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植物新品种发“身份证” 重庆这个“种业芯片”检测中心进入全年最忙季
--









第1眼TV-华龙网讯(首席记者 冯珊)这段时间,西部(重庆)科学城重庆市农科院内,100亩试验田里的大豆、玉米、水稻正值生长关键期。每天清晨7点,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测试重庆分中心的科研人员王红娟博士和她的同事们便头戴草帽,穿梭田间,顶着高温忙活起来,观察、记录、拍照,不到半个小时,她们的衣服就已湿透。
6月至8月正值作物花期,眼前这片试验地也迎来了全年最忙碌的季节,科研人员每天要记录不同种类测试品种的花期性状,这是为植物新品种进行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DUS)测试紧张且重要的一环。
重庆的夏季酷暑难耐,却是植物新品种测试的 “黄金季”。“玉米抽丝期要记录花丝和雄穗相关的多个性状,如花丝显色的深浅等。”王红娟走在玉米地里,汗珠顺着下巴滴落,她手中的记录本上,不同品种的玉米被编码标记,从抽丝、抽穗到成熟的每一个生长节点都被细化为数据。
DUS测试即分析植物的特异性(Distinctness)、一致性(Uniformity)、稳定性(Stability)。“通俗地说,就是要证明这个品种是‘独一无二’‘表里如一’‘代代相传’。”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测试(重庆)分中心副主任白文钦解释道,DUS测试是保障植物新品种质量的关键环节,一个品种要获得保护,必须通过DUS测试,得到完整的测试报告,这相当于为品种做“身份鉴定”,发放“法律护照”。同时也是为品种的审定和登记提供基本技术依据,也为打击侵权假冒、行政司法裁定提供判定依据。
“DUS测试是一项持续性工作,从植物种子种下地到成熟收获,整个生长周期都被纳入监测范围,从而为植物新品种判定提供详实的数据资料。一般来说,新品种需持续进行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测试,从而确保测试的准确性。”白文钦介绍说。
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进一步加强农作物品种全链条管理,严格监管品种试验,加快突破性新品种培育推广,今年5月,农业农村部制定了《关于加强农作物品种全链条管理的若干措施》。该措施中,尤其强调要严格品种试验监管、严把品种审定关口、加强品种知识产权保护。
近年来,重庆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创新攻关等方面成效显著,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种质资源精准鉴定,率先将种子生产基地、种业创新基地、品种测试鉴定基地纳入统一管理。
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测试(重庆)分中心在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和品种测试保护领域开展了长期性基础工作。承担了川、鄂、湘、黔、边境山地林农牧区植物新品种DUS测试任务,同时逐步向中药材、茶果、牧草等植物扩展开展DUS测试工作。自2019年正式运行以来,该中心共承担各类测试任务近1500件,为周边地区种业知识产权制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保证。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每一份精准的测试报告,都是守护粮食安全的“数字盾牌”。“近一两年来,分中心接受的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下派或社会各类育种主体的DUS测试任务量呈直线上升趋势。”谈及原因,中心副主任白文钦介绍,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修订完善了品种管理流程,DUS测试报告成为了品种保护、审定或登记必需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分中心近年来持续地通过技术培训和科普宣传,带动西南地区种业企业不断提升品种和种质资源保护意识。
目前,重庆分中心已经与西南大学、重庆大学、湖北省农科院经作所、湖北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等科研、育种单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植物新品种保护以及DUS测试相关工作。接下来,分中心将与国家农作物种业阵型企业建立联系,开展培训,指导品种权运用与维权,帮助提高自主测试能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种质资源鉴定改良,助力农业发展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