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播报

放牛村的一天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4-11-01
字体: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从群山的缝隙中照进放牛村,这个隐藏在重庆南山中的村子便开始苏醒,各式各样的盆景、错落有致的村居、漫山遍野的花朵,一切都明亮起来,如同金子般闪耀。

放牛村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南山街道,地处南山后山,几十年前,这里被叫作放牛坪,家家户户养牛种田,日子过得清苦。

如今,几十年过去,从改革开放到脱贫攻坚,再到乡村振兴,放牛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82元增至2023年的4.6万元,村民从零分红到2023年累计分红近2000万元,村集体资产从0元增至2023年的1.87亿元,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返乡创业。

随着产业的发展,放牛村已无一头牛,但“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三牛”精神无处不在,已然成为村民的精神内核,一直激励着全村人为家乡的振兴而努力。

2024年9月7日,记者来到放牛村,用一天时间,开启一段寻“牛”之旅,感受山乡巨变。

时间:7:00—12:00

地点:景翔花店

从花店的屋檐下走出,肖庆亮本能地抬头看了看天,阳光照在他的脸上,刺得他眯上了眼。

前段时间,重庆的气温偏高,店里的盆栽需水量很大,肖庆亮一大早便接好水管,开始给盆栽浇水。

2004年以前,肖庆亮跟着父亲肖树宣在土里刨食,种点庄稼,养家糊口。2004年以后,父子俩种起杜鹃花、罗汉松,开始经营盆栽。

刚开始生意并不好做。放牛村虽紧邻城区,但出村的路只有一条未硬化的土路。

“一棵罗汉松要运出去,只能靠人抬,七八个小时才能送出去,遇见下雨,路更不好走,需要的时间更长。”肖庆亮回忆,“母亲背花都背哭过,脚上全是水泡。”

2008年,放牛村在南山街道党工委的帮助下,硬化了这条出村路,此后,盆栽出村从人力挑抬变成了吊车、皮卡车运输。

再后来,放牛村的花卉苗木产业发展得飞快,肖庆亮一家商量后,成立了一家花店,专门种植盆栽,现在经营着100余个品种,每年能有上百万元的收入。

“放牛村家家户户都种植盆栽,只是规模大小不同,以前那个家家户户养牛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肖庆亮说。

浇完水,肖庆亮开始给一些盆栽修枝,他动作娴熟,一簇簇枝叶在他的修剪下变得整齐且极具观赏性。

除了每天按时浇水、修枝,肖庆亮的主要任务便是送货,这一点,在肖家内部是有具体分工的:父亲肖树宣负责栽种,肖庆亮负责销售和运输,母亲马永碧负责看守门店。

上午10时,肖庆亮准时开始将盆栽装进皮卡车的货厢,然后按照订单,将盆栽送去村里一些民宿,供观赏用。不一会儿,几十盆大小不一的盆栽便被整齐地装进货厢。

近年来,放牛村创新“花卉苗木+特色民宿”农文旅融合发展思路,逐步打造花卉苗木、乡村旅游两大支柱产业,村里的花卉苗木都可以就近销售。

上午11时40分,肖庆亮将“南麓”“南山里”等几家民宿的盆栽送达后便开始返回。家里,母亲已经做好饭菜,等待他一起吃午饭。

时间:12:00—14:00

地点:一方小院

中午12时,放牛村村民谢淑蓉的小院。

各式各样的月季、挂在锄头上的布艺玩偶、整齐摆放的盆栽……虽然没有经过专业设计,但庭院的每件物品都散发着质朴清新之美。

一块木质的牌子挂在小院门口,上面书写着“一方小院”几个字,这是谢淑蓉家的名字。木牌上还书写着一首小诗,“一山矗江边,一院立山前,一家居院内,一笑淡云烟”,字里行间彰显着谢淑蓉一家人对生活的热爱。

谢淑蓉正在院子内的丝瓜棚里摘丝瓜,这天中午,她准备做一道丝瓜汤。

“这些花儿是我自己种的,盆栽是我老伴打理的,丝瓜也是自己种的。我没事就写写毛笔字,现在的生活真的很安逸。”今年60岁的谢淑蓉自豪地说,“村里环境好了,我们也要做爱美之人。”

因为这份爱美之心,2023年,谢淑蓉家的院子被市妇女联合会、市生态环境局、市城市管理局等单位联合评为“重庆最美庭院”。

事实上,漫步在放牛村,随处可见单门独院、园林楼阁、水塘连廊,山林间还不时传来阵阵鸟鸣,每家每户都根据自家实际情况挂出了量身打造的家训牌。

谢淑蓉在放牛村生活了60年、工作了28年,这里的村民都亲切地称呼她“谢嬢嬢”。

“以前放牛村叫放牛坪,村中杂草、牛粪随处可见,房前屋后污水横流,村民更是一贫如洗。”谢淑蓉回忆。

为了发展,放牛村想了很多办法,办过采石场、木箱加工厂、养鸡场,多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不仅产业没发展起来,还搞坏了生态环境。

