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老规矩”变为“新时尚” ——我市活化传统“家训村规乡约”助力文明乡风建设
--
前不久,首届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在陕西延安举行。我市巴南区桥上村、芙蓉村的家风家训故事入选大会发布的《村庄里的家训故事》一书。
从古训家规到现代村约,这些承载着传统智慧的“老规矩”,如何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生,成为涵养文明乡风、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新力量?连日来,记者深入巴南、开州、黔江等地调研,探寻“老规矩”变为“新时尚”的重庆实践。
从“家训”到“公器”
文化浸润,激活乡村一池春水
“欣欣,你看这‘耕读传家久,诚信立世长’,是咱们莫家从湖广填四川时就立下的根,也是父亲这辈子最认的理。”初冬午后,巴南区丰盛镇桥上村的涌泉书院里,村民莫英茂正指着墙上装裱的家训,给10岁的儿子莫欣欣细细讲解。
书院的书架上,一半是少儿绘本、中外名著,一半是水稻种植、果树修剪的农技书籍。莫英茂的手指抚过一本卷边的莫氏家谱,思绪飘回到了几十年前。
“你爷爷年轻时身体弱,干不了重活,每年栽秧挞谷,周围邻居总放下自家的活儿来我们家帮忙。”他语气里满是感慨。
莫英茂是莫氏第十一代子孙,“耕读立身、孝善传家”的祖训深植于心。2015年,他返乡将老宅改建为涌泉书院,取“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之意。
没有经费,他自掏腰包添置书籍和桌椅;没有老师,他自己给孩子们辅导功课,还邀请农技专家来村里讲课。
10年间,书院从自家老宅变成全村“精神粮仓”,已有30多个农村娃娃在书院的陪伴下考上大学,其中不乏考上重点大学的孩子。“去年考上西南大学的王浩,小时候总在这儿蹭书看,现在放假还会回来给弟弟妹妹们分享学习经验。”莫英茂笑着说,眼里满是欣慰。
时光流转,家训也在传承中焕发新生。莫英茂结合时代发展,重新编撰了莫家家训,剔除落后内容,保留了“耕读、孝善、诚信”等核心要义,还新增了“守正创新、回馈乡梓”等条款。古老家训从家族“私德”升华为乡村“公器”,照亮更多人心。
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各区县通过树立家风家训涵养出文明乡风的良好氛围。
比如,巫溪县搞“三讲三学三评”活动,用演讲、小品等形式传播家风;
南川区实施“孝道春风”工程,组建小组为村民量身打造“微家训”;
巴南区则通过“家风润万家,文明伴我行”等活动,引导村民立家训家规,让良好家风浸润村民。
从“村规”到“民约”
破立并举,村民自治移风易俗
“以前办丧事,流水席摆十几桌,乐队吹吹打打六七天。现在不摆宴席、不收礼金,既庄重又省心!”11月19日,回想起父亲的追思会,开州区义和镇芦溪社区老党员罗兴明(化名),感触颇深。
义和镇与四川省开江县梅江镇接壤,户籍人口有3万多人。义和镇经济条件并不算好,但红白事很讲排场,尤其是年龄越大的老人去世,越要办得“风光”。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场‘攀比风’悄然蔓延到丧事办理中。”芦溪社区党委书记邓学海介绍,一场丧事下来,花费十几二十万元,“菜品要海鲜,烟酒管够,乐队、哭丧一应俱全。”
久而久之,不少村民对丧事的大操大办逐渐感到反感,一些家庭甚至因此加重了经济负担,邻里之间也因礼金往来产生隔阂。
“必须把这股歪风刹住!”2018年4月,大家一致同意将杜绝丧事大操大办写进村规,同时组建红白理事会,通过村民自治刹住攀比之风。
村规制订容易,但要真正推行却很难,谁都不愿先“丢面子”。
前年,罗兴明的父亲过世,为响应村里号召,他决定简办丧事——只设几桌餐席、不收亲戚之外的礼钱、追悼会只举办1天……一场丧事下来,仅花费了1万多元,罗兴明的负担减轻了不少。
如今在芦溪社区,丧事简办已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据统计,自丧事简办新规实施以来,当地每场丧事开销减少80%以上,大家把更多精力放在缅怀逝者、陪伴家人上,邻里之间也少了攀比,多了互助。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各区县结合当地的人口结构、新时代的政策要求,对村规进行修订和完善,比如将倡导的丧事简办等移风易俗写进村规,对丧事的礼金、桌数、菜品等进行严格限制,既寄托了哀思又摒弃了铺张浪费。
从“乡约”到“良治”
价值共识,古训涵养治理新风
初冬的黔江濯水古镇,位于古镇核心地段的“天理良心文化展览馆”人流不断。
顺着青石板往古镇里走,一方青灰石碑矗立在古镇中心,碑身上“天理良心”四个大字遒劲挺拔,与文化展览馆交相辉映,默默守护着这座古镇的繁华烟火。
时间回到近200年前,那时,濯水是古商运码头,商贾往来频繁。为了警示商人经营与处世皆须恪守天理良心的训诫,先人便立此碑。
在濯水人心中,这座石碑早已超越了普通碑刻的意义,成为古镇商户恪守诚信、坚守道义的精神图腾,承载着代代相传的经商之道与处世准则。
如何让古训“活”在当下?2017年,濯水镇打造了全市首个以诚信文化为主题的“天理良心文化展览馆”。2021年,又结合乡风文明和乡村治理,成立了“天理良心调解室”。去年,当地进一步提炼“交易无欺循天理”“制器尚诚问良心”等古今同脉的诚信文化,将其创新融入村规、行为准则与纠纷调解。
