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新闻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4-02-05
字体:

2月2日,云阳县南溪镇,上万株油菜花正盈盈盛开,随风摇曳,层层叠叠的花海,扮靓了场镇,也与城市高楼、来往穿梭的车流构成一幅和谐的生态美景。通讯员 谭启云 周光清 摄/视觉重庆

重庆“12421”发展思路>>>

“1” 走好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

“2” 以确保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

“4” 以深入实施“四千行动”为抓手

“2” 以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为支撑

“1” 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贡献“三农”力量,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重庆力量

2月3日,党的十八大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2个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重庆如何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2月4日,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

遵循“四个理念”

确定“12421”发展思路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为做好202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对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千万工程”从整治农村环境入手,由点及面,扩容建设,经过20多年持续努力,不仅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整体面貌,更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了先行探索和示范引路,重庆可学可鉴。

“必须看到,我市广袤农村情况千差万别,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发展水平、工作基础各不相同。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要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的理念。”这位负责人说。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庆将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主线,确定“12421”发展思路。“1”是要走好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2”是以确保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4”是以深入实施“四千行动”为抓手;第二个“2”是以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为支撑;第二个“1”是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贡献“三农”力量,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重庆力量。

稳住基本盘

坚决守住“两条底线”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大面积提高单产两手发力的导向,提出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目标。

该负责人表示,今年重庆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稳定在3012万亩、216亿斤以上。为完成上述目标任务,重庆将毫不松懈抓好粮油生产,切实把稳定粮油生产作为农业农村部门的首要任务,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多措并举推动“三稳、一扩、一提”。

“三稳”即稳口粮、稳玉米、稳大豆,鼓励各地多种粮、种好粮,全力稳定面积和产量;“一扩”即继续扩大油菜面积,大力推广“庆油3号”“庆油8号”等高含油优质油菜品种,力争全市种植面积占比在80%以上;“一提”即着力提高单产,通过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打造一批市级万亩、区县千亩、乡镇百亩示范片,带动面上单产水平均衡持续提升。

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要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此作出了部署。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今年重庆将升级建设“社会·渝悦·防贫”应用,持续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改”行动,实施好脱贫地区帮扶产业提质增效工程、推进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高效推动鲁渝协作迭代升级,切实提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质效。

实施“四千行动”

绘就和美乡村新图景

乡村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家园,只有营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才能让农民有充足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三个提升”(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要以持续用力深入实施“四千行动”为抓手,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全面绘就新时代巴渝和美乡村新图景。

深入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迭代升级“投、建、用、管、还”一体推进机制,以改造提升为重点,推动高标准农田西南示范区建设;着力夯实粮食生产根基,力争今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00万亩,严把工程施工和项目验收质量关,确保高标准农田实至名归。

深入实施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做深“土特产”文章,聚焦“3+6+X”农业产业集群,持续培优柑橘、榨菜等具有重庆辨识度的特色产业,打造10条100亿元以上的生态特色产业链;鼓励区县培育壮大“一主两辅”乡村产业,持续打好生态、乡村、文旅三张牌,拓展农业休闲观光、生态康养、农耕体验等多种功能,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同时,推动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集群化发展,扎实推进乌江涪陵榨菜绿色智能化生产基地、西南预制菜产业园、丰都麻辣鸡产业链等10亿级以上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打造重庆火锅食材产业园、重庆(綦江)食品园区、潼南区食品加工园等10大园区,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高附加值产业向园区集中;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提质工程,建立优势品牌评价体系。

深入实施千个巴渝和美乡村示范创建行动,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统筹抓好厕所、垃圾、污水“三个革命”,同时坚持典型引路与整体提升相结合,逐级开展“和美院落”“示范村”“示范镇”创建,力争今年创建星级示范村200个以上、示范镇20个以上。

深入实施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始终抓住促进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大力推进经营增收、就业增收、财产增收、惠农增收和以城带乡促增收“五项计划”,多渠道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激发主体活力

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作出了系统部署。

“要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激发农村各类要素潜能和主体活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要大力推动科技兴农,推动农业科技研发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力争2024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5%。

同时,发挥西部(重庆)科学城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山地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作用,聚焦生态种养、精深加工、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等产业瓶颈制约,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破解产业科技难题,围绕生产、经营、管理三大场景,探索推行“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模式,开发建设渝农经管、长江治渔等重点应用,推动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这位负责人表示,我市将深入推进强村富民综合改革,在尊重集体成员意愿前提下,探索发展“强村公司”,引入乡村CEO提升村庄经营水平,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力争今年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增长10%以上。同时,在有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任务的区县各选择1个项目区开展农业“标准地”改革试点,并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总而言之,要牵住‘改革’这个牛鼻子,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让农民群众钱袋子越来越鼓,日子越来越红火。”上述负责人说。

