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俐 常力强 郑力吉 实习生 邓佳星
搭乘“就业列车”,返乡农民鲜开波成功创办特色高端民宿;配送高峰期的间隙,“快递小哥”李俊波可以就近去临街的“劳动者港湾”休息一会儿,喝上一杯热水;2023年12月,一个老旧小区突现火情,室内智能烟感器立刻向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发送AI自动报警……
日前,记者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团走进重庆,零距离感受山城民生保障的新变化。近年来,重庆市聚焦民生“点滴小事”,千方百计稳岗扩岗促就业,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从细微处着眼补齐社会服务短板,用一针一线织密民生“保障网”,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打好“组合拳” 聚力促就业
盯着屏幕,轻击鼠标。上班时间,在大渡口区润邦·彩虹家园残疾人就业基地,24岁的听障女孩小余和50多名同事在电脑前从事文本、二维码、自动售卖机标注等各类标注工作,“一个月到手能拿3000多元。”
同一时间,紧邻的义渡壹秋堂巾帼非遗工坊里,十几名灵活就业的妇女围着一张长桌,正用灵巧的双手制作山茶花胸针。经过扎染、缠丝、掐丝等多项非遗技艺,一个个精致的手工艺品就成形了。“有时间就来,也可带回家里做。既不耽误照顾孩子,又能有一些收入。”“宝妈”李钱英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一边对记者说。
在渝中区石油路街道,“90后”大学生何奇峰创立了重庆网渝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新直播孵化新模式,吸引更多演艺专业相关的人才留在重庆,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大学生就业创业之路。
一个个就业者的背后,是一个个农村和城市的家庭。而帮助这个群体成功实现就业创业的,是重庆市近年来把就业当作民生头等大事来抓,惠企援企稳就业、聚焦重点保就业、创新创业扩就业的一项项政策和措施。
为多渠道稳岗扩岗,兜牢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底线,全市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具体措施有援企稳岗,稳就业存量;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产业,扩就业增量;收集企业空缺岗位,促进市场供需精准匹配,开展余缺调剂、共享用工;支持发展夜市经济,加强零工市场建设,促进灵活就业等。
在全市政策推动下,各区(县)也着力创新就业创业帮扶形式。渝中区打造出“10分钟就业创业服务圈”,建立人力资源市场、就业服务驿站、自助求职点位等157个就业创业服务点位。大渡口区于2022年开通“义渡就业列车”,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指导支持,运用大数据匹配带动3.8万余人实现精准就业。铜梁区构建起以区智慧人力资源市场、区零工市场为中心,15个零工驿站为骨架,346个零工驿站服务点为触角的综合立体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数据显示,今年1~8月,重庆市城镇新增就业54.9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91%。
用好“智治”平台 精准应诉求
长江、嘉陵江横穿而过。在大巴山、武陵山、大娄山山脉的重重环抱中,8.24万平方公里的重庆市下辖38个区(县)、1031个乡镇(街道)、1.1万个村(社区),有3213万人口。
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大山区连着大库区,基层治理难度可想而知。为实现高效能治理,切实增强民众的幸福感,重庆市紧扣“打造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战略目标,围绕数字重庆建设总体部署,依托市、区(县)、镇街三级治理中心主抓手,推动基层“智治”,实现城市治理更智能、高效、精准。
重庆市大数据发展局副局长胡军国说,重庆市创新打造的三级治理中心结合直辖市扁平化的管理特点,以一体化平台为支撑,构建起全局“一屏掌控”、政令“一键智达”、执行“一贯到底”、监督“一览无余”的数字化协同工作场景。
目前,全市已实体化运行1个市级、41个区(县)和1031个镇街治理中心。“渝畅停”“桥隧智慧管理”“渝城灯靓”等应用谋划取得阶段性成效,“水电气讯桥隧轨”“供水爆管处置”场景在部分区贯通运行,“工程渣土治理利用”“城市供水全周期管理”应用开发加快推进。
在基层“智治”的推动下,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打造“云上民主村”平台。“借助这个系统,居民通过手机端App、小程序实名认证,即可访问系统数据,了解社区整体情况,也可预约家政、养老、托育、医疗等服务,由系统智能分配到相关企业、单位或人员,即时启动响应程序,足不出户就可办理大小事务。”民主村社区党委书记伍成莉说。
借助三级治理中心一体化平台,今年8月,江北区江山名门小区化粪池沼气浓度超标危险源监管报警后,系统根据地址智能分拨至寸滩街道。20分钟后,街道综合执法岗响应,通知化粪池管理单位作业人员立即赴现场采取警戒措施,通过开盖排气、冲水稀释的方式进行处置,将安全隐患消除。
做好“微服务” 提升归属感
小巧的空间,整洁的布局。位于渝中区龙湖时代天街旁边的煤建新村“劳动者港湾”站点,配备了空调、冰箱、微波炉、饮水机等完备的设施。
“虽然我们的服务站点只有80平方米,但功能却不少。”站点负责人卿优说,目前仅这一个站点就能覆盖商圈周围上千人,让户外劳动者渴了能喝水、热了能乘凉、冷了能取暖、累了能休息、伤了能急救,已经成为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快递小哥等户外劳动者的温馨之家。
“以前工作时间要想休息,只能绕远路回站点。忙起来也就回不去了,经常连口热水都喝不上。”李俊波说,现在走几步可能就会遇见临街的“劳动者港湾”,“只要有空,我们随便都能进。虽然看起来是件小事,但一下子就有了归属感。”
让普通劳动者有了归属感的“劳动者港湾”,正是重庆市从改善民生的点滴小事入手,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具体体现。据了解,目前重庆全市已建成约1400座“劳动者港湾”,面积从几平方米到几十平方米不等,一年可接待约2000万人次,在方寸之间尽显城市温暖。
此外,重庆全市上下从细微之处着手,推出了一系列惠民举措,贴心服务,帮助群众解决住房、就业、医疗、养老等多方面诉求,实现育民有道、惠民有感、便民有术。
民主村社区通过“公建民营”的方式,社区食堂采取“公益+惠民”的运营模式,以微利实现可持续发展,为老年人提供优惠助餐服务,解决老人吃饭难问题,惠及千家万户。
江津区珞璜镇碑亭社区让一张小小的社保卡承载了居民诸多的“生活责任”,乘坐公交车、缴纳水电燃气费、在社区食堂用餐、在社区设立的阅览室里借阅各种书籍、养老金取现等。
沙坪坝区美丽阳光家园公租房社区依托“红岩小屋”,发动50多名社区志愿者,整合党员、律师、网格员等力量,将咨询、建议、登记等服务延伸到居民家门口,就近搭建社区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