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清晨,铜梁区少云镇高碑村千亩鱼塘泛起粼粼波光。鱼塘一侧的高碑乌鱼集散中心门口,满载乌鱼的货车缓缓启动,驶向160公里外的四川泸州。
高碑村村民周良文既是集散中心负责人,也是铜梁区高碑乌鱼养殖股份合作社的64户养殖户之一。
“淡季每天出货约1万斤,春节等节日期间出货量会大幅增加。”“合作社年产乌鱼2300余吨、年产值4500万元,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乌鱼养殖基地。”
高碑村及毗邻的石庙村素有养殖“四大家鱼”的传统,却从未有人养过乌鱼,周良文便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广东取经
从技术引进到合作社成立
时间回到2008年,在广东闯荡多年的高碑村村民周运明,发现乌鱼养殖产量高、市场前景广,售价远高于“四大家鱼”。
“村里几乎家家有鱼塘,能不能把乌鱼引进来?”
他当即联系经营5亩多鱼塘的亲戚周良文,介绍乌鱼养殖情况。
“当时‘四大家鱼’行情一般,我正想试养新品种。”
全面了解后,周良文决定尝试。
第一年,周运明从广东空运2000余尾鱼苗,由周良文在1亩多鱼塘试养,最终仅收获300余斤。
随后,周运明从广东返乡,联合村民付小普总结经验,扩大养殖规模。此次收获30余万斤乌鱼,产值近400万元。
消息传开,村民纷纷登门求教,两人倾囊相授:“只有规模做大,才能产生更大效益。”
2012年,高碑村、石庙村乌鱼养殖面积超1400亩,高碑乌鱼养殖股份合作社正式成立,推行“统一养殖规划、统一苗种繁育、统一饲料药品、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市场销售”的“五统一”模式,解决了散户养殖标准低、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
如今合作社已吸引64户养殖户,其中铜梁区内38户、区外26户,甚至有丰都、泸州等地养殖户加入
技术创新
从自主育苗到生态混养
随着养殖规模扩大,鱼苗供应成了难题。
“过去鱼苗要从广东空运过来,成本高,损耗30%至40%,旺季还可能断货。”
掌握养殖技术后,周运明开始攻关育苗技术。
初期,因缺经验、缺设备,育苗屡屡受挫。一年冬天,他孵化的几万尾鱼苗一夜冻死。多年尝试,他始终没解决温度控制问题。
“乌鱼鱼苗需水温23℃至25℃、气温28℃,重庆春季气温不稳,室外育苗太难。”
2015年,事情迎来转机。
在市区水产部门支持下,周运明建起现代化鱼苗繁育中心,配备恒温、补光装置,设亲鱼池、鱼卵池、鱼苗专用池,还有亲鱼“洞房”和鱼苗“育婴室”。新技术让鱼苗成活率超80%,养殖成本降低30%。2016年,中心产出300万尾鱼苗,彻底结束空运历史。
近年来,合作社又创新混养模式,实现降产、提质、护生态三重突破。
此外,合作社配套“三池二坝”尾水处理和池塘鱼菜共生系统,建成30亩尾水净化设施,种植6万平方米水葫芦、水白菜净化水质,水质达标率100%,获评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
产业富民
从“试一试”到增收致富
“乌鱼对水质要求高,发现异常要立刻处理。我们从投喂到防病,每个环节都有严格标准。”周良文说。
合作社建立“从鱼苗到餐桌”全链条质量追溯体系,成功创建无公害食品,销售网络覆盖川渝14个区县,形成“基地直供+区域枢纽+商超订单”立体网络。
合作社还在高碑村、沙坪坝区井口街道设集散中心,在合川、四川遂宁等14个区县布局直营网点,还与永辉超市签订长期订单,成为了重庆乌鱼重要保供基地。
“高碑乌鱼”地理标识品牌也打造出来,依托物流形成“铜梁养殖—重庆集散—成渝辐射”供应链,加速成渝农产品流通一体化。
数据显示合作社累计带动周边100余农户就业,助村民年均增收5000元,年产值从成立初的500万元跃升至4500万元,乌鱼亩均收益从0.17万元提至2.8万元,成为铜梁水产标杆产业。(铜梁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慧敏)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