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关怀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热点专题>乡村振兴>政策文件 > 市级部门

--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现代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

日期:2022-01-11

各区县(自治区)农业农村委,重庆高新区改革发展局,万盛经开区农林局,直属有关单位,机关各处室:

现将《重庆市现代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1年12月28日

重庆市现代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二〇二一年十二月

目 录

第一章 种业发展形势

第一节 成效与短板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 发展思路与目标任务

第一节 指导思想与原则

第二节 产业定位与布局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

第一节 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普查

第二节 加快农业种质资源保护设施建设

第三节 推进农业种质资源精准鉴定

第四节 建立健全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

第四章 加快种业创新攻关

第一节 加强基础性研究和技术创新

第二节 实施农业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第三节 开展农业生物育种攻关

第四节 推进良种联合攻关

第五节 强化种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第六节 推进种业创新基地建设

第五章 扶持优势种业企业发展

第一节 积极培育优势种业企业

第二节 加快企业提档升级

第三节 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

第六章 建设现代种业基地

第一节 提升农作物种源供给能力

第二节 加强畜禽和水产良种推广

第三节 建立健全应急保障体系

第七章 净化种业市场环境

第一节 加强以知识产权为重点的监管执法

第二节 强化管理支撑能力建设

第三节 加强行业服务

第八章 组织保障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第二节 完善法律法规

第三节 强化政策支持

第四节 加大投入力度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种业发展有了很大进步,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种业发展基础仍不牢固,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好种业翻身仗决策部署,努力打造西部种业高地,根据国家《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种业发展形势

第一节 成效与短板

(一)主要成效

十八大以来,全市种业自主创新步伐加快,高质量发展态势明显。

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全面加强。全面完成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2700余份,获得资源性状总量80012个。发现宜昌橙、金荞麦、火罐柿等一批国家珍稀、濒危、特有农业种质资源。确定市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42家,建成国家和市级水产良种场10个。冷冻保存畜禽遗传材料达15000余份。保存柑橘种质资源超过1700份,位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二。确定荣昌猪、大足黑山羊、城口山地鸡等21个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种质资源科技创新持续强化。组建水稻、生猪等种业科企联合体10个。培育水稻、马铃薯等农作物品种超过200个,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120余项。耐热优质杂交水稻、优质糯玉米、超高含油量油菜、晚熟柑橘、榨菜、脆李、特色蔬菜等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良种覆盖率达96.5%,贡献率超过45%。

现代良种繁育体系不断完善。拥有农作物种子种苗企业73家、国家级制种大县(垫江)1个、国家区域性良繁基地(北碚、江津、巫溪、涪陵)4个、海南南繁基地1个。垫江杂交水稻制种能力可满足全市水稻用种需求。北碚、江津2个国家级柑橘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柑橘容器苗占据全国80%份额。拥有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1个和种猪性能测定站1个,市级高代次种畜禽场49个、种公猪站2个和区县级种畜禽场90个。现代水产良种繁体系逐步形成,年产淡水鱼苗91亿尾,基本满足全市需求。

平台建设与人才培育加快推进。拥有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建成水稻、油菜、薯类、生猪、柑橘、家蚕等国家级和市级种业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10余个。构建了农作物、畜禽、水产等种业创新体系和创新团队,拥有一支2000余人的良种创新队伍。

(二)存在短板

全市种业整体呈现“点上有突破、综合缺引领”的特点,与种业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

资金项目投入力度不够。缺乏稳定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种质资源库圃(场区)建设滞后,多数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存在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陈旧落后等问题。与种业大省相比,财政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种业企业竞争能力不强。种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少全国领先大型骨干龙头企业。73家种业企业年销售额不到“隆平高科”企业的20%。“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仅2家,不到全国的2%。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仅1家,占全国的1%。

种业基地供种能力较弱。农作物育种基地数量少、规模小、供种能力不足,如水稻高标准制种田只有1.5万余亩,平均制种单产仅160公斤,比四川同一生态区域低15.8%。大量玉米、蔬菜种子需从市外调入。猪、牛、羊、禽等畜禽种源对外依存度过高。水产良种场设施和装备落后,研发能力不强。

