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播报

重庆合川:于山水田园间诗意栖居 ——湛贤华的“三变”创业故事

--

日期: 2020-05-26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笔下的田园梦,曾是许多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合川一企业高管湛贤华,选择辞职创业,在合川南津街街道花园社区小安溪边上租下百余亩地,和伙伴们一起创建了“雾水山耕”植物工厂。

由企业高管变“都市农夫” 

“重庆丰都人,今年41岁,曾在东北当过兵,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日语专业。2010年从广州一家日企回到重庆,筹划成立了一家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2019年,放弃50万年薪的企业高管工作,选择创业,创建了‘雾水山耕’植物工厂。”翻开湛贤华的人生履历,各种看似不搭界,却又蕴含着机遇的经历,让他成为敢于在40岁时放弃优渥条件,毅然投身另一片蓝海的“追梦者”。

当被问及为何选择创业,而且是投入大、回本慢的农业领域。湛贤华说,若是人生一直按照既定轨道运行,那就肯定不会太有趣。年届不惑之时,他选择给自己的人生来了个大拐弯,从企业高管变身“都市农夫”,并十分享受这个过程。

原来,高中以前,湛贤华虽然一直在农村生活,却也没真切感受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满足感、脚踏黄土地的充实感。高中毕业,选择参军入伍,部队严格的纪律要求、高强度的训练让他经历了艰苦磨炼的同时,也收获了人生中一次难得的成长机会。大学毕业,专业的外语优势则成为他进入外企的敲门砖,积累了丰富经验后又回到重庆开辟另一片天地。

“打拼多年,有不错的职务,五十万元的年薪也让我感到满意。但机械化的工作方式,满脑子都是竞争意识、时间观念、利益最大化,让我越来越想追问自己,生活的意义难道就是成为一个赚钱的机器吗?”怀着让家人、以及更多人吃到“放心菜”的初心,湛贤华选择回归乡土创业,利用现代科技,真正让乡村的美丽生态变成“摇钱树”、让田园风光变成“聚宝盆”。

由传统农业变都市农业

5月22日,当记者走近“雾水山耕”植物工厂,新鲜感扑面而来:荷叶摇曳多姿,稻香沁人心脾,河流蜿蜒入画,而充满现代感设计的大棚便是被田野环抱,伫立在这一片绿色之中。

进入大棚,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架子上挂满了碧绿的枝叶,藤蔓叶片下悬着水灵的黄瓜、番茄等蔬菜。室内没有预想中的闷热,更没有看到传统农业中最重要的元素——土壤。

“采用立体式无土栽培,以人工创造的作物根系生长环境取代土壤环境,不仅能满足作物对养分、水分、空气等条件的需要,而且对这些条件要求加以控制调节,能促进作物获得更好的营养生长。”湛贤华介绍,无土栽培是依靠提供营养液来代替传统的农业施肥技术,可以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发育需要进行温、水、光、肥、气等的自动调节与控制,实行工厂化生产。因此,无土栽培是当代现代化农业的高新技术,是现代设施栽培的新技术。

目前,湛贤华和伙伴已经投资150万元建立了一个占地2亩的大棚,大棚内的各项要素,整体由电脑系统控制,使得无土栽培未来可以朝着规模化、集约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形成“都市农业”的规模效益。

由效益优先变留住乡愁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乡村似乎长期和落后、贫困这些关键词挂钩,不足以承载起理想和奋斗的生活。在城市中“漂泊”,更是成为多数乡村青年的生存语境。

“乡村有美好的自然生态,文化是一种记忆里面的符号。”在湛贤华的理解中,人们经历的乡村生活,梦想中那些美好的东西,就是乡土文化。而他返乡创业的职责,除了让更多人吃上放心的蔬菜、水果,还要帮更多人找回乡土梦想。

租下百余亩地,租期十年,现在仅利用了2亩。对于“雾水山耕”植物工厂的成长,湛贤华是成竹于胸的。“由效益优先变留住乡愁。”谈及未来发展规划,湛贤华以一句充满诗意的语言作了应答。

湛贤华说,未来肯定是要建设一个田园综合体的,集都市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以空间创新带动产业优化、链条延伸,构建农业发展新动能,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届时,以田园特色为基底,留住乡愁,保护好青山绿水,在壮大农村产业的同时,也会为更多农民探索多元化的聚居模式,既服务“原来的人”,又服务“新来的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