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播报

乡村建设不能只讲情怀,也要注重经营

--

日期:2024-05-23

近年来,重庆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深入实施“四千行动”,全面推进巴渝和美乡村建设。经过努力,巴渝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环境基本告别了脏乱差,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一幅村美、民富、业兴的和美乡村新画卷在巴渝沃野渐次铺展。

“成效明显,但问题也不少。”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比如,在推进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重建轻管、村民积极性参与性不强、农村资源资产未被有效盘活等诸多问题。

如何处理好村庄建设与运营的关系?5月12日,由市农业农村委(市乡村振兴局)主办、新重庆客户端、重庆日报传媒有限公司承办、重报大数据研究院、重报智库协办的2024年首场“乡村振兴大讲堂”在璧山区正兴镇河堰村“开讲”。乡伴文旅集团副总裁、西南区域公司总裁李晓露作为首讲嘉宾,为全市三农干部分享了主题为《村庄持续经营的可能性与乡村CEO培育》的典型案例和实践经验。

“村庄建设只有设计服务,是走不远的”

“乡伴文旅有1100多名员工,其中负责乡村运营的有700多人。目前,我们在浙江从事乡村设计、建设、运营有15年多时间。在进行村庄建设过程中,我们发现不管是江浙一带,还是全国其它地方,有很多乡村都存在只有建设没有经营的情况。”李晓露开门见山。

不仅如此,他们也发现,在村庄建设中,还出现了大量的闲置资产,这些资产怎么被盘活利用,成为当地政府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

如何破题?从乡伴文旅的“成长史”中,或许能找到答案。

乡伴文旅是一家以乡村设计见长的公司。2013年,他们参与浙江“五水共治”美丽乡村建设的部分设计工作。由于公司全过程、全环节参与了该项目,作为负责人的李晓露发现,设计公司应深度介入并从事乡村设计、建设、运营全过程。

2015年起,乡伴文旅在参与村庄建设服务时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要将经营项目植入其中。江苏省昆山市锦溪镇祝甸村旧窑厂的美丽蝶变,就是最好的佐证。

锦溪至今流传有一句佳话:“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祝甸村,是锦溪镇下辖的一个自然村,有4个村民小组,268户786人。这里曾是紫禁城金砖的制作加工地,金砖文化和古窑文化历史悠久,至今村内仍保留着华东地区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的古窑群遗址。

上世纪90年代,迫于环保压力,老砖窑厂被迫关停。但村民认为,砖窑厂曾是村民致富的工厂,凝结了很多人的情感和汗水,建议将厂房保留下来。

后来,当地政府邀请李晓露团队,希望能结合乡村田园项目,将旧窑厂改造成一个砖窑博物馆。

“谁来看砖啊?”李晓露当即拒绝,并给出建议,“全国做太和殿金砖的地方就两个,这两个地方恰好都在江苏,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将整个砖窑制作过程视频化、场景化,打造成一个开放式的文化馆。同时,文化馆里打造咖啡吧,植入老百姓的公共服务和社区公益服务。”

文化馆建成后,团队一方面请来电视台宣传,另一方面邀请上海各大汽车公司、珠宝公司来布展、走秀,邀请剧组取景拍戏。当年,砖窑场一年就拍了4部电视剧,办了20多场展览,乡村文化馆很快就成为网红打卡地。

文化馆带来的“流量”远不止这样。砖窑厂两边各有两个村,当地政府前期投入近2亿元资金,改善了基础设施和环境。砖窑厂改造成文化馆后,村民们见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前来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便自发将自家的房屋改造成民宿、咖啡馆等业态,其中最贵的民宿一晚卖到了2500元,且供不应求。

类似成功的村庄建设经营案例还有很多。李晓露说,聚焦长三角、江浙沿海一带,乡伴文旅建设及运营成功的案例有300多个村庄。

“我们把村振兴了,却把乡给忘了”

积攒了村庄建设运营的大量经验后,乡伴文旅也曾想到去西部地区,推广江浙一带的乡村建设运营模式,但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硬件设施让李晓露打起了退堂鼓。

“来到西部一个县考察调研,发现县里的路都泥泞不堪,更何况农村。”做了多年乡村建设运营的她发现,即便这种乡村改造出来,也会存在周末人流如织、工作日门可罗雀的“成长烦恼”,要收回建设成本十分困难。

问题出在哪?在重新学习相关政策时,李晓露和团队成员恍然大悟。“我们挺傻的,忘了个字,乡村振兴,我们把村振兴了,却把乡给忘了。”

