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播报

10年,自费300多万元救护7000多尾长江鱼

--

日期:2024-05-22

核心提示

5月22日是第24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也是实施长江十年禁渔的第四个年头。

长江水生生物,是长江生态系统的主体,对其进行保护,在维持长江生态系统平衡、促进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多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有力有序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各项工作,同时社会各界也主动参与,而护渔志愿者则是其中一支重要力量。

在长江江津段,鸿鹄护渔志愿队队长刘鸿从十年前就开始护渔,他也是数万名重庆护渔志愿者的典型代表。在他十年护渔的背后,有哪些难忘的记忆?近日,记者对刘鸿进行了采访。

5月14日,江津区龙华镇龙华寺村。在当地的一家研学基地里,放置着一艘伤痕累累的巡护艇,上面留有大大小小的刮痕,以及变形的钢架和被砸坏的船灯。这些伤痕,诉说着它经历的那些惊心动魄的护渔故事。

来此研学的孩子们,亲切地称呼它为刘鸿的“一号员工”。

刘鸿是江津鸿鹄护渔志愿队的队长,“一号员工”是他投用的第一艘高强度铝合金巡护艇,船体上印着“渔巡001”。

2014年,刘鸿成为护渔志愿者,之后组建起一支护渔志愿队。十年来,刘鸿自费300多万元,购买船只等护渔设备,救护了7000多尾各类长江鱼,其中包括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等100多尾珍稀鱼类。

守护“母亲河”

舍命追捕非法捕鱼人员

握紧方向盘,油门踩死,一名皮肤黝黑的壮汉驾驶着渔船,开足马力朝着江心驶去。

“靠岸,停船!”

壮汉大声呵斥,追上前方的电渔船。湍急的江流上,两艘船并排齐驱,眼看着即将逼停,哪料对方突然猛然转向。

“砰!”伴随着剧烈的撞击声,壮汉被甩入江中……

这不是好莱坞大片的惊险桥段,而是2014年刘鸿第一次护渔的真实经历。

刘鸿今年52岁,是江津一家建筑公司的老板。他说,是长江把他“养大”。

儿时,刘鸿的家庭并不富裕,半个月才能吃上一顿猪肉。为了给孙子解馋,刘鸿的爷爷经常带他去捕鱼,每次祖孙二人都是满载而归。那时,刘鸿觉得长江鱼怎么捕都捕不完。

夏天,刘鸿的哥哥会带着他去长江游泳,偶尔还会有鱼群从两人身旁游过。这些鱼儿,就是他们的“玩伴”。

2000年后,刘鸿经常听到周边的渔民叹息,长江是不是“空了”,咋就捕不到鱼呢?

罪魁祸首,就是江上那些非法捕捞的电鱼船,这些船采用电捕作业,给长江鱼的生存和繁殖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电鱼船的船尾撑有两根竹竿,上面缠有铜线,就像蟑螂的两只触角。这些“触角”足足有6米多长,投入江中能释放上万伏的电流。

每次电鱼后,江面上到处都是翻白的鱼群,非法捕捞人员便用通电的抄鱼网捞起鱼儿,防止它们二次逃脱,一趟下来能捕获几百斤。

“看似只有几百斤鱼遭殃,事实上可能有上万斤鱼群失去生命。”刘鸿痛心地说,那些被电击后侥幸逃脱的鱼儿或寿命减损,或丧失繁殖能力,尤其是那些鱼苗,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

2005年,国务院批准设立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跨越四川、云南、贵州、重庆三省一市,其中就包括长江江津段。

2014年,江津渔政号召市民参与志愿护渔,刘鸿毫不犹豫,第一个报了名。报名的当天下午,刘鸿就发现有人在电鱼,立刻驾船追去,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落水后的刘鸿并没有放弃,他抓住对方的船舷翻身上船,牢牢抓住一名非法捕捞者,另一名同伙弃船而逃。

十年来,刘鸿协助当地公安、渔政等部门打击了近2000起非法捕鱼行为,抓获1500多名非法捕鱼嫌疑人。

装备较量

自费建起有8艘船的护渔“舰队”