今年10月,一场大风吹落了濯水古镇一家餐饮店的广告牌,砸中了市民付强(化名)停在路边的小轿车。他找到店主,对方以“风刮的,又不是我让它掉的”为由回怼,双方不欢而散。付强修了车,拿着5000多元的账单找到店主索赔,对方仍一次次推诿。
争执不下时,双方被前来处理纠纷的民警请进了“天理良心调解室”。在调取监控、还原事实后,调解人员对责任进行合理判定。民警说:“濯水人祖祖辈辈讲‘天理良心’。广告牌挂出去,得确保它安全。”
调解员援引民法典,向店主解释:“按法律规定餐饮店对广告牌有管理责任,我们也倡导诚信友善的价值观,这与古镇传承的训诫相通。付先生未在停车位停车,于理有亏;店家对广告牌维护不足,于法有责。”
司法所调解员依据维修清单,在分清主次责任基础上,进行了赔偿界定,纠纷最终化解,付先生和店主握手言和。法、理、情在此交融,百年乡约与现代法治同频共振。
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乡约既能以约定俗成的规则规范村民行为、化解邻里矛盾,又能凝聚村民共识,推动移风易俗与乡村自治,让文明新风从口头倡导变成长效行动。家风、村规、乡约,看似形式各异,实则共同构筑了重庆乡风文明建设的多层次体系:家风侧重文化浸润与内生动力,村规侧重行为规范与村民自治,乡约则侧重价值共识与治理协同。
对话
活化“家训村规乡约”,
关键在于与时俱进和村民共建
在新时代文明乡风建设中,“家训村规乡约”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日,重庆日报记者与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教授、重庆市基层治理共同体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斌进行了对话。
问
你如何看待传统“家训村规乡约”在新时代文明乡风建设中的价值和意义?
王斌:“家训村规乡约”是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治理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我看来,它们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它们是乡村社会秩序的“润滑剂”和“稳定器”。传统的“家训”教化人心,塑造个体品德;“村规乡约”则规范集体行为,维护公共秩序。在今天的乡村,这些约定俗成的规范,能够弥补法律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某些“空白”,通过“软约束”来化解邻里纠纷,倡导互助友爱,促进乡村和谐。
第二,它们是构建乡村文化认同和乡村凝聚力的“黏合剂”。在现代社会快速变迁中,乡村存在传统文化失序等问题。重新梳理和活化“家训村规乡约”,能够唤醒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增强乡村归属感,从而汇聚起建设和美乡村的内生动力。
问
传统“家训村规乡约”该如何“活化”?
王斌:传统的“家训”多以家族为单位,强调等级秩序,其中一些内容可能与现代社会的平等、民主理念不完全契合;“村规乡约”也可能因时代变迁而显得滞后,缺乏对新问题(如网络谣言、电信诈骗、环保新要求等)的规范。要使其“活化”,关键在于与时俱进和村民共建。
首先,要对传统“家训村规乡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留其中关于孝老爱亲、诚实守信、勤劳互助等部分,摒弃那些不符合时代精神的内容。
其次,要结合实际创新发展。在原有基础上,结合当地的产业特点、人口结构、文化特色以及新时代的政策要求,对村规乡约进行修订和完善,使其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比如说现在很多村庄将“移风易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内容纳入村规,就是很好的尝试。
再次,要以村民为主体共建共享。村规乡约不应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推行,而应是村民共同商议、共同制定、共同遵守的契约。可以邀请返乡青年、村民代表等共同参与修订过程,使其真正反映民意,成为村民自己的行为准则。
最后,要形式多样,融入日常。不能仅仅是把村规乡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就完事了。可以通过文艺汇演、评选“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活动,让家训村规“活”起来,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成为潜移默化的行为自觉。
问
你对更好建设文明乡风,还有哪些建议?
王斌:第一,注重挖掘和保护优秀的家训文化资源。很多地方的家训文献、老物件等都具有重要价值,可以通过征集、整理、展示等方式加以保护和利用。
第二,将家训村规乡约建设与法治建设、德治建设相结合。
第三,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乡风文明建设的氛围。乡风文明建设不仅仅是乡村的事,也需要城市的理解和支持,形成“城乡共建”的良好局面。(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赵伟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