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播报

“再不用背谷子背到腰杆弯!”

--

日期: 2025-08-25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以前田块碎得像补丁,机耕路窄得开不了拖拉机,收谷子全靠肩挑背扛,一天下来腰都直不起。如今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收割机直接开进田,骑摩托十分钟就能下田,再不用背谷子背到腰杆弯!”站在重庆市合川区隆兴镇安乐村的田埂上,种粮大户杨柳的话语里满是欢喜。

作为重庆市产粮第一大区,合川区近年来以“三块田”理念为引领,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真正让农业“田好种”、农民“种好田”、农村“种田好”。截至目前,全区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92.2万亩,覆盖62.6%的耕地,总投资超过10亿元。仅在2024年,就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6.84万亩。

科学建设,“三维地图”让设计“不跑偏”

高标准农田,“高”在哪?

答案首先藏在科学建设中。合川区农业农村委农田建设科徐凤临的电脑里,保存着一批“三维可视化规划设计”图——这是利用无人机搭载五镜头倾斜摄影相机航测而成的实景地图,也是全区项目设计的底图。

“以前图纸画得再漂亮,落地可能就‘水土不服’。”徐凤临一边展示隆兴镇规划图一边说,“比如这两块田,原计划合并,但三维图旋转一看高差明显,加上村民反映属沙岩地、挖深了不存水,我们当场就修改了方案。”

精细背后,是合川创新的“五联动”机制:区级统筹、部门主管、镇街主导、平台主建、业主主营,五方协同、责任清晰。再加上“五个专”推进——专人负责、专业指导、专事调度、专项督办、专属保险,实现工程质量全程可控。

建管并重,IDI保险破解“管护难”

“高标准农田,三分建、七分管。”隆兴镇副镇长熊小平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在马鞍村,50岁的秦天辉拧开田边的灌溉阀门,清水哗哗入田。“以前放水要靠人跑断腿,现在一拧就通!”他还记得今年春耕时,一块离主管道80多米远的田缺水,他一个电话打给镇里,当天下午镇村干部就扛着90多米软管赶来。看着清水涌进田里,秦天辉笑开了花:“稻子这下都精神了!”

快速反应的背后,是隆兴镇推行的“网格化+联护联养”机制。村民有诉求,网格迅速响应;村集体、经营主体和农户共管共护,责任写进流转合同,日常巡查纳入网格管理。

更让村支书杨川东竖起大拇指的,是合川在全市率先推行的IDI保险(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去年7月,钱塘镇梨子村一段15米长的排水渠被暴雨冲垮,保险公司48小时内就完成核损理赔,2万多元迅速到账。“修得又快又省心,再也不用为管护缺钱发愁了!”

截至目前,全区IDI保险已覆盖20万亩农田,受理报案17件,赔付近60万元,完成15处工程修复,解决1.8万亩农田灌溉难题,惠及农户超3000户。

产业赋能,“一块田”孵出“万元钱”

清晨的二郎镇联珠村,稻穗低垂、露水晶莹,养殖户王杰从田里捞起一网活蹦乱跳的小龙虾。

“2022年刚回来时,田又小又散,田坎矮,虾子一跳就跑了。”王杰说。2023年村里建高标准农田,按他的种养需求整治田块,“现在田又大又平,虾子逃不出去,稻子也更壮实。”如今他的种养规模已从500亩扩大到1180亩,亩产稻谷800余斤、龙虾300斤,亩收入超7000元,比纯种水稻翻了三倍。

周边村民也尝到甜头。68岁的村民周喜莲把土地流转出去,每亩年租金400元,平时在基地务工每小时还能挣10元,“一年能多赚近一万块!”

如今在合川,“高标准农田+”正催生多种富民业态:三庙镇“凤山大米”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亩增收1200元;龙凤镇“订单红苕”让农民种得安心、卖得放心;全区还建成4个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培育28家粮油主体、19家稻渔主体和160个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动粮油轮作11.88万亩、稻渔综合种养1.2万亩。

好田种好粮,稳粮再增效。合川区粮食总产量已连续18年位居重庆市第一。“我们将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确保‘建一亩、成一亩、效一亩’。”区农业农村委主任陈道平说,“坚决扛稳产粮大区的责任,让高标准农田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实支撑。”(邓佳星 刘鑫宇 李俊谊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