也就是在这时,放牛村村“两委”意识到,要想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必须转变观念,充分发挥放牛村靠近城市中心、生态资源富集等优势,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确定了发展思路后,放牛村在南山街道党工委的指导和帮助下,对人居环境进行了改造升级,重点对农村院坝、屋面、围墙、广场、堰塘、绿化等进行环境整治,增设太阳能路灯、便民座椅、文化书屋等公共服务设施,改造完成后的放牛村风景秀丽,屋舍俨然。

“如今,放牛村几乎每个村民都在养花,都在培育盆栽,都在创造我们自己心中的山水家园。”谢淑蓉说。

正如游客陆先生在他的朋友圈里所说:放牛村的美,美在山水、美在生态,更美在人文、美在精神。

时间:14:00—19:00

地点:林阁花木种植股份合作社

“刘苹,今天生意忙不忙?”9月7日下午,放牛村党支部书记王雪在林阁花木种植股份合作社门口看到正在给罗汉松修枝的刘苹,便热情地和她打招呼。

过去20多年,刘苹一直在外地发展,从事销售工作,虽有心回家乡干事创业,却因为缺乏一个契机,始终没下定决心。

2020年,放牛村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村里以“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契机,成立了林阁花木种植股份合作社,紧密联结了农户、村民小组、村集体三方,在放牛村老房子村民小组的荒地上打造了百亩杜鹃园。

详细了解情况后,刘苹动了心。

“其实,村里栽种盆景的历史有近百年了,但由于知名度低,一盆盆景赚不了几个钱。如今成立了集体经济组织,还有村‘两委’给集体经济作保障,走盆景发展的路子,是选准了的。”刘苹说。

之后,刘苹也加入林阁花木种植股份合作社,并凭借在外多年的销售经验,成功当上了销售经理。

每年春天,放牛村杜鹃园都会被送上“热搜”,超5万株的杜鹃在这里形成花的海洋,林阁花木种植股份合作社也迎来销售高峰。

如今,刘苹每天都穿梭在园艺场内,带客看货、盘点库存、核定价格,偶尔还亲自上手修剪枝桠。在这里,她找到了创业发展的感觉。

让刘苹欣慰的是,参股的村民们都格外卖力,有的学习盆景蟠扎技巧,有的参加营销培训,有的走出去为客户设计园林,大家都把合作社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想方设法稳步提升盆景销量。

如今,盆景真正成了“摇钱树”。昔日只知道“单打独斗”简单挣钱的村民,在合作社里找到了发展方向,腰包也鼓了起来。放牛村环境美了,游客多了,许多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回到村里发展绿色产业。

刘苹说:“看着村里的发展,大家对未来充满信心,家乡一定会越来越好。”

时间:19:00—22:00

地点:鉴宽山房民宿

尽管持续的高温影响了客源,9月7日晚上7时许,南山鉴宽山房民宿仍旧十分热闹。

这是个定位偏高端的民宿,节假日期间,基本一房难求。来度假的,多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重庆本地慕名而来的也不少。

这是南山上的第一家民宿。

老板曾亚是一个知性且热爱艺术的女强人,曾为了考察民宿选址,在两年时间内走遍全国各地,最后相中了放牛村森林中这片区域。

“我自己给鉴宽山房的定位是森林会客厅和小集市,日常会邀请一些非遗手艺人来进行艺术展示。”曾亚说。

民宿建设前,这块一百多亩的土地上,原本有十几户民居。村民早些年外出务工后,土地一直闲置。经过改建,这里成了一个有民宿、饭馆、咖啡店,还背靠青山的“网红打卡点”。

做旅游业,南山自有优势。20分钟车程内就能抵达重庆城区,虽说民宿集群不是村集体产业,不过,光是游客在村内的消费就能带来不少收入。

2016年6月,鉴宽山房民宿开业,这家造型古朴典雅的民宿,给放牛村人带来了不一样的感觉和冲击。

这是一种思想和眼界上的碰撞,让年轻人看到了返乡创业新的可能性。

在鉴宽山房的带动下,放牛村甚至整个南山的民宿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村里的年轻面孔也越来越多。

“以前村里留下的都是些老人,民宿产业的兴起和发展,给外出务工的年轻人提供了更多回村创业和就业的机会,比如我们的服务人员大部分都是当地村民。”曾亚表示,“鉴宽山房最大的意义在于,让放牛村人看到了闲置房屋、森林等资源的价值。”

“民宿产业是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结合的一种富民新业态,将文化产业和休闲农业结合起来,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也为建设美丽乡村找到了新路子。”王雪认为。

晚上10时,夜幕下,放眼望去,只能看到大山的轮廓。一家家民宿、一户户农家散发出来的灯光,映衬出放牛村各式小院的白墙黑瓦,也预示着放牛村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