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专栏>热点专题>乡村振兴 > 媒体报道

数字化的“鸡遇”!重庆这座“智慧农场”让240万羽蛋鸡过上科技生活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5-07-11
字体:

以前养鸡靠经验

现在养鸡靠智能

从“鸡鸣”到“智鸣”

“智慧养鸡”背后有什么黑科技?

今天,我们一起去重庆市丰都县看看

鸡舍内恒温恒湿、空气清新,智能喂料系统精准投放饲料,自动饮水系统确保水质纯净,鸡粪通过传送带输送至鸡粪烘干车间……在位于重庆市丰都县虎威镇香岩村三组的重庆申城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申城农业”),智能蛋鸡养殖基地里的240万羽蛋鸡正享受着科技带来的舒适生活。

01“智能公寓”里上演科技秀

养鸡效率提升30%

走进智能蛋鸡养殖基地,30栋白色建筑在阳光下泛着科技的光芒。

这里的每栋“智能公寓”都配备了智能管家:中央控制系统如同人体神经中枢,时刻感知掌控着公寓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和空气质量的细微变化;自动调节的通风系统让空气始终保持清新;智能灯光模拟自然光照,让240万羽蛋鸡每天都享受充足的“日光浴”,以保持最佳的生物钟。

每天清晨六点,自动化喂料系统准时开启,五谷配方饲料沿着银色管道精准抵达每个食槽,这是为蛋鸡们量身定制的营养套餐,每日定时投喂4次,让蛋鸡摄取足够均衡的营养。自动饮水系统确保水质纯净,24小时不间断供应,水温恒定,满足蛋鸡饮水需求。产下的鸡蛋顺着波浪形传送带滑入集蛋系统,再输送至工作台。工人们轻柔分拣打包,全程破损率低至0.5%。

“以前养鸡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工巡检鸡舍,现在盯着屏幕就能搞定。”基地养殖主管徐广元说。他轻点控制面板,调出的实时数据显示:温度25℃、湿度60%,二氧化碳浓度低于2000ppm(指浓度,百万分之一)。

这里全是自动调节。科技不仅让养殖效率提升30%,也为蛋鸡提供了更加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显著减少了疾病发生率,鸡群健康指数稳步提升,鸡蛋产量和品质也随之提高。

02鸡粪变废为宝

“生态魔法”开出绿色经济花

而在鸡粪烘干车间,蛋鸡每天产生的200吨鸡粪正经历“改头换面”的蜕变。全自动传送带将各个鸡舍清理出来的鸡粪输送至鸡粪烘干车间,经过72小时的生物发酵、高温灭菌、烘干造粒,最终变成颗粒均匀的有机肥。

生产车间空气清新,无异味,自动化设备高效运转,精准控制每个环节。据介绍,这些有机肥颗粒,彻底颠覆了人们对鸡粪的固有印象,不仅让养殖基地实现了零污染排放,更为周边农田提供了优质的有机肥料,每年3.6万吨的产量可满足3万亩耕地需求。

“刚来时,以为要天天铲鸡粪,没想到全是智能操作。”鸡粪烘干车间的技术员说,“这套生产线能精准控制温度和湿度,杀菌的同时保留有机质,最终含水率控制在15%,更好地成型造粒,确保在农田中均匀分布和吸收。”

此外,基地还开辟了脐橙果园,利用净化后的养殖废水精准灌溉,用自产有机肥施肥,结出的果实橙红饱满,甘甜多汁,形成了“鸡粪养树、果树成荫”的生态闭环,让每一份资源都焕发新生。“这种‘养殖—肥料—种植’的农业循环模式,使养殖基地的废弃资源利用率高达90%,实现了‘无污染,全利用’的绿色发展目标。”徐广元说。

03乡村振兴第一线

“智慧养鸡”新农人书写答卷

在智能蛋鸡养殖基地里,数字化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答卷。

据悉,养殖基地占地面积1080亩,蛋鸡总存栏量达240万羽;建有18栋标准化智能化鸡舍与6栋青年鸡培育鸡舍;现有产蛋鸡180万羽,青年鸡60万羽,每天产出167万枚鲜鸡蛋,年产蛋量突破6亿枚;淘汰鸡年出栏超过100万羽,年生产有机肥3.6万吨。

“鲜鸡蛋、淘汰鸡和有机肥的年营业收入突破4亿元,带动本地130多人长期稳定就业,促进了饲料加工、包材、物流运输等配套产业蓬勃发展。”养殖基地相关负责人说道,基地现有在职员工130名,90%以上为本地村民。

据介绍,基地还联合县就业局对接大学生储备人才,为大学生提供对口的就业岗位,让年轻人既能扎根家乡,又能施展才华,助力乡村焕发新活力。有了科技的加持,传统养鸡方式正悄然发生改变,必将培养出一批活跃在乡村振兴第一线的“智慧养鸡”新农人。

从智能鸡舍到生态循环,从数字管理到富民产业,丰都县的这座“智慧农场”,不仅刷新着人们对养殖业的认知,更展现出现代农业的无限可能。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