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人连麦到一群人带货 双11看田坎上的电商“一字经”
--









原标题:区县观察|从一个人连麦到一群人带货 双11看田坎上的电商“一字经”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1月10日19时45分讯(记者 羊华 张馨月 陈攀)农产品上网,农户变主播,一边连田头,一边连电商,电商下乡正深刻改变着区县乡村的面貌。今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第一个年头,经过春播秋收,又到了一年一度“双11”。让我们通过一个农村带货主播、一个电商特色村寨、一个电商产业小镇、一个电商枢纽区县、一个本土电商平台的故事,一览重庆市农村电商梯度发展的澎湃活力。
一个农村带货主播
在“老坛泡菜姐”淘宝直播间,戴着老花镜的陈章蓉,一边将糍粑装袋,一边回复着粉丝的提问,“腊肠现在只有20斤了,要囤货的宝宝们赶紧下单哟,现货拍完了就拍预售哈。”熟悉的方言让人倍感亲切。
重庆忠县马灌镇的陈章蓉是一位典型的农村大姐,也是一位“非专业”的卖货主播。她不开滤镜,说话带着乡音,在电商平台上直播售卖家乡的各种土特产。
陈章蓉通过淘宝直播来销售特色农产品。 网络截图
5年前,陈章蓉还是一名只会用老年手机、在地里干活的农民阿姨,常常背着几十斤重的特产和泡菜,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去赶集售卖。2016年,忠县提倡搭建农村网络,农村淘宝到马灌镇设点,淘宝“村播”也慢慢兴起,这吸引了陈章蓉的目光。
在马灌镇,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剩下了不少留守老人。陈章蓉决定挑战自己,她一边学着使用各种智能设备,一边慢慢接触淘宝。
2017年,在弟媳的帮助下,陈章蓉开了“老坛泡菜姐”淘宝店,并带着村里的几位留守老人做起了淘宝直播,年纪最大的已有80多岁。
凭借优质农产品和接地气的直播风格,短短几年时间,陈章蓉就拥有了7.2万的忠实粉丝,并创造了一百多万的销售额,在“村播”的路上越走越远。
随着订单量的不断增加,今年,陈章蓉和团队将销售阵地迁到了马灌镇政府新修建的电商中心,场地面积足足有400平,比去年扩大了一倍。
“今年的‘双十一’活动从1号就开始了,我们10月底就开始备货,截至目前已接到20多万件订单。”陈章蓉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去年的订单接近30万,今年,她有信心能够突破30万。
一个电商特色村落
为了给“双11”造势,为了给农货出山打气,酉阳2021年“双十一”网络促销活动暨第二届“酉阳淘源杯”电商大赛,将赶在明天正式开幕。
有超过180余种农特产品进行直播销售,如酉阳茶油、茶叶、花田贡米、腊肉、绿豆粉等。
在偏远的酉阳车田乡小寨村,非遗产品“酉州苗绣”也备好了货。
苗绣已经成为小寨村的拳头产业,村里的女性纷纷变身绣娘,既传承了非遗技艺,也获得了一份收入。
“每个月可以有1500元左右的收入。”村民谭小华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为了更好地将附加值高的苗绣产品销到大江南北,车田乡政府还引进了酉阳县子月苗族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企业化运作,将这一产业做了起来,而变现的最主要方式,就是走电商渠道。
酉阳非遗车田乡(酉阳苗绣)扶贫培训。酉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尽管和发达地区还有差距,但小寨村仍努力跟上电商趋势,淘宝、微店等传统电商平台都踏足过。去年,全国网络名人组团探访了小寨村,这不仅为其带来更多的互联网销售思维,网络达人们的现场实操也为她们带去不少收益,进一步的奠定了小寨村电商与实体销售“两条腿走路”的决心。
苗绣文创产品如此,传统农产品也在因电商的潮流而提升了包装,增加了品牌附加值。
小寨村电子商务服务站运营者邢素娥告诉华龙网-新重庆记者,今年以来,该服务站光是通过电信一个平台的合作,就销售了43万元农产品。
一个电商产业小镇
秀山隘口镇曾经属于老少边穷,如今却靠电商产业逆袭。
近年来,隘口镇大力发展以“茶叶、中药材、核桃”为主的特色产业,同时借助电商对农特产品进行全网销售,利用地域和互联网优势,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曾造访过这座小镇,因山清水秀,自然禀赋优渥,各个村落都有特色农业,随着电商思维的导入,隘口的茶叶、油茶等“精装”产品开发出近百种。
隘口镇还顺势而为成立了电商研发中心,这里还不定期举办电商培训,受训的都是农户。
电商研发中心由2个实训室、1个客服中心和1个特色农产品展示厅组成。每期能够同时培训40人,全年能培训电商人才300余人次,覆盖隘口周边乡镇及与隘口相邻的贵州部分乡镇。
秀山乡村带货直播团正在直播。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攀 摄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注意到,为了让乡亲们看得懂,电商讲师的课件也很接地气,深入浅出地传授了经营电商小店和做客服的干货。隘口镇负责电商培训的负责人说,电商学员大多数是年轻人,他们纷纷返乡创业,就是为了做新型农民,将村里的特产卖出去,在家门口当“货郎”实现致富。
