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播报

“头羊”领跑 重庆味道“破圈”前行

--

日期: 2025-11-06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假期每天能卖五六百只卤鹅,全家上阵都忙不过来!”在今年国庆假期,面对潮水般的顾客,重庆市荣昌卤鹅商家们再次体会到了“甜蜜的负担”。数据显示,国庆假期荣昌卤鹅卖出14万只,卤鹅飘香,更为荣昌吸引了游客233.13万人次。

无独有偶,在渝东北的梁平区,张鸭子、谢鸭子、尹鸭子等“百家鸭”也备受市场青睐,今年前三季度,仅“张鸭子”一家,产值就超过了6500万元。“我们的烤鸭在出炉时兼具卤香醇厚与烤香焦脆,我们把‘老手艺’的独特风味保留在了预包装食品里,让来玩的食客‘又吃又带’,销路一年比一年宽。”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平张鸭子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晓靖介绍。

从荣昌卤鹅到梁平“百家鸭”,从火锅底料到重庆小面,越来越多的重庆味道从餐桌走向市场,其背后是重庆市高规格、高标准、大力度优化产业生态,推动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走进位于重庆市大渡口区的重庆井谷元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洁净的无尘车间内,智能化、自动化的生产设备正有条不紊地运作着——炒制、包装、灭菌,一箱箱小面走下产线,从这里发往全国。“目前我们每天有上万包预包装小面进入市场。”重庆井谷元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傅勇介绍,通过标准化生产对面条、浇头和酱料的严格把控,外地消费者也能在家尝到地道重庆味。

新鲜的舌尖美味,离不开技术支撑。据了解,一碗简单的预包装重庆小面背后,是保留面条的嚼劲、半干面的保质时长、浇头灭菌等多项技术难题,依托的是重庆麦制品集群项目组织的技术攻关。面对技术难关,重庆市主动“硬核破题”——支持四所高校设立食品学院,推动组建重庆市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联盟、火锅食材研究院等协同平台,联合中国农科院、江南大学等科研单位攻关行业共性技术50余项。

技术突破为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筑牢根基,优惠政策则为产业新生态孵化注入了充足养料。

据了解,针对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重庆建立了全方位的赋能体系,创新实施“黄金10条”“金融10条”“火锅11条”等靶向政策,系统强化金融支持、科技赋能与品牌培育,加快将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打造为五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2024年以来,重庆市级财政共投入衔接资金超20亿元,并已连续三年拨付农产品加工企业贴息资金累计超2亿元,有效撬动银行信贷投放超200亿元。同时,推动区县与金融机构签订整园授信协议,已对五个加工园区授信额度超200亿元。

政策支持不只是给资金,更是营造好环境,让更多企业在集群化发展中抓住升级机遇。为推动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重庆市将其纳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作为三个5000亿级支柱产业集群之一重点打造。通过“头羊计划”,重庆以20个重点发展区县为主阵地,以十大重点加工园区、十大重点招商项目、十大重点在建产业项目和50户重点企业为主抓手,形成集群效应。

“成为‘头羊计划’的重点企业后,市级部门服务企业专员经常来电话‘问需问难’,我们也经常反映企业生产经营遇到的困难。”重庆市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品牌部部长官代平介绍,今年上半年,企业聚焦场景化消费新趋势,推出肉末豇豆、重庆老杂酱等兼具便捷性与风味的爆款新品,实现营收增长38.35%。

“头羊计划”的实施,让重庆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数据显示,重点区县、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分别占2024年全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规上产值的87.8%、42.3%、39.2%。从渝东南武陵山区到渝东北三峡库区,食品产业正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重庆,产业矩阵的持续生长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2024年,重庆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实现产值超2600亿元,同比增长4.3%。今年1至8月,产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实现规上产值同比增长6.2%,跑赢全市工业增速。一批批具有重庆辨识度的产品,正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从街头小吃到现代化产业集群,“重庆味道”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新华每日电讯》2025年11月5日第8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