在参与江浙乡村建设过程中,她们发现一些乡镇在撤乡并镇时,有大量资产闲置沉睡。比如镇政府、银行、供销社、学校、医院等。另一方面,她们调研发现,我国一个乡镇平均有4万多人口,足以支撑当地商业业态的发展。受此启发,她们将过去的村庄建设调整为镇村一体化项目。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镇撤乡并镇后,留下了废弃的粮仓。借助南浔古镇一年2000万人次的人流量,乡伴文旅通过将1.2万平方米的闲置粮仓和废弃的管理房,改造成一个集餐饮、休闲、亲子娱乐、文化健身等为一体的打卡地,不仅丰富了南浔古镇的业态,还用最少的建设成本,盘活了闲置资产,带动老百姓增收。

“南浔这个镇村一体化项目,其实非常适合重庆。”李晓露说,村庄经营最难的点在于设计和建设成本的控制。“因此,乡村必须要把它做成一门生意,不能只有情怀,但没有情怀是万万不能的,做成纯商业也是不行的。”

以重庆为例,由于重庆以丘陵山区为主,乡伴文旅在重庆盖一个民宿的成本要比在成都贵50%。因而,像重庆这样的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走一条低成本、镇村一体化的乡村建设之路,势在必行。

如何控制成本,花最少的钱一方面让老百姓满意,另一方面还能赚到钱。对此,李晓露说,有的乡村项目是挣钱的,有的则是用来引流的,不挣钱的。

比如,乡伴文旅做的忘忧花园品牌。它是把中国的母亲花,就是平时吃的黄花菜,大量运用到乡村景观设计里面。“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希望减少城市化的元素,因为黄花菜是10年生的植物,不需要花精力去打理它,后期也没啥维护费,只需要你把它种下去,以后拔拔草就行,然后用这些植物做出故事来,就可以为乡村带来引流。”

“要会抱‘大腿’蹭流量,善于造节造势,用好年轻人”

乡村建设除了控制好成本外,乡村究竟该如何运营才能更好地赚到钱?在李晓露看来,首先是要学会抱“大腿”,进行文化上的联名。简而言之,就是寻求生态合作伙伴,进行品牌上的联合。

“国外的一个品牌叫life friends(布朗熊和可妮兔),在全球的粉丝量非常庞大,仅中国的粉丝就有上亿。我们跟他谈了一个中国乡村版的联名,在太仓做了一个life friends的营地。”李晓露说,这个地方是“住宿+营地+乐园”的结合,营地从开园到现在,每天满房。很多客人都冲着life friends的形象,从西安、哈尔滨、新疆跑来体验。“我们根本不宣传,只需要说它是life friends的营地就好了,然后全国各地游客都会去体验。”

又比如,他们和中国国家地理联名做了一个民宿产品,然后中国国家地理请“水哥”王昱珩做了一个文化产品。紧接着中国国家地理联名的这个民宿,就火得不得了。“寻找一些本身具有IP流量的品牌,来跟我们合作,村庄经营就会容易很多。”她表示,随着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品牌也愿意进入乡村,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乡伴文旅从科技、文化、时尚、环保、艺术、生活等各个类型都可做品牌的联合。

其次是要有造节造势的能力。她说:“西部地区不像东部地区发达,虽然大家周末也爱出去玩,但消费的能力和水平比较低,所以就需要一年做一两次借势营销的活动,这对当地老百姓及商户,也是信心上的一次提升。”

乡伴文旅今年在浙江台州做了一个越野跑叫柴古唐斯。它与传统意义上的跑步不同,更多的是一个节日。跑步者通过体育品牌展销会购买跑步装备,跑的线路特别长,有128公里,第1名跑了40个小时,很多网友就守着直播,关注他们的动态。

“一个人能够跑120多公里、40多个小时,其实在你的生命中是很难遇到的,这就非常有意思。比赛结束后,还要举行一个聚会,不管是拿了奖牌的还是参与者、亲朋好友,以及当地村民都能参加。这种持续营销的方式,对于一个村庄品牌的快速出圈十分重要。”她说。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村庄运营也是如此。在李晓露看来,乡村运营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尤其是“90后”“00后”的年轻人。

如何培养?一是要热爱乡村,热爱这份事业;二是要发挥他们的能动性,主动承接一些项目,使其成为乡村合伙人。

比如,乡村合伙人的价值主要在品牌营销上,而不是在基础服务上。乡村的基础服务并不需要像五星级的这种服务,它要的是真诚——人的真诚。换句话说,要的是人有故事以及会讲故事的能力。

例如,乡伴文旅团队中有的合伙人,因为对咖啡的热爱,会考取一个咖啡师执业资格,在村庄发起一个以咖啡为主题的俱乐部;有的对音乐感兴趣,会发起以音乐为情感纽带的聚会,汇聚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到村庄游玩打卡。

总之一句话,要经营好村庄就要学会抱“大腿”蹭流量,要善于造节造势,以及学会用好“90后”“00后”这帮年轻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