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已过,暑气未消。
8月18日,巴南区圣灯山镇滩子口村的一个山谷中,峭壁上、石缝间、树干上,到处“爬”满了翠绿的石斛,烈日下它们仍顽强地生长着。
在矮处的岩壁上拨开一株石斛,只见它是被钉子用卡扣固定在上面。石斛茎表皮上一节一节的痕迹,“诉说”着它的年龄。
“你看,这种就可以吃了,茎部颜色都变深了,带点紫红色,这是因为含有花青素。”滩子口村党委书记杜朝均边说边环视着山谷,望向高处的岩壁又笑道,“当时把它们种上去也很不容易的,我们带领村民致富的信念也跟它们一样顽强!”
“仙草”为产业发展带来曙光
滩子口村曾是当地有名的花木之村,村民们家家户户栽花卉、植苗木。
“我家也种过,行情好的时候年收入10多万元。”杜朝均说,2016年起,园林绿化市场逐渐出现萎缩,花卉苗木市场趋于饱和,滩子口村的苗木产业发展也受到了一定影响,村里不少苗农种植户和从业人员纷纷转行。
对于一个地处深丘窄谷、林多地少的村子,没有强有力的产业继续支撑,村子的发展一下子泄了力。
“也是在那时,村民选举我担任村委会副主任,我压力非常大。”杜朝均说,就在他四处找寻出路的时候,石斛进入了他的视线。
石斛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又称“仙草”,有增强免疫力、滋阴清热等功效。
在网上,杜朝均看到浙江发展石斛且致富效果很好。深入了解后,得知石斛在自然条件下常附生于岩石或树干上,他更欣喜了,“我们就是山多、树多的嘛!”
心念一动,杜朝均立马行动起来,带着村民去浙江考察,并邀请那边的专家到村里实地指导。
“专家看后告诉我,我们这里的气候条件非常好,不亚于浙江一带。”杜朝均说,这是因为滩子口村海拔在550米至950米之间,森林覆盖率在70%以上,空气湿度高,正适宜喜半阴半阳、温暖、湿润环境的铁皮石斛生长。
专家走之前还特意叮嘱杜朝均,千万不要为了追求产量而发展大棚种植,一定要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采取近野生种植,提升品质。
“专家说,如果我们搞近野生种植,产品销不出去,可以拿去浙江,他帮我卖!”这句话更给杜朝均添足了发展的底气。
峭壁、林下绽放石斛花
近野生种植,就是模仿石斛野生的环境与状态,还原其附生于岩石或树干上的野生模式。
“石斛主要在石头边缘生长,七社的崖壁正适合种植。”经过仔细选址,杜朝均带着村民们,在滩子口村七社沿线的崖壁上一寸寸开荒,将一株株石斛种下。
2021年3月,历时4个月的开荒整治,他们成功在崖壁上栽种下了少量金钗石斛和铁皮石斛。两个月后,成活率就达到了98%。
看到效果的村民们在杜朝均的发动下,又迅速在峭壁、荒滩荒沟、林下发展金钗石斛10万株、铁皮石斛2万株,种植面积超90亩。
采访当天,记者在一片山头上也看到了贴树栽培的石斛。树林里,大树之间还整齐地栽着一根根树桩,上面全都“爬”满了石斛。
“石斛需要温暖、湿润、弱光的条件,除了岩壁,我们就利用这些森林资源,采用贴树栽培模式,把铁皮石斛‘钉’在大径材杉木树干上,让铁皮石斛自然生长在露天环境里,达到近野生状态。”杜朝均说。
为了适度增加产量,他们才在林子里补植了大量树桩,并精心设计,错落分布,让石斛既能吸收阳光,又不至于被直晒。
与此同时,林子里还布满了喷灌设施,在阳光照射下,于水雾间形成一道彩虹。杜朝均说:“石斛在高温情况下需要高湿,所以我们在夏季会每天定时浇灌,既高效又节省人工。”
这样近野生的栽培方式加上技术上的精心呵护,使得滩子口村的石斛质量上乘。杜朝均说,经过专业机构检测,他们的石斛中多糖含量高达40%,比人工栽培超出10多个百分点,鲜枝卖价每斤达到500元,亩产值超5000元。
“我们的石斛种植模式现在已推广到云阳、巫山、璧山、綦江等地,我们总结的种植技术还被市林科院采纳,将形成全市的石斛种植技术规程。”杜朝均说。
石斛“+”链条越来越长
目前,滩子口村已在悬崖峭壁、荒滩荒沟及林下,近野生种植铁皮石斛500余亩、金钗石斛200余亩,年产石斛鲜枝约1万斤,带动全村100余户农户户均增收超5000元。
“通过种石斛,本来没得利用空间的资源都‘盘活’了,连石头缝里都能开出‘致富花’!”杜朝均笑着说,他们还要让这朵“花”开得更长、更艳。
在种植前端,滩子口村已建立起了石斛育苗基地。在联排大棚中,记者看到,一株株石斛苗被放置在树皮、木屑堆成的苗盘中。
“今年1株种苗价格是1.2元,每种1亩成本就是4000余元,所以我们打算自己育苗,成本能降低一半。”杜朝均说,基地每年可育苗60万株,三分之一自用,其余销售,能增加40多万元收入。
在种植后端,滩子口村则大力开发石斛制品。
走进村里刚建成的特色中药材初加工中心,加工车间里石斛洗选、加工的设备都已安装到位。
“今年6月我们就试加工了一批产品,包括烘干石斛花、石斛粉、铁皮枫斗等。”杜朝均说,最近他们还与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乌江生物公司等单位合作,开发了铁皮石斛糕点、奶茶、果茶、石斛酒等,铁皮石斛饮品目前已在巴南万达广场“上线”。
杜朝均说,目前消费者对石斛的认知度还不高,对于石斛的销售是一大障碍。因此,借助石斛于春末夏初开出大片紫色花朵的观赏特性,村里还大力拓展旅游业态,提高市民对石斛的了解。
在采访期间,记者看到不少村民都利用房前屋后的树木、山石种植石斛,这也是滩子口村打造的“石斛小院”。
“不仅如此,我们还开发了石斛宴,推出‘石斛小院’代种认养,打造可供认养的附树石斛桩4000棵、石斛盆景1000余盆,目前已有30余人参与认养。”杜朝均说,通过规模化种植、产品深加工、农文旅融合,预计明年滩子口村石斛产业综合产值将超过1000万元。(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栗园园)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