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量播种机“大显身手”、无人机“空袭”水稻病害、大型烘干机“火力全开”……在大足,从育秧开始,到最后的烘干,共10余道程序,均实现了“一条龙”服务。这种“代耕代种代收”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模式在广袤田野上蓬勃发展,形成了促农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引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指明了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改革方向。
近年来,大足区按照引导、推动、扶持、规范、服务的思路,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聚焦薄弱环节精准发力
秋播时节,拾万镇长虹村隆平五彩田园里,一台拖拉机“背着”精量播种机来回穿梭,一次性完成了旋耕、开沟、施底肥、油菜播种4道工序,不到1小时,一块面积5亩多的稻田就变成了油菜田。
“油菜精量化播种是大足区今年推广的一项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技术。”大足区农业农村委工作人员王权志介绍道,过去,农户一般采用育苗移栽方式种植油菜。这种方式不仅费时费力,而且生产成本高。如果釆用无人机直播方式,由于油菜种子籽粒太小,受风力影响,播种密度很不均匀。如今,在旋耕机上放置一个精量播种机,密度由电脑板控制,可精准设置一亩地的播种量。拖拉机“背着”精量播种机播种,不仅能让菜籽稳稳扎根,还能实现精准用量、精准施底肥,确保油菜苗齐苗壮,为增产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立足大足实际,目前,全区社会化服务以聚焦农业生产薄弱环节和服务小农户为重点,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全程托管,一种是针对薄弱环节提供单项服务。为此,大足区以“推广农业生产托管、聚焦服务粮油作物、聚焦服务小农户、坚持市场导向”为基本原则,精准制定社会化服务实施方案,不断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据悉,2024年,全区实施水稻机械化收割社会化服务面积2万亩,水稻托管社会化服务面积0.285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耕整、封闭除草社会化服务面积各1.5万亩,油菜精量化机播、飞防、机械化收割社会化服务面积各1万亩,撂荒地复耕复种社会化服务面积0.3万亩,水稻烘干服务面积1.83万吨。
降本增产农户省心又添“金”
“社会化服务能充分发挥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优势,通过集中种植、科学管理、统一经营,实现规模化种植,既节约成本、提高粮食产量,还解放了农民双手。”说起社会化服务,拾万镇副镇长王地生深有感触地说。
拾万镇从2021年开始采取代耕代种代管模式,今年该镇长虹村与思楠村共托管了1000亩水稻,平均亩产达1100斤。
王地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纯人工耕种,成本是1000多元1亩,全程托管后,成本则降为670元1亩。
“成本能降低33%左右,主要是因为政府部门给予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一定补贴,同时大量农资实现了统购批发。”大足区有益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田永明介绍,由合作社统一采购种子、化肥等农资,每亩能节约生产成本100多元。
大足区有益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6月,2019年加大投入。目前,该合作社已经拥有一批较为先进的现代化农业设备,除了服务大足本地农户外,还辐射渝西以及四川达州、广安、安岳等地。该合作社凭借高产高效获得不少订单。
田永明说,大户与小户不同,经验丰富的小农户每年只能管理几亩地,能达到1000斤左右的亩产,但大户管理的面积是小户的几百上千倍。普通农户由于精力有限,管理较为粗放,产量只能达到850斤/亩。而交由社会化服务组织全程托管的土地产量竟能达到1200斤/亩以上。
一般农户达不到的产量,田永明的合作社是如何实现的?田永明直言,产量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田间管理水平。近年来,他们不仅聘请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作指导,还每年组织技术员去粮食高产区观摩学习,不断提升水稻直播、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水平。就拿施肥来说,传统的模式是先打底肥再撒种。而田永明的方式是先下种、后下肥,根据秧苗的长势施肥。如今,施肥由无人机代替,调好参数后,可以实现精准控制。这样的新方法不仅让粮食高产,也实现了绿色生产。据悉,在大足区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的运行区域,全年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大幅降低。
撂荒地变“效益田”
“460亩地产出253吨稻谷,谁能想到这原本是一块撂荒地!”9月26日,在大足区万古镇玉清村,大足区有益农机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正麻利地指挥着工人烘干稻谷。他告诉记者,这些加工后的大米将被送往万古镇的10余家工业企业,作为企业员工一年的“口粮”。
玉清村是一个传统农业村落,村民们一直以种植粮油、蔬菜为生。随着城镇化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外出务工,乡村农业有效劳动力严重不足,村里不少良田被闲置,成为了撂荒地。
2021年,该村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田地变得更为集中连片,便于大规模种植管理。为防止良田再次撂荒,在大足高新区管委会的支持下,10余家企业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认领”了该村700余亩良田,并交由大足区有益农机专业合作社全程托管,以解决青壮年劳动力缺失、良田无人种无人管的问题。
“现在,村民的土地不仅不会撂荒,他们还能从中获得不错的收益。”合作社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村民每年不仅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获得固定收益与超额收益,还能通过在合作社做临时工,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今年上半年农忙时节,田永明的农机合作社就雇有100余名村民,平均每年给村民发放20余万元工资。
通过社会化服务全程托管,把撂荒地变为“效益田”,长出“金疙瘩”的不止玉清村。
在拾万镇长虹村,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进行土地全程托管,不仅开启了稻油轮作的模式,实现每亩增收600元,村集体还由此发展出了“赏花经济”。今年3月油菜花开,该村举行了一场以“菜花+稻虾”为主题的旅游文化节,吸引了10余万城市居民前来打卡,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25万余元。
(记者谢凤余佳)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