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辈子,新年好啊!”大年初六,江津区先锋镇鹤山坪上冷风细雨,朱娅秋一早来到肖国红家中拜年,寒暄几句就直奔主题,“我想找您聊聊咱们村的花椒。”
朱娅秋出生在鹤山坪保坪村,过去是留守女童的她从小就有一个愿望,期盼父母回家就近就业。现在,她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的一名博士后,主攻方向是研究农业区域发展。
春节前,先锋镇召开2025年“双招双引”新春恳谈会,现场聘请她为乡村推荐官。
“为家乡代言,得先了解家乡。”朱娅秋称,先锋镇是全国花椒第一镇,全镇花椒种植面积12万余亩,年产值10亿元,带动椒农2万余户。她打算研究花椒产业在区域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从而推介江津花椒,“我常年在外求学,对花椒产业知之甚少,正好利用假期进行深度调研。”
找肖国红聊花椒,朱娅秋算是找对了人。老肖今年57岁,种花椒25年,从30亩起步,勤劳的老肖靠捡别人丢弃的花椒苗,捡别人不愿管的偏远坡地、撂荒地的花椒园,到现在种植面积达150亩。
“当初别人都不愿种,为啥您还要种?”朱娅秋问。
肖国红坦言,当初也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种了8分地,结果收成比种小麦、玉米强,就坚持了下来,也获得了家人支持,还带动了邻里种植。
“现在行情低迷,为什么您还愿意加大投入购置新设备,扩大种植面积呢?”朱娅秋又问。
“价格起伏是正常的事儿。”肖国红告诉朱娅秋,江津花椒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产业,从生产、加工、储藏、销售等都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特别是区里出台了花椒高质量发展一系列扶持政策,价格高低只是赚多赚少而已,他还是觉得种植花椒划算,“技术有保障,我的花椒园正创建出口基地,到时就卖得起价了。”
提到花椒种植技术,朱娅秋又冒雨拜访九叶青花椒种植与加工技艺非遗传承人肖国林。肖国林从20岁开始就探索花椒种植技术,主持发明了“九叶青花椒矮化丰产技术”,赶在2023年退休前撰写出版了《九叶青花椒早实丰产栽培管理新技术》一书。
“一棵树一辈子!”肖国林讲述起与花椒的故事,朱娅秋越听越感兴趣。她请教肖国林,“从产量不高、麻而不香的‘狗屎椒’到乡村振兴支柱产业,您觉得江津花椒做对了什么?”
“关键在技术持续创新。”肖国林介绍,矮化丰产技术只是花椒栽培管理多个技术创新之一,他详细介绍了结果枝条调节更新、留枝采收、带果烘烤等多项技术创新。得知朱娅秋研究农业区域发展,他叮嘱道,“作为区域特色产业,你们要接力做好江津花椒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文章,既包括技术创新,还包括体制、机制创新。”
朱娅秋连连点头称是,在笔记本上写下“创新”二字,又画了个圈,重点圈了起来。此次调研,朱娅秋也很关注江津花椒如何应对低迷的行情。
“四招应对!”江津区全优花椒加工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称,一是废物利用,过去椒农抛弃的籽、叶、枝等可用于加工牲畜饲料,合作社去年就收购了价值400多万元的籽、叶、枝等;二是在采摘运输环节,采用电动剪子、山地轨道车、无人机等设备,降低生产管理成本;三是创建出口基地,开拓海外市场;四是加快研发精深加工产品,从调味品向休闲食品、护肤品、药品延伸,提升附加值。
朱娅秋原计划正月初八返回北京,得知江津花椒正从“食在花椒”到“美在花椒”“医在花椒”拓展,她临时决定申请延长假期,找到相关专家、研发机构、加工企业联系方式,继续深入调研花椒产业。
“从两方面‘吃透’江津花椒。”朱娅秋称,一是从一棵花椒苗的培育开始,调研江津花椒的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情况;二是从先锋镇着手,到全区、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再到整个西南片区,研究江津花椒在区域发展中的产业支撑带动作用。她说,“我要将江津花椒的故事讲给更多专家、学者听,集中更多智慧助力家乡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
先锋镇党委书记刘章军称,朱娅秋是江津区深入实施人才工作品牌“津鹰计划”的典型代表,作为新聘请的乡村推荐官,今年她牺牲了与家人团聚的时间,深入田间地头、工厂企业调研江津花椒产业,在新春之际“走亲戚”,把论文写在了家乡的花椒地里。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