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播报

破解山地种植痛点 这场示范现场会让稻油轮作插上“智能翅膀”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5-10-15
字体:

第1眼TV-华龙网讯(首席记者 冯珊)一场秋雨后,潼南区桂林街道八角村的田野间,泥土混着稻谷的清香扑面而来。清晨8点,这片一望无垠的土地上早已是一派热闹的 “智慧农忙” 景象。联合收获机轰鸣着穿梭田间,正忙着收割金黄的稻谷;田埂旁,T70农业无人飞机在农机手的操控下缓缓升空,油菜种子与肥料被均匀撒向湿润的土壤;另一侧,山地无人驾驶稻油电驱动智能精量条播机 “脚步” 稳健,在田垄间精准划出播种轨迹……

10月13日,由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主办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川渝稻油轮作机械化与智能化生产技术示范现场会,正在这里举行。

现场最吸引眼球的,当属一台无人驾驶高地隙电动多功能作业机,参会嘉宾们纷纷围拢过来,或举起手机拍摄,或仔细观察机身细节。“这是我院自主研发的‘明星装备’,专门针对山地地形做了优化,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粮油机械创新团队负责人、高级工程师李平指着作业机的导航系统介绍,“纯电驱动更环保,搭载的无人导航系统能轻松应对山地复杂路况,既能自主规划路径行驶,也支持超视距远程驾驶和遥控操作,不管是播种、施肥还是喷药,换个配套装备就能完成。”

不止这台作业机,现场展示的装备都紧扣丘陵山区农业生产需求,具有智能、高效、精准的特点。以山地无人驾驶油菜电驱智能精量条播机为例,它以体积小、重量轻、接地压力小的插秧机为基础平台,正好适配西南地区常见的 “巴掌田”。通过集成无人驾驶系统和智能精量播种设备,不仅能自主规划路线完成播种,还能根据实际作业需求,实时调整播量、播深、株距等关键参数。

为何针对川渝地区研发稻油轮作智能农机?西南地区推广稻油轮作,核心是为了盘活冬闲田、扩大油菜种植面积,保障区域油料供应。但重庆稻油轮作的机械化水平却有待提升。油菜机械化播种率仅28.14%、收获率32.78%,水稻机械化播种率33.96%,即便水稻机收率达到89.96%,但整体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丘陵山地地形复杂、地块零散,传统农机‘进不去、转不开’,人工种植又成本高、效率低,推广适配的机械化、智能化装备,是实现节本增效的关键。” 李平解释道。

针对这些痛点,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近年来重点攻关精准定位与导航、智能精量播种、作业部件减黏脱附等核心技术,同时加快成果转化降低装备成本。同时,团队还集成研发了川渝地区稻油轮作智能化管控云平台,能实现多机协同作业、智能导航避障、作业数据实时分析、产后智能加工管理的全链条管控,让 “智慧农业” 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应用。

这些技术成果早已不是 “实验室产品”。李平透露,现场展示的装备已在川渝粮油主产区开展试验示范,其中无人机飞播及配套装备累计示范应用超300万亩,帮农户节约生产成本9000余万元;宽垄间距油菜播种施肥一体机也在主产区大面积推广,推广面积达4万余亩,实实在在的成效让越来越多农户认可智能农机。

谈及未来规划,市农科院农业机械科研团队给出了清晰的“三步走”思路。强化政策协同,争取国家和地方在智慧农业、智能农机补短板等领域的专项支持,加快挖掘山地农机新质生产力,推动关键技术产业化;整合资源,联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发挥各方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应用上的优势,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实现优势互补;深化产学研推用一体化,以企业为起点,联合川渝省、市、县、乡四级农机推广机构,让智能新装备、新技术更快走进田间地头,辐射带动周边农业产业升级。

本次活动除了现场观摩,还设置了技术培训交流环节,专家团队围绕水稻、油菜全程机械化与智能化技术,以及配套种植农艺展开分享,让参会者不仅 “看得见”,更能 “学得会”。

据了解,该活动由重庆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四川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潼南区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协办,活动旨在加快稻油轮作机械化与智能化技术推广,提升粮油生产各环节科技水平,为川渝地区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注入 “科技动能”。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