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专栏>热点专题>乡村振兴 > 媒体报道

以“四化四能”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4-08-13
字体:

城乡融合发展是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城乡发展状况差异性显著,要因地制宜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是重庆的基本市情,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要以“四化四能”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开创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发展新格局。

“强化”大城市造血“机能”。城乡融合发展需要持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这必然要求城市不断提升“造血”能力,以增强对农村的“回血”支持。我国城乡发展战略已由“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转变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大城市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不断增强自身的“造血”能力,在保障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农村提供更多支持。重庆作为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在产业规模、人口规模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可着力增强发展动力。一是加速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大力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用新质生产力塑造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二是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城市集群,强化川渝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推动形成大城市集群,不断彰显大城市发展活力、发展优势,为城乡融合发展积累更多资源、创造更优条件。

“转化”大农村建设“势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性标志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大农村建设有助于提升全市公共服务水平。广大的农村腹地要提高公共基础设施利用率,避免资源浪费。重庆作为“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典型城市,应通过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公共服务在乡村的拓展和提档升级。一是增强产业布局的乡村空间聚集度。在涉农产业规划时可以考虑将部分生产基地放在农村腹地,既可以为农村带来发展动能,也能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连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二是创新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要结合重庆地形特征,在城市产业拓展过程中采取“中心块状—外围带状”发展模式,让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尽可能自然地延伸到农村地区。

“活化”大山区要素“动能”。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形成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局面。不论是出于经济层面的利益诉求,抑或其他层面的社会需求,物理隔阂都必然对要素流动产生阻碍。重庆作为典型的大山区城市,亟待破除城乡之间的物理隔阂,畅通大山区城乡要素流动渠道。一是构建城乡多元互通体系。要充分利用水、陆、空地理条件,着力建成城乡之间人员与要素流通的立体式多元互通体系,以历史主动精神彻底解决全市要素流动的乡村、山区堵点,打通全市要素流通大动脉。二是完善乡村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布局乡村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激活各类要素,赋能农业生产、农村治理、农民生活,用数字技术赋能要素资源流通,弥补大山区交通不便的劣势。三是着力推进以县(区)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庆“大山区+大农村”特征决定了城乡融合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以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桥梁,引导资源要素流动,进而打通城乡要素流动的关键渠道。

“优化”大库区治理“效能”。城乡融合发展旨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城乡融合发展过程决定了乡村经济社会生态的重塑过程。大库区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大库区是移民聚集区,有利于集中乡村发展资源,减少乡村经济社会结构调整优化的阻力;另一方面,大库区也存在经济环境、自然生态和乡村文化相对脆弱的客观实际。重庆作为典型的大库区城市,一是调整优化库区经济社会结构和治理方式。要立足库区资源禀赋,调整库区产业定位和布局,与全市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相衔接、相补充、相促进,推进库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弘扬三峡移民精神振兴乡村文化。要系统科学地修复和改善库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弘扬三峡移民精神,振兴乡村文化,着力打造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库区特有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

(作者:王丰 李冰 单位: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