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不足。种质资源人才主要集中在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三峡农科院、市农科院、市畜科院等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因投入力度不够、科研条件较差、激励政策不灵活等,高端人才引进困难,全市种业科研人员中仅有1位院士(蚕学领域)。科研团队整体规模偏小,低水平研究和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如全市水稻育种科研团队就多达10个,整体育种水平较低。

种质资源仍在持续消亡。据统计,1956—2014年,我市地方或野生品种、特殊用途品种消亡了1630个,消亡比例为41%,消亡速度加快。目前,水产种质资源底数尚未全面摸清,少数野生种消失,如鲤、鲫等。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种业发展重视程度前所未有。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将“种子”和“耕地”作为新时期“三农”工作的两大“要害”予以突出强调,指出“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要求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2021年10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种业振兴行动方案》,种业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和全局高度。

重庆具有得天独厚的种源优势。“山地”“山水”的鲜明特征,赋予了重庆丰富的物种资源。全市有珍稀、特优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植物资源2700余种,可栽培植物资源560余种、动物资源600余种,是川党参、石柱黄连、秀山山银花、酉阳青蒿等道地中药材主产地,也是涪陵龙眼荔枝以及17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原产地。

(二)面临挑战

种质资源保护难度持续加大。随着城镇化、工业化不断推进,大量交通、能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资源开发利用、生产活动等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对生物物种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甚至导致一些珍稀物种不断消亡。

各种不确定因素多发易发。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特别是国际粮食、种业贸易竞争不断升级,各国正在争夺、抢占全球农业种质资源,民众对“转基因”等生物育种事件敏感等系列因素,都可能对种业发展带来挑战。

种业发展环境发生积极变化。以“生物技术+信息化”为特征的第四次种业科技革命影响巨大,生物组学、基因编辑、分子标记等生物新技术引领动植物新品种选育,世界种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必将对种业自主创新、育种研发、生产经营和种业管理带来挑战。

种业企业创新竞争加剧。种业发展起步较晚,种业企业整体较小、较弱,核心竞争力不足,随着大量外资进入,势必会对全市种业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第二章 发展思路与目标任务

第一节 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深改委第二十次会议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种业振兴重要指示要求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需要和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用种需求,以种质资源保护为基础,以自主创新为关键,以供种安全为底线,以种业企业为主体,以净化市场为保障,汇聚全市种业创新优势资源,加快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供种保障能力。

(二)基本原则

——保护优先,开发并重。牢固树立全面保护的理念,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强化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鉴定评价,实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充分发掘种质资源优异基因,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全市种质资源。

——突出优势,科学布局。立足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发展基础和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聚焦特色优势种源,合理规划布局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繁育基地。

——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种业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营商环境,引导资源、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重点优势企业集聚,加快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

——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各区县党委、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跟进落实,农业农村部门具体牵头,相关部门紧密配合、统筹协调,引导科研院所、涉农院校、企业以及社会力量等多方参与,努力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行动格局。

——科企联合,重点突破。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基础性研究作用和企业育种推广作用,强化成果转化应用。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有效整合全市产学研企技术力量,联合开展新品种创新攻关,力争选育出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或较大市场占有率的新品种。

第二节 产业定位与布局

(一)发展定位

立足重庆“山地”“山水”鲜明特征和独特种源优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高品质生活为主攻方向,以国际国内种子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种业创新攻关力度,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种业,加快形成“面上有突破、线上有延伸、点上有优势”的种业发展新局面,不断提升我市种业地位,努力打造西部种业高地。

(二)产业布局

区域布局。按照“站位重庆、协同成渝、辐射全国”的总体思路,以打造种业重大创新平台、种业产业园和优势特色种业高地为核心,合理布局“一区两群”优势特色种业,形成“3+2+9”全市种业发展“一盘棋”格局。即“3大种业创新平台”: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区域性生猪种业创新基地、长江上游种质创制科学装置;“2大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现代农业(农作物种业)产业园、现代农业(畜禽种业)产业园;“9大优势特色种业高地”:成渝经济圈核心区畜禽种业创新高地、武陵山区芥菜种业良繁和生猪种业创新双高地、渝东北平行岭谷区粮油良繁高地、渝西全国柑橘良繁高地、大巴山区马铃薯良繁高地、渝西北柠檬和蔬菜种业良繁高地、渝东南畜禽种业供种高地、三峡库区腹地特色水果种业供种高地、渝南山地蜂禽种业供种高地。

