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写的《市县法治建设案例选编》出版,该书选取了全国115个案例集结成册,重庆共6个案例入选。其中,南川区报送的《最差行政效能乡镇(街道)大家评 促进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与治理效能》、涪陵区报送的《法治助力榨菜产业迭代升级 让“青疙瘩”变“金疙瘩”》两个乡村法治建设案例上榜。
为何这两个案例能成为我市乡村法治建设的典型?近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企业在最困难时,幸好有街道帮助联系银行和担保公司,解决了我们的资金缺口……”前不久,在南川区的一场“最差行政效能乡镇(街道)大家评”现场,李氏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华勇伸出大拇指点赞企业所在街道。
原来,不久前西城街道定期召开的街道项目推进座谈会上,相关负责人邀请企业代表反映项目推进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其中,李华勇反映企业在技术攻关的关键时刻,遇到资金缺口,研发难以为继。
街道收到情况后,很快组织相关银行与公司对接,并联系了担保机构,帮助该企业顺利获得研发资金,解了燃眉之急。
如今,南川区每年都会定期举行“最差行政效能乡镇(街道)大家评”活动,通过“评差”倒逼党员干部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全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与治理效能。
“评议带来了压力,同时也催生了动力和效益。评议结果有没有成效,全由群众说了算!”南川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4年9月底,南川区已开展评议10次,评出“最差”乡镇31个(次),分级约谈领导干部77人次,全区项目建设加速推进,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涪陵区是榨菜的发源地,因“世界榨菜之乡”的美誉而闻名中外。
其实,从2000年起,涪陵区就开始制定榨菜产业发展规划,围绕商标管理、榨菜出口、品牌建设、生态环保、龙头企业评选等制定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以助力榨菜产业行稳致远。
为维护好“涪陵榨菜”这块“金字招牌”,涪陵区执法部门大力进行打假治劣,守住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例如,2023年,涪陵区检察院在办理一起跨省特大假冒“涪陵榨菜”知名品牌商标案时,就同步审查该案是否涉及刑事追诉、行政违法、民事追责、公益诉讼保护等情形。最终,该跨省犯罪团伙因触犯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分别获相应刑罚,涉案金额高达4200万元。
该案件破获后,相关单位根据建议,围绕保护“涪陵榨菜”“Fuling Zhacai”“涪陵青菜头”三件地理标志商标开展专项行动,宣传“涪陵榨菜”的地理标志特点,严查商标的印制、使用、授权等重点环节,全方位保障品牌安全。
除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近年来涪陵区政法机关还通过挂牌成立司法服务和美乡村示范工作站、探索青菜头收购与诚信履约机制、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等形式,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政法工作就在身边。
据悉,涪陵区各类调解组织、涉企纠纷调解中心已经化解涉及榨菜行业、企业的各类纠纷300余件次。“涪陵律小青”“政协法律援助律师团”等法治服务队伍已为榨菜领域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法治宣传100余场次。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