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奉节县安坪镇三沱村的脐橙园里,圆滚滚的果实挂满枝头,氤氲着清甜的香气。再过段时间,这些橙子将被采摘,通过选品和包装,运送至全球各地。
前不久的2025奉节脐橙全球订货会上,奉节与新加坡、马来西亚多家企业签署采购协议,标志着这一长江经济带生态富民产业进一步拓宽国际市场。
目前,奉节脐橙种植规模38.3万亩,年产量50.7万吨,品牌价值高达381.7亿元。从“一颗果实”到综合产值超65亿元的支柱产业,奉节脐橙不仅串起了果农的“甜蜜生活”,更成为驱动县域经济发展“黄金产业”。
奉节脐橙的“蝶变”,正是重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十四五”期间,重庆立足大山、大水、大城、大乡的独特禀赋,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01农业增效益
依山就势做活“土特产”,小特产撑起大产业
“三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而产业兴旺则是“压舱石”的核心支撑。
今年上半年,重庆第一产业增加值达715亿元,同比增长3.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45元,同比增长6.2%。亮眼数据的背后,是重庆打破“巴掌田”“鸡窝地”的先天制约,依山就势、向山图强,构建生态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的坚定实践。
石柱黄水镇,农户刘大爷的3亩莼菜田,是当地“生态变现”的缩影。“年收入能有6万元,比以前强多了!”刘大爷笑着说。
今年4月,满载“莼小丝”即食莼菜的集装箱从石柱出发,经上海港跨洋抵达日本,单月出口量就达30万盒。截至2025年,石柱莼菜已带动4100余户农户稳定增收,亩均收入超1万元,年产值突破4亿元,让深山水田里的“小众作物”,变成了富民强县的“黄金产业”。
同样在“土特产”上做文章的,还有涪陵榨菜。青菜头天生适配冬季生长,巧妙避开与水稻、玉米等主粮的“争地矛盾”,让冬闲田成为农户的“增收田”。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模式,涪陵已培育区级以上龙头企业93家、专业合作社985个。通过土地流转、保底分红、基地务工等多元渠道,涪陵榨菜辐射带动周边60余万农民稳定增收,让漫山遍野的“青疙瘩”,真正变成了群众口袋里的“金疙瘩”。
从“提篮小卖”到“品牌溢价”,全链条培育是关键。重庆统筹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等支持政策,集中资源要素助力“小特产”成长为“大产业”。如今,巫山脆李、涪陵榨菜、奉节脐橙已跻身全产业链产值、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双百亿级”行列,成为重庆农业的“三大宝贝”。
截至目前,重庆已打造10条百亿级生态农业产业链,创建10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总产值达2552.2亿元。依托地域特色激活土地潜力,重庆正让“土特产”成为强村富民的“金名片”,推动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02农村增活力
内外兼修绘就和美画卷,宜居宜业焕新乡村面貌
农业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农村建设注入了源头活水,而农村活力的持续释放,又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重庆聚焦“惠民生、优治理”,从人居环境、公共服务到乡风文明,全方位推动巴渝乡村“内外兼修”,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的现代版和美乡村图景徐徐铺展。
走进铜梁区围龙镇龙湖村,平整的公路串联起错落有致的村居,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文化广场、农家书屋、观景台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以前闲下来只能在家看电视,现在饭后去广场跳跳舞、去书屋看看书,日子舒心多了!”村民们的感慨,道出了农村人居环境的变化。
数据显示,重庆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行政村覆盖率、生活污水治理率分别达87.8%、100%、71.2%,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干净整洁”已成为巴渝乡村的标配。
硬件设施持续完善的同时,公共服务也在向乡村“下沉”。重庆大力推进路网、水网、电网、通讯网、物流网“五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城乡教育、医疗、养老共同体,让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公共服务。每年还遴选约10个村(片区)开展村庄规划试点,围绕“院内院外干干净净、村容村貌漂漂亮亮、农民生活平平安安、邻里关系和和睦睦”开展建设成效监测,预计今年底巴渝和美乡村建成率将超60%。
乡村的活力,更体现在文明乡风的滋养中。“以前三天两头‘无事酒’,人情开支压得人喘不过气,现在一年能省一半以上。”秀山县洪安镇村民刘敏的感受,源于重庆去年4月启动的“春风满巴渝”行动。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农村人情攀比、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得到有效整治,民风更纯、风气更正。
在长寿区,乡村治理的创新更让“和谐”成为常态,新市街道村民以湾落为单元,建起9座“聚闲亭”,成为协商议事、共话家常的“连心桥”。葛兰镇盐井村创新“湾长制”,搭建矛盾纠纷调解平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说法律、论公平”,成功调处纠纷800余起,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如今的巴渝乡村,既有“巴渝风、山城韵、乡愁味”的颜值,又有“宜居、宜业、宜游”的内涵,不仅成为村民幸福生活的家园,更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诗和远方”。
03农民增收入
改革赋能激活增收动能,腰包鼓起来日子甜起来
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最终的落脚点是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十四五”期间,重庆通过盘活资源、培育产业、强化帮扶,多渠道拓宽农民增收路径,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期”,交出了一份“增收有保障、致富有底气”的民生答卷。
在万州区,闲置资源的“活化”让农民尝到了甜头。枫木村等区域的闲置农房经统一改造,变身130余家特色民宿,全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000余万元,让“沉睡的美丽资源”变成了“流动的美丽经济”。白羊镇的17个村集体,各出资75万元组建2家“强村公司”,仅柠檬收购一项就达140万斤,带动果农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不仅如此,万州还打造“巴渝大嫂”“万州烤鱼师傅”等劳务品牌,通过市场化运作、规范化培育,带动就业48万余人次。700余名农村妇女成为民宿管家,300余家烤鱼门店吸纳1500余人就业,让“一技在手,增收不愁”成为现实。
在石柱中益乡华溪村,一场热闹的分红大会温暖了整个村庄。今年是村里的第七次村集体分红大会,1248名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分得16.27万元,手捧现金的村民们笑容满面。
“产业兴旺,村民的口袋才能鼓起来!”村党支部书记王祥生感慨道。如今的华溪村,已形成860亩黄精、260亩脆桃和黄桃、520亩木瓜及1496群中蜂的四大支柱产业,特色产品经营性收入突破200万元。
为守住农民增收的“底线”,重庆构建了“线上线下”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机制。“渝悦・防贫”数字应用迭代升级,整合“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等多部门数据,实现动态监测、闭环落实,确保问题“动态清零”。针对未消除风险监测对象、特困人员等“提低增收”重点对象,实施“兜底式+开发式”分层分类帮扶,累计识别监测对象4.48万户13.5万人,户均享受帮扶措施3.8项。
同时,全市14个脱贫区县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58家,建成产业帮扶基地5.7万个,脱贫人口就业规模稳定在83万人以上。今年上半年,全市脱贫区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30元,增速6.4%,分别高于全国和全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0.5个百分点、0.2个百分点。
从“产业分红”到“技能增收”,从“资源变现”到“精准帮扶”,重庆正通过多元举措,让农民的增收渠道越来越宽、致富底气越来越足。
“十四五”期间,重庆以“三增”为抓手,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未来,随着更多强农惠农政策落地,更多改革创新举措见效,巴渝大地的乡村将更具活力,农民的日子将越过越红火,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在重庆续写新的篇章。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