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 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留得下来、住得安心
2月11日,2025年重庆市推进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发布会上,市住房城乡建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陈拥军就进一步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的住房保障进行了介绍。
陈拥军表示,目前,农业转移人口最迫切期盼的就是能进城安家落户,为进一步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的住房保障,我市将在城市稳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住房保障范围,构建了分层分类、租购并举的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实现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保障全覆盖,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留得下来、住得安心。
首先是通过公租房保障兜底性居住。我市公租房在全国率先打破户籍限制,农业转移人口与本地城镇户籍人口享有同等申请资格,在中心城区稳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满足住房、收入标准条件即可申请市级公租房。收入条件为: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基准,3人及以上家庭人均收入不高于本市上年度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人家庭不高于1.1倍,单身人士不高于1.2倍。住房条件为:在中心城区无住房或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低于15平方米,三年内无住房转让行为。符合条件的群众可通过各区公租房申请窗口或“渝快办”线上等渠道办理。2025年我市将分配公租房2.5万套,为更多的农业转移人口提供住房保障机会。
其次是通过保租房保障阶段性居住。保租房就是保障性租赁住房,由政府给予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通过新建、改建、改造、收购等方式筹集。我市保租房以不超过70平方米的小户型为主,租金低于同地段同品质市场租赁住房租金,可拎包入住;不设收入限制,面向符合条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供应。可通过“渝快办”搜索渝悦安居,查找心仪的房源,到保租房项目现场办理入住。2025年我市将新筹集保租房2.4万套(间),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
最后是通过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保障长久性居住。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由政府划拨土地建设,一个家庭只能购买一套,实行严格的封闭管理。我市已制定相关政策制度,将包括农业转移人口在内符合条件的工薪收入群体纳入配售对象范围。2024年已开工建设14个项目、7000套房屋,2025年将新开工建设6000套,首批项目计划在2026年形成有效供给,满足农业转移人口在内的工薪收入群体购房需求。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