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播报

专家服务团“把脉开方” 助推城口生态渔业破局增产

--

日期: 2025-08-26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重庆紧扣《重庆市乡村人才振兴行动实施方案(2025—2030年)》部署

大力引育集聚乡村人才,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智力活水。

“当地苗种年产量从10万尾跃升至50万尾以上,产能提升超5倍。”这是重庆市第六批专家服务团薛洋团队驻点城口县陈友宏养鱼家庭农场多鳞白甲鱼原良种场,7名专家成员服务两年,交出的亮眼“成绩单”。从“靠自己繁育”迈向“靠科学增产”,专家团队不仅带来了人工繁育的技术革新,更激活了城口县多鳞白甲鱼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为城口县乃至全国的多鳞白甲鱼人工繁育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7月2日,晨雾未散,团队领衔专家、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工程师薛洋已踏上了前往万州的动车,这是他今年第八次前往城口。在其团队的指导下,对多鳞白甲鱼亲本驯化、人工繁育和规模化扩繁关键技术进行攻关,解决养殖瓶颈问题,“以前靠自繁自育,在技术方面还是太差火候了,自从有了专家团队以后,每年至少都是在50万尾以上”,养殖户陈友宏高兴地说道。

重庆市城口县地处大巴山腹地,是全国16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之一。近年来,城口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当地优质的生态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冷水鱼养殖、中蜂养殖等一批特色生态产业,拓宽村民增收途径。多鳞白甲鱼也叫城口鱄鱼,广泛分布在秦巴山区溪流中,其肉质细嫩、肉味鲜美,含丰富的DHA、EPA,市场价值非常高。作为重要生态与经济价值的国家二级保护鱼类,其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对城口渔业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意义重大。

近年来,重庆市人力社保局创新搭建“基层出题”和“专家发榜”双向对接通道,广泛征集基层项目需求。今年组建了第六批专家服务团,精心选派126个专家团队,1041名专家奔赴基层一线,为126个受援单位提供精准化的技术支持与专业咨询服务。

其中,薛洋是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体系推广科科长、高级工程师,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专家委员会主任。他长期从事水产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装备推广工作,特别是依托重庆市水产科技创新联盟实施多项长江上游名特优土著鱼类人工繁育项目,联合市内水产科研院所先后突破圆口铜鱼、多鳞白甲鱼等珍稀特有鱼类人工驯养与规模化繁育技术,并依托示范基地转化应用。目前,薛洋领衔的专家服务团共有7名成员。

“这批鱼长势还是比较可以,但是我发现你这批鱼的规格,可能还不是很整齐,那么我们在日常管理中,要做好分池。”薛洋下到养鱼池内,近距离察看多鳞白甲鱼生长状态和水质情况,“可能在夏天来了,蓝藻还有些爆发的趋势,那么实际上我们可以调节水质,加注新水,另外还可以适当放一些光合细菌。”

据了解,多鳞白甲鱼的人工繁育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亲鱼的驯化、催产、授精、孵化、投喂和扩繁等多个环节。曾面临亲鱼驯化难、繁殖效率低、孵化环境不稳定等技术瓶颈。近年来,依托重庆市人社局专家服务团项目,联合重庆市水产科技创新联盟的专家团队开展技术攻关,通过优化亲鱼筛选、人工催产授精、精准控制孵化环境等措施,成功实现繁育关键技术突破。

多鳞白甲鱼作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十分重要。在生态保护方面,长江上游特有土著鱼类,多鳞白甲鱼是秦巴山区水域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其存在对维持食物链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实施人工繁育与规模化养殖,为濒危种群构建提供苗种支撑,通过增殖放流修复水域生态,为长江上游生态保护提供重要支撑。

此外,在助推产业发展方向,多鳞白甲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市场价格高,通过规模化养殖,城口县已形成年育苗超百万尾,年产值超400万元的产业规模,带动了苗种销售、成鱼养殖及品牌化产业链建设,推动特色养殖产业发展,成为山区经济新增长点,实现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协同发展。同时,社会效益方面,在秦巴山区、三峡库区等偏远地区,多鳞白甲鱼养殖成为乡村振兴重要产业,作为旗舰保护物种,其人工繁育项目提升了公众对水生生物保护的关注,强化生态责任意识。

“目前,专家团队还是围绕解决养殖业主技术需求和痛点难点为着力点,在养殖关键环节,如仿生态繁育技术优化、苗种病害防控、规模化扩繁等难点问题开展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实现苗种存活率达到80%以上,那么以期提高养殖产能和经济效益。”薛洋表示。

据介绍,重庆市专家服务团的主要任务是紧密结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重庆市乡村振兴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发掘优势资源、编制产业规划、拟定技术规程、解决技术难题、培养技术人才、培育市场品牌、培植产业链条、转化科研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2019年至2024年,重庆市已选派5个批次449个专家团队、3626名专家下基层,累计开展技术服务6679次,帮助培育本地“三品一标”农产品218个,引进推广新技术、新产品2444个,培训超过7.7万余人次,带动发展产业68.71万亩,新增就业1.1万人,创造经济价值72.12亿元,与乡村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基层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精准的技术指导和有力支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