专栏 1 重庆市“3+2+9”种业发展“一盘棋”示意图

发展布局。按照“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布局要求,综合考虑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等因素,以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优化水稻、生猪、长江特有经济鱼类等主要优势特色物种种业发展布局,形成稳定的种源生产能力。

专栏2 重庆市主要优势特色种业发展布局

序号

名称

发展布局主要区县

1

水 稻

垫江县、大足区等。

2

玉 米

石柱县、武隆区、铜梁区、云阳县、荣昌区等。

3

马铃薯

巫溪县、城口县、石柱县等。

4

甘 薯

彭水县、石柱县、武隆区等。

5

特色粮油

永川区、江津区、忠县、巫山县、酉阳县等。

6

油 菜

垫江县、潼南区等。

7

蔬 菜

涪陵区、潼南区、璧山区、石柱县、武隆区、万州区等。

8

果 树

北碚区、江津区、巫山县、涪陵区、万州区等。

9

永川区、万州区等。

10

花 椒

江津区等。

11

食用菌

万盛经开区、永川区、黔江区、城口县、巴南区等。

12

中药材

潼南区、巫山县、巫溪县、酉阳县、秀山县、万州区、云阳县、石柱县、奉节县、南川区、南岸区等。

13

生 猪

荣昌区、黔江区、涪陵区、潼南区、合川区、丰都区、万州区、彭水县、永川区、长寿区、江津区、南川区、綦江区、大足区、铜梁区、开州区、武隆区、忠县、垫江县、巫山县等。

14

南川区、石柱县、丰都县、云阳县、彭水县、黔江区等。

15

山 羊

大足区、酉阳县、合川区、开州区、巫溪县、巫山县、武隆区、涪陵区、云阳县等。

16

城口县、巫溪县、南川区、武隆区、秀山县等。

17

酉阳县、梁平区、铜梁区等。

18

荣昌区、垫江县等。

19

渝北区、忠县、铜梁区、石柱县、綦江区、荣昌区等。

20

南川区、武隆区、石柱县、开州区、城口县、彭水县、梁平区等。

21

家 蚕

北碚区、潼南区、万州区等。

22

长江特有经济鱼类

万州区、永川区、长寿区、涪陵区、潼南区等。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一)“十四五”总体目标

按照种业振兴“一年开好头、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实现重大突破”的总体安排,到2025年,全面完成农作物、畜禽、水产种质资源普查收集、鉴定评价等工作,全面摸清资源家底,基本实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基本建成,挖掘创制一批优异种质资源和基因资源。种源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种业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明显提升,种业自主品牌、运营效率、竞争实力、整体素质显著增强,农业良种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场化、标准化、智能化、高质量发展的种业体系初步形成。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提高至98%,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超过50%。

资源保护体系基本建成。农业种质资源库圃(场、区)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改善,建设和认定一批国家级或市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圃(库)、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场(区)、微生物保护库。农作物中长期保存能力达15万份,畜禽遗传材料冷冻保存能力达27万份,冷冻保存畜禽遗传材料2.5万份以上,21个市级畜禽遗传资源全部实现活体保护。新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2400份以上,采集和制作水产遗传材料500份以上。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建成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区域性生猪种业创新基地等国家级平台,为生猪种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整合科研院所、高校和种业企业等科研骨干力量,建成水稻、果树、生猪等科企联合体10个以上。生猪等畜禽种源核心技术攻关、主要粮油作物等育种联合攻关、家蚕等生物育种研发取得新进展,培育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品种。

