0到累计收入3000万元的重大突破,带动了产业发展、集体和村民增收,反哺了公益事业,夯实了脱贫基础。

变化是如何发生的?重庆日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从取地于民到还地于民,实现人均一亩茶

5月,秀山县洪安镇万亩茶园绿芽丰盈,芽尖跳动,呈现出勃勃生机。走进洪安镇平马社区,村民们正背着茶篓穿梭在青翠的茶园中,采摘初夏的又一筐“致富茶”。

“茶叶,一般不是4月就收尾了么?”见状,记者不禁发问。

“春茶的确是最好的,但我们为了让村民们一直有事干,在品种选择上多做了一些考虑。”说起茶叶,平马社区第一书记、来自中国农业银行的董秀义打开了话匣子。

地处渝黔鄂三省之交和川河盖入口处的平马社区,过去集体经济收入一直挂零。“发展过火龙果、桃树、猕猴桃等,都失败了,老百姓对集体经济的发展有些灰心甚至抵触。”董秀义说,但不发展如何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经过观察和专家论证,董秀义发现平马社区地处北纬30°黄金产茶带,土壤条件和温湿度都适合种植茶叶,于是便动了发展茶叶的心思。

鉴于老百姓此前吃过亏,平马社区先是带领部分群众去湖北宜昌、四川雅安、贵州湄潭等地考察学习。“别人那里茶叶确实发展得好,老百姓也受益。”参观后,社区居民田维凤心悦诚服。

眼见老百姓的心气调动起来了,社区便采取了从取地于民到还地于民的发展方式。

具体操作是,先是集体经济组织从老百姓手里流转500亩土地作示范。等产业有一定雏形,老百姓的种茶技术也在示范基地里得到操练后,再还地于民,让老百姓在基地示范带动下发展。而品种上则锁定了福鼎大白,其采摘时间可以从3月持续到8月底。

从2019年至今,依托中国农行捐赠的490万元帮扶资金,平马社区的茶叶产业从零起步,规模达到了3000亩,基本实现人均一亩茶。并且,茶园里还试点建设了智能系统,实现智能巡检、温湿度监控、土壤成分监测、生物灭虫、无人机管护、智慧大屏等智能管护模式,让茶园成为了风景线。

建设加工厂,把收益留在老百姓的腰包里

茶叶刚种出来,销售问题又摆在了社区面前。

“刚开始没有提前对接,只能坐等‘二道贩子’上门收购,价格被压得有点惨。”董秀义坦言,在“二道贩子”手中,春茶只能卖到120元/斤,夏茶的单价更是只有十几元,至少比市场行情低20%以上。

老百姓辛苦了一番,但钱却被中间商赚走了,谴责的声音此起彼伏:“我就说别人种得好,我们这里不见得。”“只管种不管销,你是搞的面子工程哪!”

“话糙理不糙,照单全收。”董秀义说,老百姓的话让他反思,如何才能把茶叶卖个好价钱。

他注意到,周边乡镇的群众都有种植茶叶的习惯,但大多卖得不好,原因就是缺一个茶叶的加工厂。

董秀义眼前一亮:机会来了!

利用中国农行提供的帮扶资金和行业主管部门的项目资金,平马社区与相邻的猛董村各出资50%,建起了一个现代化的茶叶加工厂,实现从摊晾、杀青、揉捻、烘干、提香、精制全流程机器化,补齐了从采摘、收储、加工到精制的全产业链,将收益留在当地。

家门口的茶厂,让老百姓的收益有了保证。

42岁的平马社区翁家寨组居民张敏现身说法:“过去没有茶厂时,一两块钱一斤的秋茶都卖过,现在一斤秋茶至少能卖5块钱。”种植了3亩茶叶的她,每亩的收入有五六千元。

加工出来的干茶卖给谁?有了此前的教训,董秀义提前对接了四川雅安的茶叶交易市场,很快打开了销售局面。“我们还成为了周边几个街镇的茶叶加工中心,按照前5个月的加工量计算,今年可能要加工茶叶40万斤,产值能达到800万元,其中留在村里的利润有20-30万元。”他说。

此外,在中国农行的指导下,平马社区通过创新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创办秀山县首个村集体完全控股公司——重庆柏树溪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贸易。截至目前,平马社区的集体公司已收入3000万元,纯收益超过450万元,成为秀山县村集体经济的“领头羊”。

反哺公益,让困难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集体有了资金,该如何分配?

“当时社区里有两种意见。”平马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王国清告诉记者,第一种是现金分红,第二种则是对村里的公益项目、困难群体进行补助。

经过讨论,社区否决了第一种方式。理由是,农业产业的利润并不稳定,而且均分的方式是“撒胡椒面”,并没有帮助到真正需要帮扶的对象。

于是,村里采取了几种方式,让集体经济收益能够为困难群众“托底”。

一是针对全村22户家庭特殊困难户,每户都得到了集体公司创设的公益就业岗位帮扶,每户每年能领到12000元补贴;

二是针对“一老一小”两个群体,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每年都享有集体公司为他们购买的补充医疗保险,每人最高保额可达350万元,受益群众272人,其中脱贫户48人。而440名小学生每天都会喝到一盒赠送的牛奶、每名学生都获赠了一套校服、每学年都有机会得到特殊奖学金激励;

三是全村650户家庭,每户都得到了村集体公司赠送的血压健康监测仪,每户庭院都获赠了两盆鲜花绿植。

这样的分配方式,真正实现了“帮到点上、扶到根上”。平马社区居民周萍,家里有一个老人和三个小孩,其中两个在上小学、一个在上幼儿园,正是用钱的时候。周萍的老公在外地务工,收入也不稳定。社区了解到情况后,经过审核和审议,将周萍选聘到公益岗位,及时为其提供了帮扶,家里情况慢慢有了改善。

董秀义说,下一步集体经济反哺公益事业将继续拓展范围,除扶持个体外,还要聚焦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和全面推行积分制,“希望通过这些公益项目,能够为我们这个一脚踏三省的农村社区持续夯实脱贫根基。”他最后表示。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