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圣灯山滩子口村向悬崖峭壁要效益 种下“神仙草” 开出“致富花”
--









石斛,在民间传说中是“中华仙草”,生长于峭壁悬崖之上,产量稀少,常人难见。然而,走进巴南区圣灯山镇滩子口村,悬崖峭壁上大片紫色石斛花正灿烂绽放,村民搭着长梯忙着采摘石头上的“仙草”。
为何罕见的“神仙草”开在了滩子口村的峭壁上?
原来,两年前,滩子口村充分利用荒坡、崖壁,将一面面峭壁开荒,种下10万株石斛。经过精心管护,这片悬崖荒石上开出了“致富花”,迎来第一个丰收年。
崖壁上种下10万株“仙草”
据介绍,多年来,滩子口村以苗木发展为主,产业较单一。随着花卉苗木市场不断饱和,滩子口村的苗木产业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加上在家务农的村民少,不适合种植苗木的土地和林地便闲置下来,久而久之,杂草丛生,无人问津。
202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滩子口村党委书记杜朝均了解到,可以在七社的崖壁边种植石斛,既能有效利用闲置的荒坡,又能带领村民发展新的产业。这种古老的中药材,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的作用,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于是,杜朝均带着村干部一起到贵州遵义学习石斛的种植技术,引进石斛苗,以“农户+村集体+企业”的发展方式,带动村民将滩子口村七社沿线的崖壁一寸寸开荒,种下10万株石斛。
悬崖峭壁开出“致富花”
如今,第一批种植的10万株石斛大部分已经开花,今年将是第一个丰收年。
“我们将石斛花采摘下来后,进行烘干售卖,按照目前市场价,一公斤干花能卖到5000元。”杜朝均说,石斛开花后的老枝条还可以入药,后期村里将把部分老枝条修剪下来进行售卖,进一步增加收入。
这个曾经的荒山沟,也因为种植石斛有了一个特别的名字——圣灯仙草谷。周边的村民以土地和林地入股,还能在仙草谷打工增收。
“以前就是在家务农,一年到头也没什么收入。”今年70岁的杨正学是土生土长的滩子口人,一直以务农为生。村里发展石斛产业后,他便将自家的4亩多闲置地入了股。如今,他长期在石斛基地上班,每天收入120元,年底还有土地分红。多了两份收入,杨正学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与杨正学一样,因为仙草谷而多了两份收入的村民还有不少。据介绍,滩子口村常年有20余人在农闲时间来石斛基地打工,平均每人每年可获得工资收入近万元。小小的石斛,让大家在家门口就鼓起了腰包。
拓宽新产业 助力乡村新发展
“今年首年丰收,除去开支应该能获得利润约8万元,村集体大概能分到约2万元。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扩大种植范围,计划到今年年底扩展到100万株。”杜朝均说,此外,村里动员村民在自家房屋后的岩壁试种的石斛,村集体也将采取集中收购的方式进行统一销售,以带动更多村民参与种植,分享石斛产业带来的红利。
除了“长”在石头上的石斛外,滩子口村还在林地开始试验种植附着在树上生长的铁皮石斛,并引进种植了30亩中药材黄精,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
“滩子口村已经成为圣灯山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支点。”圣灯山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后期,该镇将把滩子口村的中药材种植项目打造成以仿野生石斛为主要产品,集科研试验、教学推广、食品、药品、护肤品等加工制造为一体的大健康产品产业链,并在全镇进行推广,让石斛这棵“仙草”在圣灯山更多的山野林间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让更多的崖沟“变废为宝”,带领更多群众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