种业企业不断培育壮大。榨菜、柑橘、生猪等种业企业保持领先地位。聚焦抗高温伏旱优质杂交水稻、鲜食甜糯玉米、黄籽和超高含油量油菜、加工型辣椒等品种选育,初步打造一批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骨干企业。其他类种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基地供种能力加快提升。建成优势农作物良种生产基地5万亩。争创荣昌、垫江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提升垫江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和市级优质双低油菜制种基地,加快建设北碚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争创建设江津、巫溪、涪陵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推进重庆市南繁基地基础设施改造,改扩建地方畜禽高代次种场50个、水产原种场15个。

服务监管能力全面加强。加强农作物区域品种测试站和生猪品种测定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农作物品种测试评价能力达4000个次/年,种子质量抽检样品量达500份/年,种猪种质质量检测能力达1000头/年,种业市场执法和质量监管明显提升,农作物种子种苗和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和备案管理全面规范。

专栏3重庆市现代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指标

序号

具体指标

单位

2020年

基期值

2025年

预期值

指标  属性

一、种质资源保护利用

1

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数量

42

≥49

预期性

2

农作物种质资源精准鉴定比例

%

-

≥50

约束性

3

畜禽种质资源精准鉴定比例

%

-

≥30

约束性

二、种业创新攻关

4

品种试验审定年参试品种数量

100

≥120

预期性

5

种业科企联合体数量

10

≥10

预期性

6

突破性新品种(配套系)培育数量

2

≥5

预期性

三、种业企业扶优

7

市级农作物骨干种子企业数量

2

≥2

预期性

8

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助品种数量

12

≥12

预期性

四、种业基地建设

9

农作物制种基地区县数量

5

≥5

预期性

10

高代次种畜禽场数量

50

≥50

预期性

11

市级救灾备荒种子储备数量

万公斤

25

50

预期性

五、种业市场净化

12

主要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合格率

%

98

98.5

预期性

13

主要种畜禽出场合格率

%

60

≥90

预期性

14

主要种畜禽性能测定比例

%

10

≥50

预期性

(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

到2035年,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全面建立,实现应保尽保;农作物和畜禽种质资源精准鉴定比例达国家平均水平。种业创新攻关能力大幅提升,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超过55%;家蚕品种保持国际领先水平,柑橘、生猪品种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培育突破性新品种(配套系)15个以上。培育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种业骨干企业3家以上,种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加强;种业基地水平显著提升,供种保障能力大幅增强;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提高至99%。种业知识产权得到全面保护,市场监管体系逐步完善,种业安全保障机制更加健全,西部种业高地地位更加稳固。

第三章 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

第一节 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普查

制定实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总体方案》,完成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的查遗补漏、第三次畜禽遗传资源、第一次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任务,做好种质资源重点区域现场核查、登记、上报、入库等工作。全面摸清全市农作物、畜禽和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种类、数量、分布及主要性状等基本情况,掌握变化情况与趋势,珍稀、濒危、特有种质资源得到有效收集和保护。鼓励引进收集境外优异种质资源。

第二节 加快农业种质资源保护设施建设

(一)加强保护与利用基地建设

坚持“以保为先、保用结合、多方参与、创新利用”基本思路,建设“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基地”“食用菌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基地”“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分站(国家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分中心)”,提升保护与利用能力。

(二)加强资源库圃(场区)建设

加快推进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的建设和认定工作,健全种质资源保护网络体系。建设和完善国家级和市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圃(库)18个、国家级和市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区(场)”29个、“市级农业微生物保护库”5个、“国家种质资源中药材库”1个、“水产种质资源库”1个和“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博物馆”1个;实施“重庆市大足区国家大足黑山羊种质资源保护利用项目”“重庆市涪陵区涪陵黑猪种质资源场建设项目”和“重庆市长寿区翘嘴鲌鱼水产种质资源场建设项目”;建成“国家重点区域畜禽基因库”。

专栏4 重庆市主要农业种质资源库圃场区分布图

第三节 推进农业种质资源精准鉴定

依托优势科研院所、涉农高校和企业,搭建种质资源鉴定与基因挖掘平台,建立健全农业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体系,开展农业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加快推进优异种质资源创制与应用,挖掘一批优异种质和基因资源,构建一批地方特色、优势种质资源DNA分子指纹图谱库和特征库。建立种质资源交易共享机制,推动资源及信息高效共享利用。

