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播报

跨越63年,一家两代村医的春节:在村卫生室坚守,希望乡亲们能过个健康年

--

日期: 2025-02-05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2月2日,大年初五。早上7时,万州区响水镇青林村村卫生室的卷帘门“哗啦”一声拉开,晏廷文、晏廷贵兄弟俩又开始了新一天的春节值守。

一到春节,外出务工的村民们陆续回村。村里越发热闹,晏廷文、晏廷贵兄弟俩也格外忙碌。

两兄弟的父亲是青林村的老村医晏朝兴,已退休5年。自1962年晏朝兴行医以来,晏家两代人已在青林村“接力”行医63年。

青林村村民大多散居在山坡、沟壑中,看病极为不便。两代人在“接力”中守护着村民们的健康,也见证着村卫生室从“老破小”到宽敞明亮的发展变化。

父亲曾是村里唯一的“赤脚医生”

1955年,17岁的晏朝兴守着一亩三分地,靠一把子力气养活家人。

那时,当地农村缺医少药,一个村里能有个“老郎中”就已经算“高配”。

也是在那个时候,国家乡(现已并入响水镇)里的医院准备落户在青林村里,医院正计划培养一批“赤脚医生”。晏朝兴对行医治病感兴趣,加上其年轻、领悟力高,因此成为青林村“赤脚医生”的唯一人选。

1962年,晏朝兴在乡卫生院学医后,拿出积蓄在村里开起一间小药店,开始了自己的行医之路。

青林村村民大部分住在山沟,晏朝兴成为村里唯一的“赤脚医生”后,每周都会翻进大山,给行动不便的村民瞧病。

村里医疗条件有限,他在山里赶路时,还得采集中药材,等给村民看完了病,便在药店里蹬着药碾自制草药。

行医58载,村里几乎所有人的身体状况,晏朝兴都了如指掌。

两个儿子接力当村医

药碾响了一年又一年,父亲把脉、瞧病的样子,也印入了晏廷文、晏廷贵兄弟俩的童年记忆。

“一次大年初一早上接到求救电话,我和父亲的汤圆都还没来得及吃一口就拎起药箱往山里赶……”少年时的晏廷文时常和父亲一道出诊,时间一长,心里便有了一个做医生的梦想。

父亲见他对行医有兴趣,便将自己的医术倾囊相授。

学病理、摸脉象、学药性……此后几年里,晏廷文跟着父亲出诊,对各种病症诊疗掌握得八九不离十。

1990年,晏廷文通过响水镇上卫生院的考核,先后拿到村医上岗证、执业资格证,成了村里第一个执业乡村医生。

他和父亲一样,同样是在23岁的年纪开始了自己的“村医”之路。

头一次行医,父亲便给他下了个考题:“坐镇”村卫生室给村民看病。

首次行医,不少村民议论纷纷,觉得20岁出头的小伙子看病“不靠谱”。

晏廷文也不恼,他想了个法子:所有患者,不用开口讲症状,他通过号脉、观察判断症状,讲错了村民可以寻其他大夫,他不收一分诊疗费。

10天时间,晏廷文没说错一个病人的症状。

考核期结束后,晏朝兴担心后继无人的“心事”也放下了。

卫生室留一个人值班,另一个人则上山出诊,一老一少合作得很好。

不过父子俩仍然保持着出门问诊从不分清早半夜的传统,逢年过节,晏饭桌上总是坐不齐。

小儿子晏廷贵看着大哥、父亲治病救人,也萌生了当村医的想法。

1997年,晏廷贵和大哥晏廷文一道考入万县中医药学校(现为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并在同一年毕业,经考核后获得乡村医生执业资格证。

2000年,同样是在23岁的年纪,晏廷贵和大哥一样,成为了一名执业乡村医生。

两代人坚守行医路

年轻时,晏朝兴点着煤油灯,在村口一间小药店看病,人一多就水泄不通;后来,父子三人搬到了正街上的一间门面,还是打挤;直到2000年以后,卫生室才逐渐固定到父子三人在村道旁自建的二层小楼。

2020年,80岁的晏朝兴退休了。青林村的卫生室,由晏廷文兄弟俩完全接手。

晏廷文觉得一切都变了,但似乎什么都没变——以前,村里只有一条土路,他们父子三人只能翻山越岭去给村民看病,三个人只能带简单的温度计、血压计等医疗器材;如今晏廷文买了汽车,后备箱能装100多种药品,遇到紧急情况,还可以充当临时救护车,晏廷贵则接过了大哥骑旧的摩托,辗转多个村子给更多村民看病。

以前,晏朝兴的药店只常备了治头疼脑热的药;如今,晏廷文、晏廷贵兄弟俩坐诊的村卫生室已经普及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技术,电子血压计、血糖仪等诊疗设备一应俱全。

以前,晏朝兴翻山越岭,一周只能瞧上一两个病人;如今,晏廷文、晏廷贵兄弟俩足迹遍布周围7个村落,青林村卫生室已经能服务周边700多位村民。

村卫生室没变,63年以来,两代人仍然接力保障着村民的健康。

2月2日,大年初五,屋外零星响起爆竹声,晏廷文接待完上午的患者,准备开上新买的汽车,为距离较远的患者一一复诊。

此时,在外出诊结束的晏廷贵骑上坐垫缝补过多次的摩托车,迎着寒风回到村卫生室,和哥哥完成了一次再平常不过的春节交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