2019年,隘口镇电商销售额达3200余万元,日均发单800余单;2020年,电商销售额2100余万元,日均发单1200余单;今年,这一数据还未统计出炉,但总体呈上升态势,这个“双11”,将是隘口镇冲一波销量的黄金时期。
一个电商枢纽区县
黔江区是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的中心城市,也是电商产业必争之地。
近年来,黔江区整合资源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点建设,已建成2.3万平方米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30个服务站、165个服务点。在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中期绩效评价中,黔江区获得的评级为“优秀”。
一方面孵化网点,农村电商网点触达每一个村;另一方面孵化“人”,培养田间地头的带货达人。
“双十一大战”在即,黔江区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的备货间,47岁的成友政和一群热血青年组团,成为今年黔江直播带货的“电商达人”。
第一次接触“双十一”这样的节日,成友政显得十分淡定。
黔江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攀 摄
成友政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这份底气来自于提前一个多月的系统学习与实操训练,在某短视频平台,成友政以淳朴的性格和幽默搞笑视频风格收获一波网友的喜爱,视频最高点赞量达347.3万,迅速燃起一个农民的电商梦。
今年9月份,第三期培训班开班,来自黔江各地乡村干部、农业生产加工企业、快递物流企业、电商微商从业者、农村创业青年、农村经纪人和脱贫户等群体集中参训。
成友政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在正式加入“电商大军”后学习了专业拍摄、后期剪辑、IP运营等,“搞笑友哥”在网上收获人气,也成了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的一位“红人”。
在黔江,电商直播培训为群众开启一扇学习的窗口,也为当地农特产品找到一条畅销路子。
黔江商务委通过联合经贸职业学院继续开展黔江区农村电商第二期培训,48名学员实现销售38161单,总收入58.35万元,人均纯收入3655.8元,注册运营网店68家,孵化电商企业12家,实现了与黔江18家大户农产品供应链资源对接。
今年1-9月,实现该区电商交易总额40.6亿元,网络零售额18.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7%、12%。
为今年的“双11”吸引人气,黔江区开展了电商直播联动,由50余人组成直播团队,通过抖音、淘宝等57家店铺进行直播带货,有7家农特产品旗下品牌黔江鸡杂、黄十娘榨菜、黔江渣海椒、豆豉等28个大类同时上线。
一个本土电商平台
要说重庆本土大型电商平台,非村村旺莫属。
这个由重庆市供销合作总社打造的电商平台,集农产品流通、农村金融、订单农业于一身,在全市农业电商化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今年的“双11”,村村旺推出了第三届“村村旺”电商节,深入链动各区县版块,为供销社、上下游渠道、合作伙伴、各平台用户展示平台在这一年的成长。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从村村旺了解到,这档电商节于11月11日-11月30日举行,送出连环福利,如每天签到领红包翻倍,还有机会获得超级现金红包,最高可获得88元终极现金福利,下单即可自动抵用;结合厂商资源,选取具有吸睛热销爆款属性的商品,供消费者秒杀;整合厂商产品价格优势,通过大众接受度高、产品丰富的品牌,做促销满减等活动。
村村旺相关负责人表示,和其他纯电商平台不同,村村旺既有电商属性,亦有公益属性,线下网点已触达重庆全市所有乡村,一边“链接”市场,一边“链接”田间地头,将万千农户和消费者的需求啮合在了一起。
近年来,平台通过整合优质渠道资源,提高了B2B大宗农产品流通效率,同时,平台还整合上游原产地、基地资源和下游B端渠道资源,与宝能集团、美菜网、重庆百货、卜蜂莲花、拼多多、谊品生鲜、百果园等电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打造出农村电商发展的良好生态。这一模式,还为平抑近期蔬菜价格波动、保供“菜篮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对于村村旺来说,“双11”是一个流量入口,也是进一步提升平台高质量发展的契机。
记者手记:
以往,农产品受制于交通,别说赚得好价钱,能否走出大山都成问题。
有了电商下乡这条新路,农户们多了一条活路。一方面,农户们紧跟潮流开网店搞直播带货,另一方面,电商产业也在区县、乡镇、村组一级形成了梯级布局,再加上村村旺及重庆电信等本土电商平台的加持,农村电商实实在在成为了区县农户增收的新渠道。
又到“双11”,在关注“买家秀”之余,我们也应关心田间地头的“卖家秀”,农户们的荷包鼓起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