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科研成果落地生“效” 优质玉米育种技术破解高血糖人群主食难题
--
第1眼TV-华龙网讯(首席记者 冯珊)11月18日,助力巴南区天星寺镇芙蓉村乡村振兴暨平糖面条线下体验活动在重庆南滨路烟雨公园举行。这款专为糖尿病、肥胖症等亚健康人群研发的功能性主食,是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多年农业科研成果与产业转化结合的实践成果,其核心原料优质抗性淀粉玉米的成功培育,标志着我市在功能性农作物育种领域实现关键突破。
活动现场,工作人员现场煮制平糖面条,白色的面条在沸水中翻滚,煮好后汤色清亮、面条根根分明,这样的场景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品鉴。家住附近的李女士品尝后告诉记者:“对我们这种血糖容易波动的人来说,能放心吃的面条太难得了,而且这个面条口感还很劲道,一点不输给普通面条。”
记者了解到,平糖面条的核心优势在于其极低的升糖指数(GI)。经青岛中一监测有限公司、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食品质量监督监测重庆站、山东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工程研究中心检测认证,该面条体内升糖指数仅为28,远低于国家低GI食品55的标准线,且脂肪含量低,能有效避免食用者餐后血糖大幅波动。
“这款面条的健康价值,源于我们团队多年在玉米育种领域的技术攻关。”重庆农科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员周茂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面条核心原料——优质抗性淀粉玉米由该院团队培育而成。他介绍,高直链淀粉含量是抗性淀粉形成的关键,普通玉米直链淀粉含量仅为22%-28%,而该团队研发的高直链淀粉玉米突破国际技术壁垒,直链淀粉含量提升至55%以上,同时亩产达到400公斤以上,接近普通玉米产量水平,为功能性食品规模化开发奠定了原料基础。
周茂林研究员介绍,平糖面条的诞生是农业育种与食品加工技术的深度融合,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破育种核心技术,通过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完成工艺优化,最终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落地。
该院团队在优质玉米品种培育基础上,通过反复优化配方、改良传统面条加工技术,既完整保留了抗性淀粉的健康功效,又解决了功能性原料加工中易断条、口感差的行业难题,最终形成“蒸煮不浑汤、软香有劲道”的产品特性。
值得关注的是,这项科研成果的转化还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在重庆农科院技术支撑下,巴南区天星寺镇芙蓉村近年来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与初级加工产业。此次推出的平糖面条,其核心原料优质抗性淀粉玉米,正是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与芙蓉村合作开展试验种植的品种,且生产企业也是该村加工园区的入驻企业。产品的面世不仅为地方带来经济收入,更直接带动了村里特色种植业发展和村民务工增收。“除了巴南外,我们也在酉阳进行高直链玉米的种植与高直链抗性淀粉的加工。”周茂林说道。
重庆农科院成果转化处处长皮竟向记者介绍,平糖面条是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继功能性大米后,在功能性食品研发上又一突破性转化成果,未来团队还将进一步挖掘高直链淀粉玉米的功能价值,在饼干、糖酥、饮料等品类中拓展应用,为糖尿病、肥胖症以及亚健康人群提供更多元的健康食品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