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播报

着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建设模式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4-08-12
字体: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西部地区应结合实际,创造性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规避和化解建设性破坏风险,谨防乡村建设“千村一面”和“去乡土味”。当前,重庆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深入推动“百镇引领、千村示范、万院和美、全域振兴”,以山区库区强县富民的地域产业特色、文化特色和人居特色为抓手,全面建设“巴渝风、山城韵、乡愁味”的新时代巴渝和美乡村。

以做优做强乡村“土特产”打造地域产业特色。打造新时代巴渝和美乡村,要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做好“土特产”文章。重庆山环水绕、江峡相拥、气候多变的独特地理环境,赋予其丰富多元的资源禀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立体农业景观。重庆要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重点打造柑橘、柠檬、榨菜、生态畜牧、生态渔业、茶叶、中药材、调味品、特色水果、特色粮油等10大山地特色高效产业集群,坚持面向市场行情优化涪陵榨菜、奉节脐橙、巫山脆李等“重庆宝贝”,以及贡米、高山蔬菜、跑山鸡、生态鱼等抢手“山货”,积极推动江津花椒、长寿柚等特色农产品走出重庆、走向世界。同时,应积极挖掘吸收传统农耕文明智慧,将具有地域特点和当地风情的特色资源持续创新转化为独特竞争优势。如依托老鹰茶树重要原产地,巫溪传承千年茶韵,将“巫咸古茶”打造成为金字招牌、“重庆好礼”;依托道地中药材资源,秀山续写“武陵药都”传奇,将山银花打造成为区域主导产业和龙头产品。此外,还要通过实施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延长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打造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以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千万工程”经验强调,坚持由表及里、塑形铸魂。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宜居家园,应尊重和适应当地文化传统、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守住乡土味道。为彰显地域文化特色,重庆要深入挖掘农村传统文化基因,结合民族民俗特色传承耕读文化、民间技艺,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村落保护,激活乡村文脉。大力保护传承渝东南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等的民族传统文化、手工技艺及民族节日活动。在推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交融过程中,实施土家族苗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工程,建设土家族苗族仡佬族民族文化博物馆,保护活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收集和整理土家族苗族仡佬族历史文化典籍,恢复一批“历史记忆”;以手工纺织、印染、编织、傩戏、民族歌舞等民族民俗技艺为载体,开发花灯、服饰、器具、面具等文创产品;引进特色文化开发项目,通过“互联网+民族文化产品+旅游”模式,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在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推动乡村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协调发展。

以提升乡村宜居家园颜值突出地域人居特色。“千万工程”经验强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将村庄整治与绿色生态家园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同步推进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走生态立村、生态致富的路子。和美乡村,美在图景、美在和谐,绝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千篇一律,而应顺应地理、气候与人文条件,敬畏历史、文化与生态,打好“绿色生态”底牌,凸显地域人居特色,各美其美,才可留住乡风乡韵乡愁。重庆乡村腹地广阔,应将传统民居风貌与现代居住功能有机融合,有序推进现代宜居“好房子”建设,开发一批富有特色的巴渝民居设计方案,建造一批宜居、环保、节能、安全的装配式农房。同时,要注重发掘传统建筑技艺,保护修缮传统村落,保留小青瓦、花格窗、穿斗枋等原生建筑特色,盘活夯土房、吊脚楼、三合院等闲置民居,并实施环境整治、道路改造、雨污管网建设等人居环境提升工程,使传统历史风貌在融入现代文明中重焕生机。以农房为原点、院落为单元、村落为支撑,探索出一条具有地域特点、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巴渝美丽庭院”建设路径,绘就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巴渝村景图”。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