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播报

一条大河波浪宽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5-09-15
字体:

看着一座城市在一方渔村长出来,我们都赶上啦!

渔村叫陈家坝,身边是奔流的长江,对面是古老的江城万县市。渔村有两座古老的砖石塔——翠屏双塔。翠屏山顶叫文峰塔,翠屏山脚叫洄澜塔。我读师范时的同学何大江家就在洄澜塔下,他家祖祖辈辈是渔民。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1983年9月我们相会于水杉林中的万县师范学校,何大江就一直在唱这首歌。

何大江说,这首歌是唱给所有江河的。渔村陈家坝就在何大江的讲述中徐徐展现在我们脑海中。

1986年春天,我们相约去陈家坝。

那个年代的万县江上没有大桥,我们在钟鼓楼等待轮渡船。彼时正是梨花盛开的季节,遥望对面的陈家坝,白茫茫的一片,像是下了一场春雪。

走下轮渡船,何大江带着我们找他家的渔船。何大江说岸上站着买鱼的人最多的地方,江上就停泊着他家的渔船。

中午自然在船上吃鱼,喝着高粱酒,吹着江风,江鸥翻飞,汽笛声声。

遥望对岸的江城,西山钟楼高高矗立在长江高处。看见西山钟楼,大家都知道万县到啦。

夜幕降临,梨园中、红橘园中、菜园中的城里人陆续坐着轮渡回到江城。

我们来到洄澜塔下何大江的家,何大江的爷爷在修补渔网。爷爷告诉我们,陈家坝一路顺江而下,就有晒网坝、大河坝、塘角三个渔村,早些年一条渔船就是全部家当,后来江北城市变大啦,很多渔民上岸开始为城里人种菜种粮,才陆续在岸上修了房子。

仰望洄澜塔,遥望江城,街灯次第亮起,城在江中,江映江城。“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感觉诗人郭沫若的诗句就是写的这方江城。

何大江的父亲打鱼回来了,他和爷爷喝了几碗高粱酒,开始唱起川江号子。何大江说酒是渔民的命,没有酒就没有了魂。

“大河塘角打鱼虾,晚上夜泊晒网坝。一背太阳一背雨,风里浪里就是家……”

1986年8月,我们这群“中师生”如一粒粒种子撒向远远近近的山村。何大江并没有被分配到陈家坝,去了七耀山下一个山村小学。我分回了我的家乡一所新办的初中学校。我们远离了这方城、这条江、这方美丽的渔村。

江城在长大,渔村在改版。

重庆直辖后,这座叫“万县市”的城市改名叫“万州区”。

高峡平湖,江城的一马路、二马路、环城路、胜利路沉入了茫茫的平湖。水涨城高的城市扩展到了周家坝、龙都、双河口。长江大桥修通,城市又扩展到了五桥、百安坝。

站在高笋塘广场遥望对面的江南陈家坝,往来穿梭上千年的轮渡成为了历史,踏长江二桥过陈家坝,就像从城市一条街道到另一条街道一样便捷。

人可以踏桥过江,城市自然可以踏桥过江,曾经生长庄稼、生长蔬菜、生长渔歌的30里渔村,生长为一座30里陈家坝新城。

那时我在高笋塘工作,遥望陈家坝,总感觉天地之间有一支马良手中的神笔,那些高楼大厦像是画出来的又像是春天的禾苗长出来的,我从没有见过一座长势如此茁壮的城市!

从沱口湾到樱花渡,一路绿荫叠翠,古韵流香,淹没在江波之下的万州古城墙,岑公洞飞瀑,万州到利川、云阳的古道原样复制,迁移到这方陈家坝人称为南滨路上段的地方。

长江三桥南桥头是樱花渡生态智慧体育公园,4000多棵60多个品种的樱花,层次分明地再现出昔日的渡口景观,成为远远近近的人到万州看湖听水打卡的地方。

从樱花渡到白鹭湾,是陈家坝最繁华的地段,以平湖为背景,以江空翻飞的天鹅、白鹭、白鹤、野鸭为背景,成为万州新的城市封面。在这个封面上,每年都要举办环湖马拉松比赛、横渡长江比赛,每年都要举办世界大河歌会、三峡旅游节、三峡烤鱼节。

三步两步是公园,三步两步是鲜花,三步两步是美食,在陈家坝,你无法克制见异思迁——路的前方,总有更美的公园,总有更艳的鲜花,总有更奇的美食。流连忘返是陈家坝永远的心态。

我同学何大江洄澜塔下的老家只给他留下一张照片,那里建起了几十幢高楼,电报路小学江南校区建在楼盘之中,学校的校门正是他家当年老屋的地方。

学校很想把何大江调回学校任教,何大江说他走了,七曜山下那些山里孩子怎么办,说再过几年退休后回学校给孩子们讲昨天的渔村,讲大山的故事。

2021年长江十年禁渔后,何大江的父亲和村里的渔民把自家的渔船改为清漂船,加入到三峡清漂船的队伍,过去他们在水下打鱼,今天他们在水上清漂。渔村改版,他们改行,大家都赶上了一个新的时代!

我在陈家坝最高一处的小区买了一套房子,走上屋后的翠屏山公园可以看到江对面的江城和大部分的陈家坝新城。

江南江北长大的城市环抱着一汪平湖,平湖成为万州人最大的客厅。长江上的五座大桥好像也是长出来的,江上的轮渡早已停运,长江上除了豪华的三峡游轮,没有了曾经繁忙的客船。

江上船很多,除了清漂船,最多的就是“滚装船”和万吨巨轮,长江上永远那么忙。

假期来临,老同学何大江回到陈家坝,我们在滨江路上漫步。我笑着说,我现在也是陈家坝人啦,我们是一个村的人。

何大江没有回答我。滨江路上有一支合唱队正在唱《我的祖国》,何大江走进队伍——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歌声响起,漫步的人纷纷围过来,加入到合唱中——

我们都在岸上住。(重庆日报 文猛)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