第四节 建立健全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

(一)建立多层次资源保护体系

成立农作物种质资源和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完善种质资源保护名录,确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建立健全市级、区(县)级、企业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种质资源保护设施管护、运行管理、人才队伍等保障能力建设。鼓励种业企业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和创制,参与特色地方品种开发,实现以用促保,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产业优势。积极创新资源保护单位组织管理和实施机制,推行政府购买服务,鼓励符合条件的科研单位、企业和社会组织承担资源保护任务。对种质资源保护科技人员实行同行评价,收集保护、鉴定评价、分发共享等基础性工作可作为职称评定的依据。

(二)完善资源保护利用制度

组织开展种质资源登记,实行统一身份信息管理。加强种质资源动态管理,实时监测资源保护利用变化情况。完善种质资源管理制度,落实区县政府的属地责任、保种单位的主体责任。开展种质资源保护绩效评价考核,建立激励和责任追究机制。鼓励有条件的资源保护单位探索开展代储藏保管、代登记业务。探索开展种质资源赋权改革试点,建立种质资源价值评估机制,积极推动创新资源公开交易,作价入股。

(三)推动资源产业化开发利用

坚持以用促保、保用结合,加快推进农作物优良农家品种、优良地方畜禽品种、地方特色水产品种的产业化开发。组织实施相关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和科企联合攻关项目,开展优异种质资源鉴定、创制和应用,加快选育一批优良新品种。支持种质资源保护单位与种业企业加强合作,加快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鼓励支持地方品种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讲好资源故事,传承农业文化,发展一批以特色资源、地方品种开发为主的种业企业,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产业优势。

第四章 加快种业创新攻关

第一节 加强基础性研究和技术创新

积极推进形成产学研推一体化种业联合攻关体系,逐步形成种业基础性研究以公益性科研机构为主的科研体制。重点支持开展育种理论、种质资源优异性状挖掘、功能性基因克隆、育种材料与技术创新,加强分子辅助和转基因等现代育种技术研究,建立高效精准育种技术体系;支持建立优质化、标准化、规模化种子(苗)繁育技术体系,攻克种子(苗)工厂化繁育技术难题;支持现代化育种、机械化制种、种子加工、质量检测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支持开展优势特色物种新品种选育和应用技术研究。

第二节 实施农业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承接实施国家级(市级)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聚焦水稻、玉米、油菜、蔬菜、水果、茶叶、杂粮、生猪、山羊、家禽、家蚕、水产、道地中药材等优势特色种源,优先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联合有关科研院所、涉农院校“揭榜挂帅”,按照产业化创新模式集中攻关,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成果。

第三节 开展农业生物育种攻关

开展“生物育种攻关”,承接国家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坚持常规育种与生物育种有机结合,开展重要农作物的生物抗性育种,着力培育一批特色优势突破性新品种。建设“长江上游种质创制科学装置”,构建生物种质资源性状调查与保存、全基因组多组学数据收集等功能体系,深度开发长江上游生物种质资源。建设“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搭建生猪生物育种攻关平台,促进生猪种业成果转化。

第四节 推进良种联合攻关

实施“科企联合体种质资源收集利用与品种试验”项目,整合市内高校、科研院所和种业企业优势种业资源,鼓励企业牵头,组建水稻、玉米、薯类、豆类、油料、蔬菜、果树、猪、草食牲畜、家禽等10个种业科企联合体,开展优势特色种质保存、育种和良种繁育等技术研究,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突破性的种业科技成果,选育推广高产高效、绿色优质、节水节粮、宜机宜饲、专用特用新品种。实施“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项目,构建品种区域试验网络体系,科学和合理设定试验组别,提升区域试验水平。

