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播报

巴渝乡村数字文化建设的三大着力点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4-11-19
字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进文化数字化发展,是实现文化繁荣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唤醒源远流长的巴渝文化,传承多姿多彩的巴渝民俗,展现重庆人民乐观坚韧、豪爽耿直、热情开放的精神文化,要借助数字技术,从“文化、产业、人才”三大着力点出发,释放巴渝乡村文化的魅力与活力。

加快数字文化平台建设。一是推动乡村文化的数字化建设。打造巴渝农耕文化数字一张图,提供全方位的文化导览导航服务,让市民便捷获取农耕文化遗产点位及相关游购乐信息,集成乡村文化资源。推进文化资源数据采集、转化和推广,将乡村风光、生产技艺、传统风俗、村志族谱等资源数字化,实现全景呈现和全民共享,增强乡村文化体验。二是促进乡村文化的数字化展示。借助抖音、小红书等新兴媒体平台和融媒体平台,活跃乡村网络社区,创建“非遗技艺展示、礼仪风俗表演、美食文化品鉴”等专栏,通过VR、AR、数字人等新技术,打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互动性强的文化体验场景。依托文旅开发和数字乡村建设项目,开展“云展览”“云授课”“云旅游”等线上活动,宣传巴渝传统村落、非遗景区、农耕文明等,在线讲好巴渝乡村故事,传承巴渝乡村工艺,展现巴渝乡村魅力。三是促进乡村文化的数字化交流。依托数字化交流平台,创设乡村文化发展研讨空间,鼓励平台用户参与讨论、反馈和创作,形成活跃的文化交流社区,深化重庆乡村与全国各区域的文化交融,丰富巴渝乡村文化内涵,扩大重庆乡村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

培育乡村数字文化产业。一是推进渝东北地区文旅融合。结合渝东北地区三峡文化、移民文化的特点,以文旅融合为核心,以数字化建设为重点,致力于发展生态经济、旅游经济和数字经济,形成以文化为灵魂、旅游为载体、数字技术为推动力的文旅产业生态。建设三峡文化中心、库区文化体验馆、移民文化博物馆,作为渝东北文化集中展示的窗口,并推出“川江号子、三峡移民、烽烟三国”等文化主题旅游线路,整合文旅产业链资源,提供一站式旅游服务,提升旅游体验和经济效益。二是助推渝东南地区非遗文创产业振兴。渝东南地区,作为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的富集地,也是众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孕育了酉阳古歌、秀山花灯、金珠苗绣和土家织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推该地区的乡村数字文化建设,应充分利用“生态、文化、民族”三大名片,创新推出更多兼具地域特色和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并通过“新媒体+电商”的模式,对这些文创产品进行销售和推广,构建渝东南乡村非遗文化产业的数字生态。三是推动渝西地区乡创IP的持续发展。挖掘和整合渝西地区乡村的独特文化元素,创造和培育具有辨识度和影响力的乡村文化品牌,实现文化和经济效益的双提升。

引育乡村数字文化人才。一是重视本土人才。识别并培养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手工艺人和民间艺术家,提高他们的数字素养,鼓励他们利用数字化手段对传统艺术品制作过程及其成品进行电子化存档和创新性演绎,倡导“老传少,少传世”的发展理念,增强其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感,加快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推广。二是引进专业人才。吸引数字传播、文化管理、新媒体运营等领域的专业人才投身乡村文化事业。与我市高等院校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学院派与乡土派在数字文化建设中的良性互动,架起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产业之间的桥梁,为乡村数字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培养未来人才。通过“数艺融合”培养模式,提升学生运用现代技术传承和创新传统乡村文化的能力,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教育模式,促进乡村文化的持续传承、内容创新与产业发展,为乡村数字文化高质量发展培育新一代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