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播报

重庆把高山番茄“炼”成“金”果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4-08-28
字体:

近日,“火炉”重庆各地遭遇持续性高温天气,不少市民选择上山避暑。在地处海拔1300米的重庆市武隆区双河镇,农户们看着前来采摘购买番茄的避暑游客,笑得合不拢嘴。山下的番茄已经过了盛产期,但这里的番茄却正是成熟采摘的好时候。

以仙女山闻名的武隆,是重庆主要的高山蔬菜产业区。在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的技术支撑下,武隆区正加快构建以高山番茄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结构。2023年该区番茄种植面积3万余亩,产值3.1亿元,助力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9%,高山番茄正成为当地加速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金果果”。

“别处不能生产的时候,这里能生产,它的产值就会高。”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李天来,在参观高山番茄基地时说,南方地区夏季炎热,很多果菜类蔬菜很难生产,而武隆区气候凉爽,利用高山“凉资源”发展高山番茄产业,可以带动当地百姓增收致富,促进乡村振兴。

地处武陵山脉的武隆区,境内地势高差大、立体气候明显,是重庆重要的高山蔬菜产区。以前,武隆区主要以甘蓝、大白菜、萝卜“三白”蔬菜种植为主,不仅收购价格低,还面临着十字花科蔬菜的根肿病问题。

2008年,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与武隆区联合成立武隆高山蔬菜研究所,派驻专业团队常年驻守木根村。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陶伟林等科研人员在这里一干就是15年。通过持续开展高山蔬菜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科技攻关和试验示范,不仅解决了根肿病难题,还培育筛选出适宜高山生产的番茄、辣椒、黄瓜、四季豆等50多个蔬菜新优蔬菜品种,让当地告别过去只能种植“三白”蔬菜的历史。

“以前种白菜萝卜,每斤收购价只有几分钱,每亩地的收入大约在1000元到2000元之间。”双河镇荞子村村民黄贞说,调整种植结构之后,现在一年的收入能达到10万元。

在位于双河镇木根村的高山蔬菜品种培育基地里,来自全国各地的400多个番茄品种进入成熟期。汁多爽口的樱桃番茄,酸甜肉厚的鲜食番茄,颜色各异的番茄,让人眼花缭乱。

“近几年,通过鲁渝协作,我们在从山东引进优质番茄品种的基础上,打造了这一集纳了中国园艺学会番茄分会成员单位不同品种的番茄培育基地。”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茄科蔬菜创新团队潘光辉研究员说,这既为各个科研院所培育高山品种提供场地,也为选育更多适宜武隆高山种植的番茄打下基础。

放眼武隆区双河镇连绵山谷,一排排现代化蔬菜大棚沿着公路延绵数公里。其中一处玻璃温室大棚格外醒目,大棚内所有的番茄悬空种植在小小的盒子里,全自动的温控设施,能够精准控制光照、温度、湿度、水肥等。

“重庆山区夏季雨水多、湿度大,番茄晚疫病等病害严重,要保证高山番茄的高品质种植,温室大棚必不可少。”重庆市山永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姜国强介绍,他们搭建的全智能化玻璃温室大棚和“悬空”种植高山番茄技术,不仅能实现水肥浇灌全自动处理,而且能根据温度自动调节通风,为番茄打造最适宜的环境。

在双河镇,通过“产业链联盟+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联结模式,村集体和农户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参与到番茄产业中。产业平台公司建设番茄大棚等基础设施,龙头企业进行管理运营,农户不仅实现了在家门口的创业与就业,也实现了农户和村集体双增收。

目前,武隆高山番茄谷作为全国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之一,已建成设施基地1000余亩、智能化温室大棚5000平方米,引进优势番茄品种144个,加快打造成为全市高山蔬菜产业发展典型示范。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院长苟小红表示,下一步,他们将聚焦重庆高山蔬菜产业科技需求,持续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高山蔬菜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科技支撑。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