护渔不仅要与非法捕捞者斗智斗勇,还要同他们在装备上较量。

刚开始护渔时,刘鸿驾驶的是一艘铁板船。而大部分的电鱼船都经过改装,航速快得多,一脚油门就能把他甩在身后。

为了追赶这些电鱼船,2015年7月,刘鸿定制了一艘高强度铝合金巡护艇,最高航速达到每小时50公里,编号为“渔巡001”。

“在当时,这艘船算是航速最快的巡护艇,而且十分结实,不怕撞。”刘鸿对它很有信心。

“渔巡001”也没有辜负刘鸿的期待,首战便告捷。

2015年8月的一天,晚上刘鸿与队员驾驶着新船在江上巡护,发现有人正在进行非法捕捞。看见护渔队靠近,对方立刻逃离现场。

刘鸿驾船紧追不舍,但由于深夜视线不好,加上新船速度又快,他不慎将新船开到江滩上。

好在艇身结实,只蹭出几道刮痕,刘鸿与5名队员把船抬到水里,开足马力继续追赶。最终,两名非法捕鱼人员被抓获。

自那之后,“渔巡001”成为刘鸿追查非法捕捞船的“主力军”。在此基础上,刘鸿又定制了“渔巡002”号,并为两艘船配置了动力60码的发动机。

为了躲避刘鸿,一些非法捕捞者开始升级装备。

一次,刘鸿在巡护时发现有人在电鱼,原以为“渔巡001”能轻而易举追上,没想到对方直接从他眼皮下溜走了。 “后来,这些非法捕捞者被公安抓捕,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他们的电鱼船换上了动力更足的发动机。”刘鸿又再次升级装备,从国外引进了本田、雅马哈等高性能发动机。

2019年,在江津区农业农村委的指导下,刘鸿正式成立江津区鸿鹄护渔志愿队,在此之后新添了中型艇和大型艇,组成了护渔“舰队”。

“目前,护渔队共有2艘巡护艇、5艘中型艇和1艘大型艇。”刘鸿介绍,这些船只分工不同,巡护艇负责打击非法捕捞行为,中型艇负责清江清网,大型艇负责远距离巡航。

这些船只的造价不菲,最便宜的巡护艇22万元,中型艇、大型艇则分别为27万元、57万元。

组建护渔“舰队”,购买夜视仪、对讲机、无人机等设备,再加上运行、维修的费用,刘鸿这些年已为护渔花掉300多万元。

而这些钱,都是从他搞建筑工程的收益中来支出的。

为长江鲟做“手术”

救护100余尾珍稀鱼类

2021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这一年,我市开始建设首个珍稀鱼类收容救护中心,该中心设立在长江江津段的救护船上,聘请刘鸿的护渔队负责鱼类救护工作。

2022年9月的一天,刘鸿与队员在长江上巡护时,发现张家沱附近的岸边放置着一张渔网,捞起渔网一看,网内竟有9条长江鲟。

不幸的是,其中2条长江鲟已遇难,另外7条翻起鱼肚,奄奄一息。刘鸿赶紧带着它们赶往救护船。

救护船舱中设有观察池和康复池。由于长时间被网线勒住,它们身上到处都是血痕,其中一条长江鲟伤势最为严重,肚子被划出一道10厘米长的口子。刘鸿赶紧为这条长江鲟做“手术”,缝合了伤口。

队员给每条长江鲟抹上红霉素软膏进行消炎处理,然后投放到康复池中。康复池内安装有循环充氧机,这种充氧机除了供氧外,还有净化水质的作用,为受伤的鱼儿提供无菌的生长环境。

第二天,康复池里的长江鲟都已经在慢慢游动,这让他们欣喜不已。

虽然长江鲟活过来了,但此时还不能立刻放生。江水流速大,7条长江鲟还需要在救护船静养一段时间。

在救护船的甲板下,专门设有一个活水舱。活水舱与江水连通,除了能让长江鲟适应长江的自然环境外,水中的浮游生物还能作为食物来源。

“这些小东西很怕人,刚放入活水舱就躲进暗处。”刘鸿说,但几天相处下来,它们和大家逐渐“亲近”,看见有人来,还游到舱口“打招呼”。

一周后,7条长江鲟已基本康复。刘鸿用软网将它们一条一条捞出放入江水,目送它们重回长江。

自救护中心成立以来,刘鸿已救护近40尾长江鲟,以及30多尾胭脂鱼、40多尾崖原鲤。除了这100多尾珍稀鱼类外,刘鸿还救护了7000多尾各类长江鱼。

为了宣传保护长江,刘鸿在龙华寺村建立了一座研学基地,展示这些年缴获的渔具和退役的巡护艇,把护渔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来研学的孩子听完故事后,也会主动要求到岸上清理垃圾。每当这时,刘鸿便将护渔船停靠岸边,照看这些学生。

“刘叔叔,你保护了这么多鱼,是长江的英雄!”孩子们对他说。

“垃圾少了,对江水的污染也小了,你们也是长江的英雄。”刘鸿回应。

绵绵长江,又有了新的护渔人。

重庆多措并举保护长江鱼>>>

1 加强长江鱼栖息地保护,实时监测、调查、评估鱼类生存情况

2 开展旗舰物种保护行动计划,保护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等长江珍稀鱼类

3 攻关人工繁殖技术,定期开展增殖放流

4 建立保护鱼类收容救护中心,救护长江珍稀水生生物

5 强化水生生物保护区管理,在重点水域布设人工鱼巢

6 建立“技防+人防”网格体系,打击整治非法捕捞行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