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播报

携手共建“山区共富地” 绘就山地乡村振兴新图景

--

日期: 2025-04-23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在重庆武陵山区与长江沿线的交汇处,一幅“山区共富”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记者4月23日从重庆市住房城乡建设委获悉,武隆区、涪陵区、丰都县正携手推进“山区共富地”大美乡村先行区建设,以跨区域协同发展破解山地乡村振兴难题,打造“三生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的山区共同富裕新样板。

跨区联动:1300平方公里的共富试验

作为重庆市重点推进的4个大美乡村先行区之一,“山区共富地”涉及3个区县12个乡镇(街道)43个村,总面积约1300平方公里。武隆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袁丁表示,该先行区以“生态筑基、以路兴村、文化铸魂、产业赋能、全域联动”为核心策略,依托武隆仙女山5A级景区辐射效应,联动涪陵、丰都的生态与文化资源,目标建成可复制推广的“山地乡村发展模式”。

三地各展所长:武隆以仙女山荆竹村为核心,通过S203省道、武仙路、机场路串联天生三硚、仙女山滑雪场等景区,构建“景区带村、农旅融合”发展格局;涪陵聚焦武陵山镇、大木镇旅游公路升级,打通至武隆、丰都的跨区交通瓶颈,推动沿线乡村风貌提升;丰都依托“鬼城”民俗文化与南天湖高山康养资源,优化旅游环线布局,规划建设兼具休憩与农产品展销功能的乡村驿站。

产业融合:从“各自为战”到“串珠成链”

先行区打破行政壁垒,以“民俗体验—生态康养—农旅研学”为主线,串联冰雪运动、传统村落保护、智慧农业等特色节点,打造跨区域主题游线。在武隆后坪乡,依托世界自然遗产地发展高端民宿集群;涪陵大木花谷—林下经济产业园,将花卉观光与中药材种植结合;丰都三建乡“九重天”景区引入非遗工坊,开发“麻辣鸡”“仙家豆腐乳”等地域特色产品,形成“观风景、品美食、赏文化”的差异化体验链条。

数据显示,先行区已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5家,建成高山绿色蔬菜、特色经果、中蜂养殖等产业基地20余万亩,2024年农产品电商销售额突破3亿元。“我们推动‘武隆高山茶’‘涪陵榨菜’‘丰都肉牛’等地理标志产品联合营销,共建共享区域公用品牌。”袁丁说。

文化铸魂:留住巴渝乡愁与山地记忆

在武隆羊角古镇,百年老盐号修复工程即将竣工,传统制盐技艺与沉浸式情景剧结合,成为文旅融合新地标;涪陵青羊镇陈万宝庄园、丰都高家镇历史街区等12处传统村落,正开展保护性修缮,配套建设巴渝民居博物馆、非遗陈列馆。三地联合编撰《巴渝山地民居保护规划导则》,将吊脚楼、石板路、梯田等元素融入乡村建设,确保“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生态打底:绿富美之路越走越宽

先行区严守生态红线,累计退耕还林12万亩,建成长江防护林带50公里,森林覆盖率达68%。武隆推行“林长制+旅游”,涪陵试点“生态银行”实现碳汇交易,丰都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体系,三地协同推进乌江、龙河等流域水质提升工程。“我们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农民的‘聚宝盆’。”丰都县农业农村委负责人表示。

目前,先行区概念性规划基本完成,首批启动的10个跨区协作项目已开工,包括仙女山至涪陵武陵山旅游公路改造、丰都南天湖至武隆双河乡康养产业带等。随着“山区共富地”建设推进,三地20万山区群众正迎来产业升级、环境提质、生活改善的新机遇,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重庆样本”。

“这不仅是空间上的联动,更是发展理念的创新。”重庆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先行区探索出一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共联”的山区共富路径,为破解“地少山多、交通不便”等制约因素提供了实践经验。未来,重庆将以先行区为起点,推动更多山区区县加入共富“朋友圈”,让“大美乡村”的幸福图景惠及更多群众。(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俐 邓佳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