延伸阅读>>>

2023年重庆脱贫人口工资性收入同比增长12.3%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颜安

2月3日,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文件提出,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如何确保?增加脱贫群众收入是根本,其中,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就业是关键。2月4日,记者从市乡村振兴局获悉,去年我市持续强化政策供给、不断畅通就业渠道、积极培育增收龙头,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务工就业超80万人,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14117元,较2022年增加1545元,同比增长12.3%。

强化政策供给

发放各类就业补贴6.63亿元

2月2日,石柱县沙子镇鱼泉村,村党支部副书记谭小蓉趁着空闲,再次来到村民谭文明家了解情况。

谭文明曾是贫困户,2020年因政策激励和帮扶措施成功脱贫。2022年10月,谭文明肾上的老毛病复发,面临着返贫的风险。

“我们第一时间进行排查,立马给他安排了公益性岗位。”谭小蓉说,去年,谭文明收入10757元,达到相应标准。

去年,我市抬高了政策标杆,将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收入标准由6000元提高到8000元,重点加强人均年收入低于10000元的家庭就业帮扶,谭文明因此获得了帮扶。

市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相对于其他就业者,脱贫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劳动技能都要弱一些,因此在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更应强化政策供给,用政策的力量促使群众多渠道就业。

去年,我市的脱贫人口就业政策补贴大致分为跨区域交通补贴、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培训生活费补贴、脱贫人口税收减免等几类,全年共发放各类就业政策补贴6.63亿元,同比增长了42.3%,发放人数同比增长9.2%,有力有效保障了脱贫人口的稳岗就业。

畅通就业渠道

向外输送和兜底保障两头抓

一年前的2月7日,49名来自万州区白羊镇、余家镇、柱山乡等地的脱贫劳动力,在万州机场乘坐包机,飞往山东济宁务工就业。去年全年,山东帮扶重庆籍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5.3万余人,转移山东就业3253人。

“拓宽向外输送渠道,对内扩大就业‘蓄水池’,是我们同时做的两方面工作。”上述负责人表示,一是健全“一区两群”对口帮扶机制,培育一批服务专员,上门走访重点企业1.3万户;二是依托就业服务联盟,建立岗位信息共享机制,线上线下累计聚合“公共+市场”岗位近400万个;三是以园区、集镇、商圈、公租房社区等地为重点,高频次举办“小而精”招聘对接活动6000余场。

在兜底保障方面,我市也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全市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人口就业11万余人。与此同时,就业帮扶车间达到617个,吸纳就业人数1.24万余人,其中吸纳脱贫人口4989人,占吸纳就业人数的40%以上,同比增长10%以上。

此外,2023年农民工返乡回流增多,我市及时启动政策干预,加大以工代赈工作力度,全市以工代赈及采取以工代赈方式项目共1104个,吸纳带动就业8.09万人。

培育增收龙头

打造7个乡村振兴劳务品牌

2月2日,重庆乡村振兴劳务品牌“巴渝大嫂”第二批人员共10人到达北京并上岗试用,她们将主要提供家政服务、养老护理等,月收入在6000元—8000元之间。

这是我市乡村振兴劳务品牌建设的最新成果。市相关部门分析,我市脱贫人口务工增收已由规模红利期转入质量红利期,但仍存在脱贫劳动力就业技能水平低、老龄化严重、就业质量不高等痛点和难点。为了积极应对机器替代劳动和脱贫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等多重因素带来的失业风险,必须要培育增收龙头,确保脱贫劳动力高质量就业、收入持续增长。

“2023年,我们启动了‘7+6+3’的重庆乡村振兴劳务品牌试点,重点从重庆优势产业中筛选出重庆火锅师傅、云阳面工、巴渝大嫂(家政)、开州金厨、万州烤鱼师傅等7个品牌进行重点培育,与南岸区、万州区、开州区、云阳县等6个区县开展合作,重点向北京、山东和重庆中心城区3个目标市场输送。”市乡村振兴局有关人士介绍。

目前,我市已制定了首批7个劳务品牌标准,组建了品牌推进机制,完善了劳务培训、品牌认证、包装、推荐就业和开展维权服务等品牌建设链条。开州金厨、万州烤鱼师傅、巫溪烤鱼工等已开展培训认证试点,首批输出300多人,受到市场的广泛欢迎,平均收入高于普通劳务4倍。

今年,我市将按照“以品牌带输转、以品牌扩规模、以品牌占市场、以品牌促效益”的思路,加速推进乡村振兴劳务品牌建设。同时,继续做好稳岗就业工作,确保脱贫人口就业规模保持稳定,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