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如何赋能乡村振兴?专家:需要融合设计让村民回归主力军
--









华龙网讯(记者 吴礼霜)文化产业如何赋能乡村振兴项目,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今(28)日,“2023年重庆文化旅游产业大讲坛”第五期专家讲座活动在市文化旅游委举行。活动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乡创专委会专家委员丛志强作为主讲嘉宾,带来“融合设计振兴乡村——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项目关键路径探索与标杆案例解析”主题演讲。
“葛家村、下枫槎村、洋山村、俞塘村,我们根据各个村的特点,作了不同类型的探索,在国庆7天,4个村,游客超18万人次,营收260多万元。”活动伊始,丛志强向大家展示了用艺术振兴乡村的多组案例,分享了自己开展艺术振兴乡村的初衷和实践过程,充分诠释了融合设计对振兴乡村的意义。
丛志强认为,“艺术振兴乡村”模式根本是要赋能村民,村民能,一切皆有可能。因此,需要融合设计,让村民回归主力军,以村民的全面发展和主体回归为核心,以多元力量引导村民运用自身技能、闲置空间、本地材料、本村文化,全程深度参与设计、实施与运管,提升其创造创业能力,让乡亲们发挥各自专长,就地取材,自己动手“描绘”家园,这样才能实现物质精神共同富裕。
赋能乡村振兴,文化资源的挖掘也至关重要。丛志强指出,广大乡村蕴藏着充满特色风情的文化资源。就乡村“大文化”而言,乡村有着传统村落、民族村寨、自然风光等;从家庭“小文化”层面来说,乡村蕴含着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的模范家庭;就村民“小故事”而言,可以把乡村文化与现代文明要素、农村农民发展需求等结合起来,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推动优秀传统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另外,丛志强表示:“还需要培育乡村文化人才,发展乡村文化产业,走好‘挖宝、育人、造物、创业、运营’为主的艺术振兴乡村五步曲。”
其中,在挖宝方面,可通过人、居、业、文、山、水、田、林等建共富档案;在育人方面,可通过陪伴实干学习、驻村综合培训、主题创作行动、多类专家讲座等留住共富人才;在造物方面,可通过利用共创设计建设宜居环境、打造产业空间,研发能赚钱的乡土时尚产品等,带领村民打好共富基础。
在创业方面,可通过设计激发与村民共创可卖产品、共创经营空间、共创家庭品牌、激发公共空间的同时,通过企业领创和国企打样增强村民创业性收入、就业性收入、资产性收入;在运营方面,可以以村企合作运营公司为主体,以村集体增收、老百姓致富为目标,以超级运营团队、有效运营方案、强大运营平台为抓手等构建共富引擎。
“推动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丛志强呼吁,希望更多人关注乡村,通过帮助乡村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引领乡村风尚向上向美向善,使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更加强劲。
据悉,本次活动由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主办,博众城市发展管理研究院承办,活动当天各区县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部分文化旅游企业负责人共计约100人参加了现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