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播报

“90后”新农人返乡打造“梨品牌” 让家乡果园上演“变形记”

日期: 2023-12-21
字体:

12月18日,连续几日降温,让万盛经开区万东镇五和村返乡创业青年张庭府,连着几天“钉”在村子果园里,挨个巡视梨树情况。“这两天温差大,这120亩黄花梨是村民的‘财富果’,冬管期间可不能马虎。” 张庭府说。

6年前,五和村梨园因为品种老化,销路不佳,加上黄花梨采摘后不耐储存,不少梨子只能烂在地里,当地果农纷纷放弃种植,外出务工。

当时,“90后”张庭府放弃了城里稳定的工作,选择回乡当果农。6年间,张庭府不仅带着村民一道让五和村梨园“起死回生”,还不断延伸产业链,让五和村梨园迎来一场“变形记”……

“90后”放弃高薪工作返乡种梨

张庭府是土生土长的五和村人,回乡创业前一直从事通讯行业,收入颇丰,是村民口中跳出“农”门的能人。

然而在2017年,张庭府却决定放弃待遇优厚的工作,回到五和村创业。

为何有此选择?事情要从2016年春节说起。张庭府回到家乡过年时,与村支书周冬勤的一次闲聊中,提出了对村子发展的一些想法,让周冬勤深受启发。

当时,五和村黄花梨产业发展正面临瓶颈,整体效益开始下滑。

2016年春节期间周冬勤和张庭府的闲谈,让周冬勤意识到,村子的梨产业需要像张庭府一样的专业人才,改变种植观念和销售手段才能“东山再起”。

周冬勤诚挚的邀请,让张庭府也开始认真考虑返乡创业。

彼时,张庭府已在璧山区买房定居,“返乡创业”不仅意味着要放弃工作,更意味着一条完全未知的人生道路。

张庭府的家人也极力劝阻:“我们老一辈脸朝黄土背朝天,就是为了你不在‘山沟沟’吃一样的苦……”

张庭府最终下定了决心。家人拗不过他,只好同意了他返乡先“试一试”。

2017年,张庭府辞去了工作,回到家乡开始了创业之路。

卖掉房子“扎”在村里搞产业

五和村黄花梨种植已有20余年,但由于果农“各自为政”,技术水平、梨子品种各不相同,所以黄花梨的品质不一,加上果农大多自行运到场镇销售或是等批发商上门收购,经常卖不起价,极大地影响了梨子的长期销售。

如何破除村子黄花梨发展困局,成了张庭府首先面对的难题。

“打造品牌、提升品质,我们村的梨子才能有出路……”张庭府经过考察,在全村梨子种植大户动员会上建议大户联合起来科学种植,打造统一品牌。

然而话音未落就有种植户站出来反对:“种这么多年也没赚几个钱,年轻小伙刚回来说赚钱就赚钱了?”“你可以随时‘跑路’回城里,我们不得跟着你干。”

张庭府意识到,必须要让村民看到新发展计划的成效和自己“扎根”家乡的诚心,计划才能顺利推行。

于是,他卖掉了在璧山区的房子,将家乡老宅改建成农家乐,定居了下来。

村民们见状,态度大为改观,决定让他试试看。

“原先村民一直舍不得修剪老枝,导致品种老化。”张庭府首先带着村民修枝、引入新品种,紧接着又邀请了黄花梨种植专家实地考察,为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仅仅一年,120亩黄花梨个头大了、口感上去了,亩产超过2000斤,一斤黄花梨的价格也提升了2-3元,远远超出了村民们心中的预期。

村民得到了真金白银的收益,更加认可张庭府。

以梨为媒让家乡“出圈”

有了村民的支持,五和村顺利打造起“五和黄花梨”品牌。

随着五和村黄花梨名气越来越大,还引来了不少主城游客前来采摘。

于是五和村“趁热打铁”,围绕黄花梨的人气,陆续打造起生态蔬菜、生态鱼等土特产品牌。

为了让五和村黄花梨“出圈”,张庭府联合村民打造起“认养模式”,梨树被认养后,由村里对梨树进行管护,其间,业主可以前往梨园参与日常管理,果实成熟后,认养人享受果实的全部收成。

随着业主口口相传,已经有300多个家庭在果园认养了2000棵梨树,每年花期和采摘期,五和村游客一波接着一波……

张庭府说,他将继续努力,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