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重庆市南川区兴隆镇永福村,秋阳正好,院坝里晒着新收的玉米和辣椒。村民任晓雅(化名)翻着账本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终于能存下钱了!特别是今年‘无事酒’少了太多!不像从前,你看2023年,光份子钱就花了五六万!”
这场让农家账本“减负”的变化,源于重庆自去年4月启动的“春风满巴渝”行动。市委宣传部、市农业农村委等多部门联合推进,以“文明节俭”为抓手,剑指农村“无事酒”陋习。各地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党员干部带头等方式,让移风易俗从“软约束”变成“硬杠杠”。截至目前,全市已劝退2800余场“无事酒”,农村人情开支减少70%以上,曾经被“酒桌人情”捆住的乡亲们,终于能把钱花在种粮、养娃、改善日子上。
“酒帖”曾是农家“催款单”
“搬家要办‘温锅酒’,娃儿周岁办‘抓周酒’,就连母猪下崽都有人摆‘添丁酒’。”任晓雅翻出2023年的旧礼簿,红笔圈着的日期密密麻麻,“最多一天接9张帖,随礼钱从50元涨到200元,丈夫跑货车挣的辛苦钱,一大半都填了‘酒坑’,有时候借钱都得随礼。”
她的丈夫传光勇跑货车,两口子一年收入近10万元。扣除生活开支、两孩子的学杂费和4位老人的医药费,本可以有3万多元的结余。可2023年总账一算,不仅分文未剩,还倒欠2万——光份子钱就花了5.6万元。“不是不想躲,是躲不起,村里人都这样。”任晓雅说,有时刚从信用社取的农药钱,转身就进了邻居的礼袋。
永福村党委书记鲁盼看得真切:“你请我,我不请就吃亏;今天随了礼,明天就得找由头办酒‘捞’回来。”村里一度陷入怪圈,有的农户一年办几场酒,宴席上的菜堆成山,真正吃进嘴的没多少,“钱花了,人情也变味了”。
城口县明通镇村民张某也深叹其苦:“以前每年礼金支出4万左右,亲戚朋友之间‘有事’请了你,不去吧,面子上挂不住;去吧,辛辛苦苦挣的钱比火烧得还快!”
村规民约成了“止酒令”
“要改这风气,得让乡亲们自己定规矩。”去年5月,永福村召集村民开大会,把“禁止无事酒”写进新修订的村规民约。村里还选了3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2位公道正派的村民代表,组成红白理事会,谁家想办酒,先到理事会“报备”:婚丧嫁娶可简办,生日、升学等宴席一律不批,违规者,理事会就带着村规民约上门“说理”。
任晓雅的婆婆冉桂春今年70岁,按老例该办寿宴。任晓雅拿着新修订的村规民约跟婆婆唠:“光勇是党员,咱得带头;我在村里当临聘人员,大伙都盯着呢。”冉桂春一夜没睡,第二天拍板:“不办了!一家人好好吃顿饭,比啥都强。”
生日当天,任晓雅炖了土鸡汤,炒了几个家常菜,孙子给奶奶递上瓶酸奶,冉桂春笑得合不拢嘴:“这踏实劲儿,办十桌酒都换不来。”如今在永福村,红白理事会的“止酒令”比啥都管用,村民想办酒,先得琢磨“过不过得了理事会这关”。
涪陵区罗云镇则建立“无事酒”预防清单,将镇村干部分类管理,每季度动态更新可能举办的寿宴、升学宴等,通过点对点提醒、本人承诺、纪委抽查机制筑牢防线。“村规民约里明确写着‘杜绝违规人情宴请’,现在大家都自觉遵守。”罗云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新风气里日子有奔头
“酒少了,地里的活儿更上心了。”鲁盼发现,现在村民碰面,聊的不再是“谁家要办酒”,而是“辣椒该摘了”“玉米能卖啥价”。前不久村里组织种粮能手比武,20多户人家带着自家产的稻谷、玉米来比拼,热闹得像赶场。
变化不止在永福村:城口县明通镇的张某用省下的礼钱买了头黄牛;秀山县洪安镇用“双网格”机制盯紧“无事酒”,2024年操办件数比上年少了55%;在巫溪县塘坊镇金龙村,76岁的谭孝菊带着“宁河金喇叭”宣讲队,自创三句半《抵制无事酒》,走村串户演得欢:“坚决杜绝无事宴,勤俭节约是关键,反对铺张和浪费,照着办!”“省下银钱买化肥,来年多打好几担,大家不欠人情债,好划算!”
据统计,“春风满巴渝”行动开展以来,重庆农村人情开支普遍降了七成。不少农户把钱投进果园、鱼塘,有的给孩子报了兴趣班,有的修了猪圈。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全市已基本形成不办、不参与“无事酒”的共识。下一步,将通过乡村大喇叭、小品、快板、话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文明新风真正入脑入心,让巴渝乡村的风气更纯、日子更甜。(作者:邓佳星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俐)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