第五节 强化种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充分利用国家种业科技成果交易平台,鼓励采取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开展成果转移转化和共享利用。根据国家部署,适时推进种业科技成果产权制度和种质资源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成果推广应用中的主导作用。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支持养殖场(户)选用良种,促进养殖提质增效。实施“农业新品种展示示范”项目,加强主导品种推荐和宣传,鼓励农业科研、推广、种业管理等机构和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展示示范,支持开展重点作物品种面积调查与风险评估、新品种展示示范与现场观摩,为农民选种提供直接途径,加快育种成果转化和良种推广应用,加快提升我市良种化水平。

第六节 推进种业创新基地建设

加强重庆市南繁南鉴基地建设,以海南陵水、乐东等现有基地为核心,改善南繁南鉴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基地生产和保障能力,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改善南繁育种基地科研人员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国家区域性(重庆荣昌)生猪种业创新基地”,完善以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培育、分子生物学育种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优势生猪创新高地。建设市级“水产遗传育种中心”和“太空水稻试验示范基地”,推进种业资源要素聚集和体制机制创新,延长创新链产业链,服务企业创新。

第五章 扶持优势种业企业发展

第一节 积极培育优势种业企业

围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需要,按照“保数量、保质量、保多样”要求,合理布局农作物、畜禽、水产种业企业阵型。以榨菜、柑橘、抗高温伏旱优质杂交水稻、鲜食甜糯玉米、黄籽与超高含油量油菜、加工型辣椒、生猪等物种为重点,支持企业立足特有资源、特色品种、独特模式,培育一批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专精特新种业骨干企业,提升产业带动力、核心竞争力。

第二节 加快企业提档升级

支持企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种子生产加工仓储条件,力争培育一批国家级和市级种业骨干企业。引导支持企业在品种测试、分子检测、制种加工等环节开展社会化服务。组建现代种业联盟,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升企业规模、创新能力。发挥种业协会积极作用,提升企业服务水平,强化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优化我市现代种业发展格局,提升市场竞争力。

第三节 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进科研院所、涉农高校与种业企业合作,引导资源、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重点优势企业集聚,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建立种业科研人员及机构在种业科研成果方面的权益分享机制,落实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兼薪等政策,调动种业科研人员积极性,促进种业资源、人才、技术依法有序向企业流动。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种业企业,夯实企业科研育种基础设施,支持种业企业开展特色优势农作物品种创新选育和地方特色畜禽遗传资源开发利用。符合条件的创新型种业企业,可按国家规定享受科技创新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实施“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助”项目,对有突破性创新品种和推广规模大的自育品种进行补助。

第六章 建设现代种业基地

第一节 提升农作物种源供给能力

(一)优化农作物种子基地布局

以国家制种大县为核心、区域性特色作物良种繁育基地为特色,优化种子生产优势区域布局。持续推进垫江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建设,力争创建垫江国家级油菜制种大县,落实制种大县奖励政策,推动优势基地与龙头企业结合,建成“标准化优势农作物良种生产基地”。实施“农作物(含国家和市级区域性)良繁基地供种能力提升项目”和“农业微生物供种能力提升项目”,建成“重庆市北碚区(国家)柑橘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完善和认定一批农作物种子(种苗)生产基地。力争创建以水稻、油菜和柑橘等优势种业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二)高标准建设农作物制种基地

支持有实力种子企业建设稳定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种子(苗)生产示范基地。建立政府支持、种子企业参与、商业化保险运作的种子生产风险分散机制,降低企业生产经营风险。鼓励种业企业通过土地流转,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建立相对稳定的种子(苗)生产基地。重点扶持集中连片粮油作物制繁种基地田间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建立种子加工中心。

第二节 加强畜禽和水产良种推广

(一)优化畜禽和水产种苗基地布局

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实施“高代次种场供种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和完善生猪、草食牲畜、禽蜂等畜禽“高代次种场”50个;建设“重庆市六九畜牧种公猪站建设项目”;建设“渝州白鹅培育与扩繁良种工程建设项目”1个、“国际顶级共享父本猪育种基地”1个。建设鳜鱼、大口黑鲈、黄颡鱼等名优经济鱼原良种场5个(国家级2个、市级3个);建设市级水产原良种场10个(市级认定原良种场9个),其中无规定疫病苗种场5个。力争创建以荣昌猪、四川白鹅、华中中蜂等特色种业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二)统筹建设畜禽和水产良繁体系

