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播报

“头雁”专家田间“开方”记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5-07-30
字体:

7月25日,潼南区双江镇双龙社区。华南农业大学“头雁”乡村CEO培训项目“综合导师”杨传祥的车刚在村道边停稳,早已等候在此的肖作廷便快步迎上。

“杨老师,快!地里头有两个‘拦路虎’等着您。”顾不上寒暄,肖作廷引着杨传祥一头扎进自家那片绿意浓郁、却暗藏“心病”的花椒地。

“头一个是多效唑残留。”肖作廷指着花椒树下稀疏的南瓜藤,眉头紧锁。为了提高100亩花椒地和450亩蔬菜的效益,他从2022年开始尝试在花椒地套种南瓜。然而,花椒管理使用的控旺药剂“多效唑”残留土壤,严重抑制了南瓜开花结果,产量惨淡。作为村集体800亩花椒基地的技术管理员,这难题让他寝食难安。

“第二个就是这‘火炉天’!”他指着零星几株被高温炙烤致死的花椒树留下的空地,“明年想在这些空档补种南瓜,可又怕高温烤苗,搭棚盖膜成本太高,咋办?”

杨传祥俯身,捻起一撮土壤细看,又拨开南瓜叶观察长势。为了这次“问诊”,他特意邀请了四川国光研究所的专家易杰同行。

“多效唑促花椒落叶掉果是好,但‘余威’伤及邻作。”易杰接过话茬,现场开出“药方”:增施氮肥作底肥,叶面喷施氨基酸,激活土壤活力,“关键是要先小范围试验,有效再推广。”他的建议简洁有力。

“成本太高,不是好办法!”针对肖作廷担忧的高温种瓜成本问题,杨传祥直接否定了搭棚盖膜的设想,给出了一个接地气的方案,“试试分厢种南瓜,四周套种耐瘠薄、能遮阴的高粱!高粱防晒又创收,防旱成本一下就降了。”他强调技术细节,“种子不能图省事直接撒,必须育苗、炼苗,让苗子‘皮实’了再下地。”

导师田间“开方”的消息不胫而走。同是“头雁”学员、双龙社区的本土人才陈丽,闻讯将杨传祥一行请到了她精心运营的“山野庭院”。

这个由老房子改造的文艺空间,研学旅行做得有声有色。陈丽大学学的是教育,曾在主城打拼,2013年回到潼南扎根乡村创业。

“城里人来品茶看书,孩子来研学,去年还种了蜂糖李……”陈丽领着大家参观,言语间带着自豪,却也透出隐忧,“但总觉得‘耍事’不够丰富,业态有点单薄。”她指着庭院旁的空地,眼神充满期待,“我想种点蔬菜瓜果,把采摘搞起来,能成不?”

“思路很好!但不能只做‘摘了就走’的普通采摘。”杨传祥肯定了她的想法,并进一步点燃她的创意火花,“要玩出花样!从蔬菜瓜果的形态、颜色、口感上下功夫,让它既能吃,又能看,还能玩。比如搞点盆栽,刻点字,弄成既美味又新奇的文创伴手礼,让游客觉得‘好看、好吃、更好玩’!”

“项目要火,核心是吸引力。”杨传祥掏出手机,翻出照片,“四川彭州那边,把蔬菜瓜果基地和乡村旅游结合得风生水起,很值得跑一趟看看。”他叮嘱陈丽,“走出去,眼界宽了,好点子自然就来了。你这庭院,潜力大得很!”

据悉,华南农业大学承办的重庆市2024年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正在为全市100名像肖作廷、陈丽这样的乡村产业“领头雁”提供为期一年的系统培育。项目通过集中授课、线上学习、考察互访,特别是导师团队的长期跟踪帮扶指导,将知识和技术精准滴灌到田间地头。

杨传祥正是这“滴灌工程”最前线的“管道工”和“技术员”。他们的身影活跃在巴渝乡村,为新农人破解难题,为产业升级点燃星火。(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记者 彭瑜)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