扶持原种场、祖代场等高代次种场及人工授精站点建设,优化父母代场布局,完善畜禽“原种场+祖代场+父母代场(人工授精站)+商品场”四级良繁体系;扶持育种企业联合组建大型种业集团,建设稳定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畜禽良种繁育基地。争创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1家。改扩建一批名优经济鱼原良种场和市级水产原良种场,推进水产苗种生产设施升级改造;支持种业企业开展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原良种保种、良种选育和开发。

专栏5 重庆市主要种业基地分布图

第三节 建立健全应急保障体系

(一)建立健全常态化监测体系

建立健全农作物用种供需调度监测体系,制定农作物种子应急保障预案,加强种子供需信息定点监测、定期采集、应急监测与信息发布,对重点作物、重点品种、重点企业及时分析研判和监测预警,在关键农时及时发布种子供求信息,确保农业种子供种安全。加强统筹利用现有农业生产用种安全,做好灾后生产用种供结和应急调剂,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各区县做好辖区农作物种子(苗)、种畜禽应急保障预案,加强用种供需监测,做好应急保障管理工作。

(二)健全种子救灾备荒储备制度

制定《救灾备荒种子储备管理办法》,按照“储得进、藏得好、调得出、用得上、保安全”的原则,完善市级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制度,调整优化储备作物、品种结构与数量,充分发挥储备种子在救灾备荒中的作用。

第七章 净化种业市场环境

第一节 加强以知识产权为重点的监管执法

(一)开展保护种业知识产权专项整治行动

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多种手段,推行全链条、全流程监管,加快推进法规修订、标准制定、品种清理和案件查处,标本兼治打击违法行为,激励保护种业原始创新,净化种业市场,确保种业安全。开展种子市场和制种基地种子质量抽检行动,加大对种子生产经营等环节的市场监管,推动全市种子市场监管更加规范化、信息化和高效化,保障全市生产用种安全。对全市高代次种畜禽场开展种畜禽生产性能测定、种公畜精液质量开展抽检。

(二)加强种业市场监管执法

以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为后盾,以技术推广机构、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强化以行政许可、品种管理、市场监管、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种质资源动态检测和评价等为重点,加强种业市场监管力度。持续开展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坚持“双随机、一公开”,在制种用种关键时点,突出重点区域、重点品种,开展监督检查与质量监测,加大农作物种子、种畜禽质量和真实性检查,严把基地关、企业关、市场关,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非法转基因种子等违法违规行为。健全种畜禽、水产苗种监管制度和技术标准,强化部门联查联动,加强冻精等畜禽遗传物质监管。加强水产苗种生产单位持证生产、亲本来源、产地检疫等制度执法检查。落实属地监管责任,运用行政执法、仲裁、调解等手段加快案件办理,加大重点案件查办督办力度,强化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构建属地为主、部门协同、区域联动、社会参与的监管格局。

(三)加大品种清理力度

优化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严格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和联合体试验管理。以玉米、水稻、柑橘等切入点,组织开展审定品种、登记品种、引种备案品种清理,建立品种“身份证”,依法撤销审定、登记、引种备案的问题品种,并向其他作物拓展,从源头加快解决农作物品种同质化和仿种子问题。探索建立畜禽品种动态管理机制,退出一批适应性不好、有缺陷的、生产上不再推广应用的畜禽引进品种、培育品种及配套系。

第二节 强化管理支撑能力建设

(一)加强种业管理执法体系建设

着力推进种业监管体系职能优化,加强区县种业管理和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力量,压实主体责任,构建系统完毕、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种业市场监管体系,提升区县种业治理能力,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项规定和做法,加快形成统一的种业大市场。

(二)建立健全种业技术支撑服务体系

强化品种试验、种子质量检测、种子认证、市场监测网络和品种展示评价等能力建设,建立健全“职责明确、手段先进”的农作物种业技术支撑服务体系。强化各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能力建设,提升畜禽种业技术服务能力,通过现场指导、技术培训班及远程技术服务等方式展开技术服务和种业人才培养,建立健全“体系完善、服务有力”的畜牧业种业技术支撑服务体系。开展种子、种畜禽质量抽检与监督测试,力争建设一批国家(市级)农作物品种区域测试站、薯类作物种薯(苗)质量检验测试站、农作物种子质量分子检测站、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分站,认定一批特性测试基地、育种创新基地、展示示范与风险监测基地等,开展品种特性和种子质量评价评估,为品种审定、品种登记、植物新品种保护、种子认证、执法监管、展示示范等提供技术支持。建设荣昌国家生猪品种测试站,对生猪生产性能进行测定和评估,联合开展生猪育种和品种改良,为品种推广提供技术支持。

(三)建立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以支持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企业商业化育种、制种大县生产基地建设以及种业监管能力提升等为重点,将种业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完善种子生产政策性保险政策,健全农作物种业发展政策支撑体系。出台《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重点支持高代次种场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品种选育和创新、供种能力提升等。优化畜禽种业企业发展环境,在用地、基础设施建设、融资贷款、政策性保险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逐步完善畜禽种业发展政策支撑体系。

(四)建设种业智库

力争建设“重庆智慧种业数字化平台”,建立种业基础数据收集渠道,加快推进种业管理服务信息化。全面落实种子生产经营备案、标签标识、可追溯管理等制度,进一步整合品种管理、种畜禽市场监管、种业基地管理、企业许可管理等信息,强化信息化监管手段运用。探索利用地理信息、卫星遥感、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加快推动建立天空地一体化制种基地监管体系。充分运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加快构建品种信息数据库和DNA分子指纹数据库。

(五)实现全程可追溯

全面推动信息化在种业管理中各个环节的应用,实行在线申报、在线审批、在线布置、在线统计等工作模式,以数字化工作奠定可追溯管理基础。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推动企业建立健全种子种苗生产经营、物流等数据信息,完善标签二维码制作与管理,确保追溯信息全面准确。积极推动畜禽种业可追溯管理研究,试点种公牛冷冻精液追溯管理,逐步建立畜禽种业追溯管理体系。

第三节 加强行业服务

按照“放管服”改革各项要求,优化审批服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现代种业发展中的协调、服务、维权、自律作用。开展种业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强化评价结果应用,将评价结果纳入企业征信管理体系,推动守信激励及失信联合惩戒。探索建立适合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的“红黑名单”制度,充分体现在金融支持、项目扶持、监督管理、行政许可等方面的应用。落实种子法有关违法主体禁业规定,严格生产经营许可动态管理,及时对出现相关问题的企业做出处理。强化行业自律,引导种业企业依法生产、守法经营,规范种业企业行为,维护种业市场秩序。

第八章 组织保障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市级农业农村、发展改革、科技、财政、市场监管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紧密协助,研究解决种业发展重大问题,出台支持现代农业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督促落实,协调完善工作机制。各区县(自治区)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制,层层落实主体责任,统筹推进现代种业发展。

第二节 完善法律法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等法律法规,加快修订完善我市品种管理、质量管理、种业发展等方面的办法和规范性文件,健全种业法规体系,加大种业知识产权司法和行政保护力度,为种业建设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第三节 强化政策支持

发挥种业基金作用,扩大基金规模,加强与金融机构对接。不断健全和完善扶持政策,金融机构特别是政策性银行要加大对种子收储等信贷支持力度。将种子精选加工、烘干、包装、播种、收获等制种机械纳入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制定政策支持从事商业化育种的科研单位或人员进入种业企业开展育种研发。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支持养殖场(户)选用良种,促进养殖提质增效。根据国家部署,适时推进种业科技成果产权制度和种质资源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成果推广应用中的主导作用。

第四节 加大投入力度

重点支持种质资源普查、收集、保存等公益性、基础性事业,支持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等单位开展良种联合攻关。支持种业基础能力建设,改善种业发展条件。支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入股等方式集聚资本,支持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和参股等方式进入种业,引导发展潜力大的种业企业上市融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